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

2024-04-19马婕叶超杨毛丽玉

茶叶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组织框架技术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收稿日期:2023-09-26             修訂日期:2023-12-27

基金项目: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联合项目(2023R0147)、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CXZX2020039)、福建农林大学茶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项目(K1520012A08)

作者简介:马婕,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研究。*通信作者:170901857@qq.com

摘要: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价值实现路径;组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24)01-161-14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ea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31 Typical Cases

MA Jie1,2, YE Chaoyang1,2, MAO Liyu1,2*

1.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2.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ea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ACH)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its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 (TO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onfiguration effects of TOE condition variables on TACH value re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linkage matching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elements. Based on 31 typical cases of TACH as research samples, the 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method wa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riving paths of TACH value realiza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ACH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2)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high-level TACH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re conditions and marginal conditions, with three typical models: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Type", "Social Resource Driven Type " and "Comprehensive Coupling Type". (3) The driving combin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on-high-level and high-level TACH value is asymmetric. Therefore, different paths could be chosen based on one's ow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order to promote TACH value realization.

Keywords: tea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OE framework, value realization, configuration analysis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农业面临的共同挑戰。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倡议,旨在推动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是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关键,需要从区域网络化视角出发,识别重点遗产的功能和价值,并支持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1]。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开发实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提供资源基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2-3]。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其功能与价值的多样性。充分认识和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是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4]。截至2023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遴选出1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3项与茶文化紧密相关。中国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共有18个茶类项目,其中包括福建的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云南的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浙江的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等。

研究显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特征价值,而且对当地人们的生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茶类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但其保护与发展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茶文化系统内部存在生态环境破坏[5];(2)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不足[6];(3)茶叶精深加工和增值加工技术转化率低,终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7];(4)不同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均衡[8-9];(5)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内部的茶文化系统面临冲击[10];(6)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下的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11-12]。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遗产地的保护效果参差不齐。现阶段,对全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研究鲜有见到,亟需通过深入挖掘其价值和价值实现路径,推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研究认同“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并围绕该观点,结合“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TOE)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研究国内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旨在精准把握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而且能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和管理启示。

1 TOE模型构建分析

TOE框架是由Tornatzky等[13]于1990年提出,该框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技术应用情境进行适度调整,同时它将影响组织技术创新实施的因素归纳为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14-15]。随着时间的推移,TOE分析框架被广泛运用到各个系统领域,影响广泛。例如,韩啸等[16]参考TOE理论探究了政府数据开放水平的影响因素;冯朝睿等[17]基于TOE框架对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

TOE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可以放置多种因素,并且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背景自由改变因素变量,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18]。对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而言,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方面进行探讨也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制茶技术的传承以及科研的投入构成了提升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基础。这包括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科研力量的介入以促进技术创新。其次,在组织层面,探讨其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是必要的。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茶文化系统的健康发展。最后,在环境层面,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在价值实现路径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实现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在这3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精细操作,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对TOE框架进行扩充和细化,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影响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形成的主要技术因素包括制茶技术传承和遗产地科研投入。其一,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中农户的保护意愿主要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发展[19]。建立和完善制茶技艺的传承机制不仅能激发乡村居民的内在活力,还为乡村健全文化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链指引了方向[20]。其二,科技作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及时了解遗产地的保护状况。科技人员深入遗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农民使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从而在技术层面提高茶园的生态治理水平、茶叶质量和产量等,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1]。

影响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形成的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集群规模。其一,“深挖”靠的是人。闵庆文[22]提出,只有劳动者愿意从事传统农事活动才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劳动力保障是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遗产地的居民是文化遗产最直接的拥有者,也是最直接的传承者,应鼓励他们自发参与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23]。其二,品牌影响力可以利用品牌因素的优势建设区域品牌,良好的区域品牌还可以帮助农业文化遗产扩大知名度,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有利于遗产地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价值实现。其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若有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牵头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其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将更好地发挥其资本、技术设备、管理等优势,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社会价值。

