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2024-04-20韩亚兵
韩亚兵
(云南云岭桥隧科技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持续完善,公路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增加。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越来越多的公路开始向山区延伸。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建设难度大。当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软弱围岩体等路段时,可能出现大变形,造成施工困难、支护成本增加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施工事故,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1]。因此,进一步研究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机制和施工技术意义重大。
2 软岩隧道变形机制和分类
2.1 软岩变形机制
隧道的开挖和支护措施受围岩状态影响较大,对围岩分级十分必要。软岩一般是指承载力低、变形量大、具有明显崩解性和流变性的岩体,从围岩级别上看,软岩大多属于Ⅴ级或Ⅵ级围岩。根据GB/T 50218—201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隧道围岩的软硬程度取决于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当Rc<15 MPa,隧道围岩属于软岩[2]。
软岩变形机理复杂,故将软岩变形机制划分为3 大类:Ⅰ型(物化膨胀型)、Ⅱ型(应力扩容型)、Ⅲ型(结构变形型),每种变形机制的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软岩隧道变形机制
2.2 软岩大变形分级
软岩隧道大变形可按“强度应力比”划分为轻微(0.25~0.5)、中等(0.15~0.25)、严重(<0.5)3 个等级。软岩不同等级大变形的具体特点如下[3]:(1)轻微大变形。围岩变形速率较小,掌子面围岩被“挤出”,出现初支混凝土开裂、钢拱架变形等现象。(2)中等大变形。围岩变形速率较大,初支混凝土开裂、脱落、掉块等,钢架变形严重情况。(3)严重大变性。围岩变形速率大,持续时间长,隧洞结构整体变形严重,支护措施不合理容易出现塌方事故。
3 软岩大变形隧道开挖方法选择
3.1 工程概况
扎务隧道地处澜沧县境内,西盟县城北部山麓斜坡地带,进口处位于扎务村北侧2 km 处,出口处位于永不落村北侧4 km 处。隧道右线起讫桩号为K451+310~K457+190、长度为5889 m;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K451+265~K457+154、长度为5 880 m。洞身最大埋深688 m,隧道轴向238°,轴线地面标高1 359~2 088 m,设计路面标高1 360~1 460 m。
3.1.1 外界环境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隧址区分布地层主要为侏罗系泥岩、泥质砂岩。据所取样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围岩天然抗压强度为5.5~32 MPa,为软岩-较硬岩,隧道处高地应力区,具备大变形发生的条件。不同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表2 隧道围岩计算参数
隧道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气候类型:降水量丰富,年均降水量2 758.3 mm,最高年(1991 年)达3 426.7 mm,且以短时强降雨为主。连续降雨天气下施工隧道,容易出现塌方病害。
3.1.2 支护参数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进行支护,其中,初期支护为C25 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锚杆,二次衬砌为C30 或C35 喷射混凝土。此外,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直接设置防水板。
3.2 常用开挖方法对比
3.2.1 CRD 法
CRD 法是借助中隔墙和临时仰拱将软岩隧道的断面划分成多个区块,以减小隧道结构所承受的围岩压力,隧道开挖的稳定性。以图1 为例,CRD 法开挖软岩隧道的施工顺序有两种:①→②→③→④或①→③→②→④。在实际施工时,工程师应结合隧道围岩的性能选择相应的开挖顺序[4]。
图1 CRD法开挖隧道示意
3.2.2 双侧壁法
