APP下载

冷门专业,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2024-04-21竹竹暴风雪

视野 2024年7期
关键词:冷门社会学志愿

竹竹暴风雪

被冷门专业录取,大学就完了吗?

每当高考结束,“填报大学志愿”就成了媒体的讨论热点,大家还总结出这样的段子:调剂——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强制爱;调剂到一个不错的专业——上错花轿嫁对郎;转专业——离婚遇到真爱;转专业失败——离婚不成反被家暴。

2012年9月,我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录取。等待我的,是绝对的冷门专业——社会学。开学第一课,我坐在台下,仰头看着老师。他问道:“有哪些同学第一志愿是社会学?”大家面面相觑,一共一百多位同学,举手的人稀稀拉拉。我没有举手。事实上,那时候的我连社会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转眼11年过去了,我不仅读完了社会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之后工作的内容也总与社会学有关。自己做博主后,我传播最广的视频内容之一名为《社会学是什么》。

回想起自己从录取时的一脸茫然到如今以“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身份自豪,我觉得自己应该就是“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典型了。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城。当年高考完是估分报志愿,像我这种普通的孩子几乎就是乱报。第一志愿听从家人意见,稀里糊涂填了“对外贸易”,从第二志愿开始,都由我随意填。虽然不知道社会学是什么,但听上去感觉很酷,于是我就随手把它填成了第二志愿,毕竟没人想到第一志愿会录不上。结果成绩一出来,分数估高了,第一志愿没被录取,我滑到了这个语焉不详的社会学。

人一生可能有些比较重要的瞬间,身处其中的时候很茫然,过去了才发现那些选择影响了之后的轨迹。事已至此,接下来,可能真的全看心态了。

有些专业虽然听上去冷门,但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明白它是什么;可社会学不一样,“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即使是教授也难以用几句话解释清楚。

它和纯文科不一样,因为我们得学数学,学统计方法;它和工科不一样,因为我们要学好多理论,它包含很多的分支,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不过,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

很多人说,社会学是“贵族学科”,是“适合有钱人学的专业”,虽然能获得很多对社会、世界、人类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对谋生没用。出身普通的我,当时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这种傻气反而让我有了意外收获——我根本不会想学的东西有没有用,而是像海绵一样吸取着所有能接触到的知识。每本书、每门课、每种理论对我都是眼界的开阔。

社会学包含的理论有太多分支,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它让我开始检视很多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一个一个单独的人为什么可以聚在一起做事?”“群体的目标是谁定的?”“怎么组织上万人为一个目标努力?”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里很少被认真谈论,但在社会学课上,却是可以尽情沉浸的思维游戏。

除了这些近乎哲学的宏观思考,社会学还让我更加关注身边具体的人。大一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分成小组,各自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实地调研。我们小组选择了调研北京南锣鼓巷的原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是否受到商业化开发的影响。虽然当时我们根本谈不上具有社科人的学术素养,但调研的兴致很高,纷纷深入胡同里和大爷、大妈大胆搭讪。这对性格内向的我来说,原本是很大的挑战,但当时想着是为学术目的,莫名就来了勇气。在后来的实践中,我曾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东北街头访谈,调查人们对东北供暖的意见;在上海老弄堂里,用普通话和一口沪语的大妈艰难交流;在小城派出所和警察聊他们的工作……这一切都从最初的青涩搭讪开始。

可以说,社会学重塑了我的三观和性格。原本自闭的我,因为“被迫”接触无数陌生人,变得开朗起来;同时也提供空间,让我审视自己。我至今仍然记得,社会心理学课的第一次作业是写一篇名为《我》的文章,把自己有记忆以来的成长历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下来。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回顾自己前20年的生命历程,在书写中发现了自己性格的几次“突变”。比如,学前期非常“社牛”,上学后突然变内向,初中突然开始爱上学习等。交上去的文章里有很多自觉解不开的谜团,结果老师返回的批注,让一切不再神秘。学前和上学后的性格转变是因为我从农村的熟人社会搬家到了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带来的变化;初中时的突然发奋,与性别意识觉醒有关……

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社会学带来的“人的觉醒”不都是这样直接的,更多的影响来自一项项访谈和调研里积累起的对个人与群体的洞察,来自各种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研究生毕业时,我已经完全成了社会学的“粉丝”。认真学过,才有资格说到底喜不喜欢。别人口中的冷门专业,说不定会成为你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就像我的故事一样,从最初被录取时的一头雾水,到认真学习后不断发现惊喜,再到四年本科之后完全爱上,被调剂到社会学这个冷门专业,是我目前为止的人生里最好的事情之一。

大学专业除了丰富知识、增长技能以外,还被期待可以为之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很多人认为社会学没用,就是从“它直接对口的就业去向不多”这一点出发的。但其实,如果真的对找工作非常在意,可以一边享受专业带给你的知识,一边多参与实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宽進”的岗位,不要求特定专业,更看重的是你的潜力和技能。而你简历上最直接体现这些的,就是实习经历。

我从本科开始,陆续在IT外企、央属媒体、小编辑部、互联网公司实习;也尝试了喜剧行业,上台讲过脱口秀,给喜剧厂牌翻译过舞台剧剧本;在宿舍里摆过零食货架,设计售卖过毕业纪念品……

很多事就是早体验早受益。因为年轻,试错成本足够低,世界也会对你足够宽容。我在那家IT外企实习的时候,实习工资很高,但我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那份工作,最后是被劝退的。当时带我的姐姐和我聊了两小时,教了我很多道理,现在想来,多亏这份“工作”发生在大学时期,如果毕业正式工作了还这般浑浑噩噩,恐怕就不会被这么耐心地对待了。

一切都是体验,一切都有收获。你不知道哪段经历以后就“有用”了。

比如,一家学术出版社准备录用我,竟然是看中了我曾经讲脱口秀的经历;最后我去的那家互联网大厂,看中的是我曾在体制内媒体实习过的经历……

所以,如果你对找工作非常在意,就尽可能多地实习吧。专业本身,不会构成你去更大世界的阻碍。一味难过和抱怨,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才最可惜。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里写过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自由并非单纯的有机会任性而为,也不是单纯的有机会在一系列替代方案中做出选择。自由首先是有机会梳理出可以利用的选择,并加以探讨权衡,接下来才是有机会做出选择。”

翻译得直白一点就是:除了环境以外,你的眼界也决定了你选择的范围。同样的处境,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看到且梳理自己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自由的多少。被啥专业录取,没那么重要。打起精神,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你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我光是想想都要羡慕死了,真的。

(莫心摘自《大学生》)

猜你喜欢

冷门社会学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冷门继续
我志愿……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