影响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和文化内涵建设。其一,农业文化遗产地良好的生态与环境质量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并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的资源优势。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可以通过科学管理,使茶园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并改善遺产地生态环境。其二,充分利用传统农业文化的历史、情感、文学价值,能促进农业文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合,延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24]。挖掘遗产地的茶文化是持续推进遗产地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客观需要,更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新突破点。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的核心是使用布尔代数进行分析,该方法更关注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分析导致结果产生的关键条件变量、各条件变量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激发结果产生的复杂的成因组合,可以得出更有科学依据、更准确的结论[25],适用于中小样本分析。由于本研究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符合其使用特征,因此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多案例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阐释能力,还能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更客观地揭示其复杂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2.2 数据来源

定性比较分析要求在选取样本时遵循同一性和差异化原则。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着重考虑以下要求:(1)所选样本均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入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2)所选样本需要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以反映它们的同一性;(3)为避免出现类型局限,所选样本需尽可能覆盖多种条件组合路径;(4)每个样本信息均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www.moa.gov.cn)发布,且每个样本直接关联的互联网推广信息不少于10条。综上,本研究最终选择中国31个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样本(表1),其中包括“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个和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3个。

2.3 变量选取及测度

基于TOE框架,选定变量并进行赋值,得到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的不同组合。本研究选取制茶技术传承(MTI)、遗产地科研投入(RSH)、劳动力保障(LS)、品牌影响力(BI)、产业集群规模(ICS)、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ECL)和文化内涵建设(CCC)作为条件变量,来解释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结果变量。上述变量数据将作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运算的数据基础。

2.3.1 结果变量及测度

本研究采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定义强调了人类在生态环境与合作过程中世代相传的农耕生物多样性、传统文化和生产技能系统、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景观等方面的价值[5]。案例若属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含全球),则赋值为1,否则为0。

2.3.2 条件变量及测度

根据TOE分析框架,本研究设定了7个影响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条件变量,各条件变量及测度和数据来源如表2所示。

2.3.3 变量校准说明

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每个条件和结果都被视作独立的集合,每一个案例在该集合中均有隶属分数[26]。将变量按照原始定性文本转化为各变量隶属度结果,采用兼具解释性与操作性的四值模糊集[0、0.33、0.67、1],分别对应“完全不隶属”“偏不隶属”“偏隶属”“完全隶属”,构建出四分数据表,将数据导入FsQCA 3.0软件中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必要条件分析

在运用FsQCA 3.0软件进行条件组合分析中,遵循已有研究经验和案例研究数量为中小样本的实际,本研究将一致性频数阈值设置为0.8,案例频数阈值设置为1[27]。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常使用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盖率(Coverage)来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必要和充分。一致性指某一条件构成另一条件子集关系的程度;覆盖率是评估子集在物理上覆盖目标集合的程度,是衡量子集关系实证重要性的直接指标。

上述指标可以帮助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意义和有效[28]。一致性、覆盖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在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技术进行组态分析之前,需要先确定各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一致性>0.9,X为Y的基本必要条件;一致性在[0.8,0.9]

区间,X为Y的充分条件[29]。如表3所示,在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一致性>0.9,说明其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具有强有力的解释能力,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另外,制茶技术传承、遗产地科研投入、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文化内涵建设的一致性在[0.8,0.9],说明这6项指标均构成解释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充分条件,分别覆盖了71.4%、62.6%、63.5%、78.9%、83.3%和56.8%的案例,它们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从条件变量的重要程度来看,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较于其他因素,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匹配作用十分重要。虽然制茶技术传承、遗产地科研投入、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文化内涵建设均不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但也能让其被更好地保护与开发。这表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并非由单一层面的因素决定,而是有赖于技术、组织与环境3个层面不同因素的前因组态。