双侧壁法的施工工序复杂、施工空间小,大型机械不易进场,且需要设置大量的临时支持,但其最大的优点是对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好,适用于大跨径浅埋隧道。双侧壁法的具体施工流程如下:首先,开挖隧道两侧导坑,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随后,分部开挖、支护中部土体;最后,拆除隧道临时支护。需要注意的是,临时支护拆除时,拱顶下沉量宜≤0.3 mm/d,净空变形量宜≤0.5 mm/d。
3.2.3 留核心土法
留核心土法是先从隧道拱部弧形开挖、支护。随后,开挖中间台阶,当左、右侧导洞开挖一定距离后,再开挖中间核心土;最后,再开挖隧道断面下台阶,完成一个开挖循环。结合临近项目建设经验,该软岩隧道的每循环进尺宜控制在0.5~1.0 m,且预留核心土面积≥隧道断面面积的50%,隧道断面开挖结束后,及时施工初支、二衬。
3.3 开挖效果评价
3.3.1 计算模型建立
利用MIDAS/GTS 软件建立K452+300 断面处的软岩隧道断面模型,计算了其在不同开挖方法下软岩浅埋隧道的变形。综合考虑模型边界效应和计算效率,将隧道模型尺寸取50 m×20 m×50 m(长×宽×高)。同时,利用六面体单元模拟隧道围岩。隧道结构周边的网格适当加密,距离隧道中心轴线较远的位置网格尺寸可取大值,最终共划分2 016 个单元,2 368 个节点,见图2[5]。
图2 软岩隧道有限元模型
3.3.2 计算结果
利用MIDAS/GTS 软件模拟了CRD 法、双侧壁法、留核心土法开挖后软岩隧道的最大拱顶沉降,计算结果表明:CRD法开挖隧道后,拱顶变形最小,仅0.9 mm;留核心土法开挖隧道后,拱顶变形最大,仅2.8 mm。双侧壁法的开挖效果介于两者之间。从拱顶变形控制效果来看,建议使用CRD 法开挖软岩隧道。
4 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 大变形处理
扎务隧道埋深大,最大埋深为690 m,易于形成高地应力现象,可能导致岩爆及软岩大变形等相关施工地质灾害问题。隧道大变形预测采用工程地质综合分析法,重点从地应力条件、岩石强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发育特征、围岩级别以及岩石膨胀性等方面开展分析。经判断:K453+655~K453+785(130 m)、K454+220~K454+320(100 m)、K454+645~K455+435(790 m)存在轻微大变形,需制订处理方案。
轻微大变形路段的隧道在施工时应坚持“先预报,预加固、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封闭”的原则。初期支护宜采用带止浆塞的钻、锚、注一体化的自进式注浆锚杆,钢架采用可缩式U 形钢架支撑,二次衬砌应设置足够强度的仰拱,并尽早封闭成环。对规模较大、暂时难以治理的隧道路段,应设立警示牌、围栏等安全设施。
4.2 加强监控量测
软岩隧道变形机制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控量测,掌握软弱围岩的变形规律,以便于动态调整支护参数。根据JTG/T 3660—202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软岩隧道的监控量测内容包括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如表3 所示。
表3 隧道监控量测内容
检测人员在上报软岩隧道监控量测数据之前,要利用“回归分析法”拟合围岩变形与监测时间的关系,绘制沉降-时间曲线。如果发现变形数据不断增大,且沉降-时间曲线没有收敛趋势,应立即停工,查明原因后才能复工。
4.3 管理措施
软岩隧道施工时不仅要采取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还要加强施工管理,比如[6]:(1)加强培训。施工单位定期组织职业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增强其责任意识,掌握先进的软岩隧道施工理念和方法。(2)建立完善的施工方案审核制度。技术人员编制好软岩隧道施工方案后,提交给部分负责人复核,并形成复核意见。技术人员修改后,再提交给总工程师审核。(3)建立考核制度。施工单位应建议严格的奖惩制度,约束施工人员的施工。
5 结语
本文研究了软岩隧道的变形机理、开挖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软岩变形机制分为物化膨胀型、应力扩容型、结构变形型3 类,大变化可划分为轻微、中等、严重3 个等级;
2)软岩隧道常用开挖方法有CRD 法、双侧壁法、留核心土开挖法,其中,CRD 法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最好;
3)软岩隧道施工期间要加强监控量测,发现问题,立即停工。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改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