3.2 条件组态分析

基于真值表,利用FsQCA 3.0软件得到条件变量组合的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30]。根据简约解和中间解进一步确定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28]。考虑到一致性和覆盖率,选择使用中间解进行组态分析。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各个条件变量在组态中的相对重要性,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作机制。由表4可知,解的一致性为1.000,解的覆盖度为0.779,该结果符合定性比较分析法在组织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要求,表明所建框架具备较高水平的解析能力。制茶技术传承、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核心条件,遗产地科研投入和文化内涵建设则是边缘条件。根据表4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得出6条组态路径,揭示了各条件变量在推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差异化适配作用,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有效运行的驱动路径。每条组态路径的一致性均为1.000,说明各路径的条件变量组合均为价值实现的充分条件。每条组态路径的原覆盖率均不低于净覆盖率,说明多重因果路径的假设得到验证。

本研究通过逻辑推测与条件归纳将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6条路径归纳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典型类型,这反映了不同區域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差异化路径。

3.2.1 组织环境协同型

组织环境协同型对应表4中的组态1。由组态1可知,劳动力保障、产业集群规模和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以核心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文化内涵建设以边缘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辅助作用。组织环境协同型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该路径能够解释约7.4%的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其中约7.4%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案例仅能被这条路径所解释。遗产地需要强化组织、环境因素,从而提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价值实现。

3.2.2 社会资源主导型

社会资源主导型对应表4中的组态4。由组态4可知,劳动力保障和产业集群规模以核心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遗产地科研投入和文化内涵建设以边缘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辅助作用。社会资源主导型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该路径能够解释约3.7%的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其中约3.7%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案例仅能被这条路径所解释。遗产地需要强化组织因素,从而提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价值实现。

3.2.3 综合联动型

综合联动型对应表4中的组态2、组态3、组态5和组态6。这些组态表明,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强调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方面因素发挥的综合作用。由于地区因素资源禀赋差异,各组态中的核心条件仍存在差异。

由组态2可知,制茶工艺传承、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以核心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组态2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该路径能够解释约11.2%的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其中约1.9%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案例仅能被这条路径所解释。

由组态3可知,制茶工艺传承、品牌影响力和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以核心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遗产地科研投入和文化内涵建设以边缘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辅助作用。组态3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该路径能够解释约11.1%的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其中约3.7%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案例仅能被这条路径所解释。

由组态5可知,制茶工艺传承、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以核心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遗产地科研投入以边缘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辅助作用。组态5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该路径能够解释约53.7%的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其中约1.8%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案例仅能被这条路径所解释。

由组态6可知,制茶工艺传承、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以核心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遗产地科研投入和文化内涵建设以边缘条件形式存在,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中发挥辅助作用。组态6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该路径能够解释约53.7%的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其中约5.5%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案例仅能被这条路径所解释。

由此,遗产地需要强化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以提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价值实现。

3.2.4 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条件组态分析对各条件变量进一步分析。首先,对6条组态路径中各条件变量的出现频数进行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集群规模(5次)=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5次)>制茶工艺传承(4次)=遗产地科研投入(4次)=劳动力保障(4次)=品牌影响力(4次)=文化内涵建设(4次),可见各条件变量出现的频数相当,各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的影响作用较为接近。其次,从各条件变量作为核心条件或边缘条件出现在各路径中的情况看,遗产地科研投入和文化内涵建设以边缘条件形式出现在各组态路径中,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产业集群规模等其他条件变量均以核心条件形式出现在各组态路径中,说明基于TOE框架所选条件变量是合理的,并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路径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第三,同一条件变量在6条组态路径中以差异化的作用形式交叉出现,不同条件变量在同一组态路径中的作用程度亦有所不同,但如前文分析各条件变量作用较为接近且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由此印证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并非由单一层面的因素决定,而是依赖于基于TOE框架的不同因素的前因组态,技术、组织、环境3维度因素交叉关联共同作用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

综上,本研究得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这些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当前我国各地区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组织、环境因素差别较大,不同区域之间的价值实现路径和实现程度也有明显差距。这表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需要深刻理解技术、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解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所面临的困境。同时,遗产地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合该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创新方式,并从整体视角出发,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因素资源优势,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3.3 稳健性检验

定性比较分析法认为,导致结果的高水平组态与导致结果的非高水平条件的组合不具有对称性,若某一组态能同时解释高水平结果与非高水平结果,则说明该组态并不是解释正面结果的充分条件,应给予剔除甚至重新规划各条件变量的选择[28]。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产生非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共得出7条组态路径(表5)。比较高水平和非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组态可以发现,二者价值实现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即非截然相反,研究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同时,本研究也借鉴杜运周等[29]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中的稳健性检验做法,将本案例样本的一致性阈值从0.8提升至0.85,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路径保持不变,“解的一致性”和“解的覆盖度”也保持不变,进一步说明本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无论是从全球范围的农业角度还是从人文视角出发,茶产业均展现显著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本研究基于组态的视角,吸收和借鉴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TOE框架的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内31个典型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高遗产地生态建设水平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唯一条件。制茶技术传承、遗产地科研投入、劳动力保障、品牌影响力、产业集群规模和文化内涵建设均不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但却是充分条件,它们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石,也是遗产地能够持续“生存”和“繁荣”的关键。因此,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并非依赖于单一影响因素,而是由技术、组织和环境这3个层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重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协同作用。

第二,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共有6条路径,以及“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发展模式。从整体上看,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产业集群规模、制茶技术传承、劳动力保障和品牌影响力是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核心条件,而遗产地科研投入和文化内涵建设是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边缘条件,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共同作用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发挥着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遗产地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合该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方式,并从整体视角出发,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因素资源优势,依据主次关系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第三,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经研究,非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有7种,且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具有反对称性。这表明高水平和低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简单地通过逆向推导得出低水平的价值实现路径。因此,在研究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路径时,需要辩证地看待高水平实现路径的影响因素,并不是所有非高水平运行路径的因素都是其对立面。

4.2 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需发挥好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共同作用。同时,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需处理好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主次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整体上重视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联动作用,同时更要分清主次,优先着重考虑遗产地生态保护水平、产业集群规模等核心条件的创造和逐步满足。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应根据各自因素禀赋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和具体路径,在选定之后,依然要区分各路径下的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主次关系,优先考虑核心条件的满足。基于TOE框架,政策上应推动:

第一,技术层面上的强化与创新。重点在于加强“非遗”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增加遗产地相关研发投入。首先,为加强“非遗”制茶技艺的传承,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以促进传统制茶技术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对品茶师、茶艺师和非遗传承人等茶业领域重要人员的激励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技术支持及专业培训,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对未评为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如湖南保靖黄金寨、贵州花溪,先对照评选条件培育参选;对已评为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地,如杭州西湖、福建福州,要提防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和人才断层的问题,要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一代接棒非遗制茶技艺。其次,继续加大茶产业科技投入。围绕茶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增强茶产业科技有效供给,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创造新的增长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同时培训当地居民适应先进技术,以科技为引擎,驱动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组织层面的战略布局。需要出台政策重点保障茶产业劳动力需求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要着力解决茶产业劳动力需求,以确保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持茶类农业文化遗產地居民与茶业休戚相关的生活风貌;政府还应牵头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促进茶产业高端专业人才的育成,以满足遗产地发展的特定需求,如对科技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政府可积极引智,邀请茶学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茶农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系统指导。其次,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提高遗产地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应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打造独特的品牌。行业内部需要注重保护品牌专利,建立规范的区域公共品牌准入和使用制度,将线上线下运营有机结合起来。遗产地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品牌,与企业合作,打造具有鲜明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特色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最后,产业集群是核心条件,政府应优先考虑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带动茶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茶企特别是龙头企业与遗产地形成紧密关系,推动遗产地的全面发展和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

第三,环境层面的综合提升。政策优化需要重点考虑遗产地生态建设和茶文化内涵建设。遗产地生态建设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核心条件,应予以高度重视。首先,打造生态茶园是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大力宣传生态茶园的益处,并出台政策支持生态茶园建设。政府应坚持“远景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建设生态茶园;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深入研究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便更科学地制定农药减量增效。行业内部则可以利用生态茶园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产业融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其次,不能忽视茶文化内涵建设,并加强对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广泛传播茶文化,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茶文化宣传。行业内部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茶叶品牌,探索“茶叶+文化+N”等融合发展模式,扩大茶文化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典型案例如云南地区的各个遗产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及文化内涵,打造普洱品牌产品,重塑茶马古道,发展茶文化旅游,大力推动了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此外,当地可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博会等活动深度挖掘与推广茶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市场营销策略,加强茶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行业内部可以探索跨界合作的新模式,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产品,从而有效推广茶文化的深层价值,并促进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高水平实现。

参考文献

[1]何思源, 闵庆文, 李禾尧, 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Ⅰ): 价值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9): 1314-1329.

He S Y, Min Q W, Li H Y, et al. Value typology and evaluation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0, 28(9): 1314-1329.

[2]陈茜. 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转化[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 12(3): 133-140.

Chen Q. The value and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J].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 2020, 12(3): 133-140.

[3]李刚. 浅议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22(4): 46-49.

Li G. Discussion on legal protection for legacy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2007, 22(4): 46-49.

[4]闵庆文. 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Min Q W. Why protec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9.

[5]马楠, 闵庆文.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 4(11): 74-78.

Ma N, Min Q W.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J]. Study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2019, 4(11): 74-78.

[6]冯海发, 黎雨.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0.

Feng H F, Li 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China [M]. Beijing: People's Daily Press, 2000.

[7]陈宗懋, 孙晓玲, 金珊.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 茶叶科学, 2011, 31(5): 463-472.

Chen Z M, Sun X L, Jin S. Science inno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1, 31(5): 463-472.

[8]朱世桂, 田海濤, 孙欢. 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开发对策[J]. 农业考古, 2016(5): 218-222.

Zhu S G, Tian H T, Sun H. The content 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uding white tea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6(5): 218-222.

[9]郭锦凤, 唐正花. 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评价[J]. 农业展望, 2022, 18(11): 109-118.

Guo J F, Tang Z H. Evaluation on the living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ieguanyin in Anxi [J]. Agricultural Outlook, 2022, 18(11):109-118.

[10]陶德臣. 佛教名山南京棲霞山的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 农业考古, 2018(5): 230-234.

Tao D C.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al heritage in Qixia mountain [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8(5): 230-234.

[11]王刻铭, 黄勇, 刘仲华.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 41(1): 45-54.

Wang K M, Huang Y, Liu Z H.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20, 41(1): 45-54.

[12]庞娇, 魏来.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以中国18个产茶省份为例[J]. 世界农业, 2018(11): 246-253.

Pang J, Wei L. The driving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18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 [J]. World Agriculture, 2018(11): 246-253.

[13]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Chakrabarti A K.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151-175.

[14]邱泽奇. 技术与组织:多学科研究格局与社会学关注[J]. 社会学研究, 2017(4): 167-192.

Qiu Z Q.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themes and theoretical trends in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7(4): 167-192.

[15]谭海波, 范梓腾, 杜运周. 技术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与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一项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J]. 管理世界, 2019, 35(9):81-94.

Tan H B, Fan Z T, Du Y Z.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ttention distribu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website construction: a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OE framework [J]. Management World, 2019, 35(9): 81-94.

[16]韩啸, 吴金鹏. 政府数据开放水平的驱动因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研究[J]. 电子政务, 2020(6): 98-106.

Han X, Wu J P. The driving factors of government data openness level: based on cross-border panel data research [J]. E-Government, 2020(6): 98-106.

[17]冯朝睿, 李昊泽. 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6(11): 46-56.

Feng Z R, Li H Z.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zzy sets based on 60 cas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20, 36(11): 46-56.

[18]韩娜娜. 中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生成逻辑及模式——基于31省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公共行政评论, 2019, 12(4): 82-100.

Han N N. Realization logical and model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online services abilitily in China: a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FSQCA method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9, 12(4): 82-100.

[19]Guo H S, Qi M, Hu Z J,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rice-fish coculture in Qingtian, China: 1. effects of rice spacing on the growth of the paddy fish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oth rice and fish [J]. Aquaculture, 2020, 522: 735106. doi: 10.1016/j.aquaculture.2020.735106.

[20]李海萌. 农业“非遗”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分析——评《乡村振兴与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8): 172, 192.

Li H M. Analysis of the promot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eview of the repor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21, 42(8): 172, 192.

[21]陈富桥, 杜佩, 胡林英, 等. 茶产业区域发展综合实力评估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 157-163, 191.

Chen F Q, Du P, Hu L Y, et al.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ea industry regional develop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12): 157-163, 191.

[22]闵庆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 资源科学, 2006, 28(4): 206-208.

Min Q W. GIAHS: a new kind of world heritag [J].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4): 206-208.

[23]Min Q W. ERAH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4, 5(4): 289-290.

[24]黄焱. 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利用[J]. 江苏农村经济, 2006(7): 35-37.

Huang Y.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J]. Jiangsu Rural Economy, 2006(7): 35-37.

[25]Rihoux B, Ragin C C.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 [M].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9.

[26]劉凤, 廖鑫, 周贤永. 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实地调研和QCA的多重分析[J/OL].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1-10 [2023-12-2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31123.0847.002.html.

Liu F, Liao X, Zhou X Y. The generation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multiple analyses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QCA [J/OL].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3: 1-10 [2023-12-2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31123.0847.002.html.

[27]杜运周, 刘秋辰, 程建青. 什么样的营商环境生态产生城市高创业活跃度?——基于制度组态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20, 36(9): 141-154.

Du Y Z, Liu Q C, Cheng J Q. What kind of ecosystem for doing business will contribute to city-level high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 research based on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0, 36(9): 141-154.

[28]Thomann E, Maggetti M. Designing research with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pproaches, challenges, and tools [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2020, 49(2): 356-386.

[29]杜运周, 贾良定.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 管理世界, 2017, 33(6): 155-167.

Du Y Z, Jia L D. Configuration perspec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 new path in management studies [J]. Management World, 2017, 33(6): 155-167

[30]伯努瓦·里豪克斯, 查尔斯 C. 拉金. 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 杜运周, 李永发, 等.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 2017.

Rihoux B, Ragin C C.QCA 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a new method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 Du Y Z, Li Y F,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17.

《茶叶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茶叶科学》——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农业核心等核心期刊,已被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中教等各大数据库全文收录,也被国外的Scopus、FSTA、EBSCO、CA、CABI等大型知名数据库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列同类期刊前列。

《茶葉科学》主要报道最新涉茶科技成果,内容包括茶树栽培、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生理生化、茶叶加工、茶机械、茶经济文化、茶饮料、茶食品和保健品、茶健康等。

投稿请在《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的采编系统上投稿。

《茶叶科学》为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定价50元,全年订价300元。为简化手续,可一次订购今后1~3年的期刊。款到即寄期刊(免邮费)。

银行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市西湖支行,户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户,账号:19000101040005296。银行汇款时请在附言中注明“茶叶科学”。

汇款后,请将汇款凭证及填好的《茶叶科学》征订函(请在《茶叶科学》网站上期刊征订栏下载)发送至编辑部电子邮箱(cykx@vip.163.com)。

电话:0571-86651482

E-mail:cykx@vip.163.com(订刊)

网址:www.tea-science.com

猜你喜欢

组织框架技术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WTO框架下
品三口而知味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