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火龙
2024-04-17苏展
1
这是一个极寻常的冬日。太阳懒洋洋的,村子里很安静,就连人心也是淡淡的,一如院外那口老井里的水。然而,爷爷的一句话,却如石子一般,在黑豆家这口井里激起了千层浪。
爷爷说,他想组建一支龙灯队。
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
没错,紫霞坡确实耍过龙灯,可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几乎每个小村落都有一支龙灯队,从大年初六一直耍到正月十四。龙灯挨家挨户地耍,本村耍完了,再到邻村去耍。若是不同的龙在路上相遇,还会来一场“斗龙”比赛,可精彩了!爷爷当年就是紫霞坡龙灯队的队长,将龙头舞得风生水起,好不威风。可好汉不提当年勇,他老人家现在都六十多岁了,空手走路时间长了都会直喘粗气呢!
爸爸嗤之以鼻,说:“得了吧,老爷子,现在谁家日子都过得去,有必要再去干那种‘讨米’的活吗?”
龙灯队上门拜年,主家通常会打发一升米、一个红包。在物质贫困的年代,耍龙者大多就是冲这点去的,所以龙灯自古也有“讨米龙”之说。
爷爷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想什么呢,谁在乎那点儿礼钱呀!—就因为日子越来越好,才需要闹一闹,你不觉得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吗?”
“您说得有道理,龙灯耍了几百年,能继续耍下去最好。可就算您来牵这个头,有谁愿意参加呢?”
爸爸的一瓢冷水,浇得爷爷透心凉。
没错,耍龙灯是个体力活,当年龙灯队的壮汉已经老了,而现在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不到年尾不会回来。也有少数像爸爸这样留守的,可只要地里没活儿,也会到附近县城去揽临工,就跟饭店里的筷子似的—两头忙,哪还有心思来耍龙灯呀!
没想到十三岁的黑豆突然蹦了出来,说:“耍龙灯好啊,我愿意!”
爷爷眼睛一亮:“对呀,半大伢子力气虽然小点儿,但有的是精力。我们把龙灯做小一点儿、轻一点儿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爷爷当场决定组建一个少年队,并自封顾问兼总教练,同时任命黑豆为队长。
喜从天降呀!黑豆从小到大连个小组长都没混上,突然连升几级,心里美得冒泡,接到任命后,便一阵风似的跑出去招兵买马了。
2
黑豆首先要去的,是隔壁院子的冬瓜家。
冬瓜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耳背的聋爷爷和性格温和的奶奶。加上冬瓜为人热情大方,所以只要一放假,他家就成了少年俱乐部,很多孩子都喜欢去那里玩。
“冬瓜—”黑豆走进冬瓜家院子时,喊得又急又大声 ,惊飞了几只正在觅食的鸡。卧在地炉子边打盹的黑狗被吵醒了,不耐烦地冲外面“汪汪”了几声。
门“吱呀”一声开了,聋爷爷戴着个大棉帽探出头来,看见黑豆,忙将他往门里拉,说:“有话进来说,外面冷。”
黑豆吸了吸鼻子,大声说:“聋爷爷,冬瓜在家吗?”
“没吃呢,正准备煮饭。”聋爷爷拉了拉帽子上的风耳朵,答非所问。
“我是问,冬瓜在不在家!”黑豆靠近聋爷爷,将音量再放大些。
“要么子你自己进屋里拿吧!”聋爷爷又以为他来借东西。
黑豆哭笑不得,凑到聋爷爷耳朵边正要说话,冬瓜的奶奶从里屋走了出来,热情地说:“是黑豆呀,找冬瓜吗?他在楼上呢!以后有事跟我说,跟你聋爷爷说话就是浪费口水……”
老太太平时在家找不到聊天对象,所以逮谁都爱说话,恨不得将积攒多日的话一骨碌全倒出来。黑豆却没耐心听下去,冲她笑笑,“噌噌”几下就上楼去了。
“砰砰”“啪啪”,一阵激烈的枪战声从中间那屋传出来,黑豆推开门一看,果然看到几个少年围着一炉火,正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玩游戏呢!
“嘿,都别玩了,我跟你们说件事!”
黑豆一把夺过冬瓜的手机,游戏角色立即被敌人一枪毙命。
“啊!”冬瓜发出一声痛苦的惨叫,好像真的中弹了似的,然后愤怒地咆哮起来,“死黑豆,你想干吗?”
黑豆赶紧把来意告诉大家。
男孩子天生就爱舞枪弄棒,对耍龙灯自然感兴趣。不过冬瓜一听黑豆是队长,便有些不乐意了。
黑豆赶紧抛出诱饵,将耍龙头的任务交给他,冬瓜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对耍龙灯感兴趣的孩子还真不少。不一会儿,冬瓜家院坪里就聚集了十几个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少年。他们各自找来一根木棒,举在空中挥过来,舞过去,使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必杀技”,嘴里还发出“哼哈”的呐喊声。
天哪,这哪是耍龙灯,简直就是群魔乱舞嘛!
被黑豆叫过来的爷爷见此情形,连忙叫停。他让大家在指定的位置上站好,开始教习举龙、摇摆、奔跑、绕场等基础动作。
“就这几个动作,也太简单了吧!”黑豆队长信心满满。
爷爷便告诉大家:“别高兴得太早,这是在练空龙呢,真正实操起来,难度要比这个大得多!”
少年们才不信呢,纷纷打听从哪里才能弄到一条龙灯来。
3
在紫霞坡,只有老篾匠福爷爷会扎龙灯。
黑豆跟爷爷去请福爷爷时,福爷爷正坐在门口晒太阳,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不知道在想什么。
爷爷老远就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老神仙,准备办年货了没?”
“有么子好办的,也没几个人上门。”福爷爷好像在跟谁赌气,山羊胡子一抖一抖的。
“讲怪话,您外甥外甥女多,哪个不晓得您屋里过年最热闹。”爷爷脸上带着讨好似的笑。
“哼,都是忘恩狗!说乡下也冷清,要出去旅游过年呢!”
福爷爷的两个女儿都在城里工作,过去每年都带着丈夫孩子回乡下过年,说是乡下比城里热闹。不想今年俩女儿约好了似的,都说不回来了,福爷爷就是为这件事生气。
爷爷笑了:“老哥哥,别怪年轻人不想回来,乡下过年确实越来越冷清了,我们得想想办法才行。”
“你有办法?”福爷爷一脸诧异,好像在猜爷爷的来意。
“是啊,我找了十几个细伢子,想把龙灯再耍起来。扎龙灯的事,就得麻烦老哥哥您帮忙了。”
福爷爷张大了嘴,正要回答,小孙女春燕从里屋跳了出来,说:“叫我爷扎龙灯可以,不过得让我加入龙灯队,而且要耍龙头!”
“这个……自古以来龙灯队就没有女的参加呀!”爷爷为难了。
福爷爷的脸色“唰”地就阴了下来。很显然,爷爷的话刺激了他。
“女的为什么就不能参加?我的力气又不比黑豆小!我不管,如果你们不答应,我就不让爷爷帮你们!”春燕看着福爷爷,一脸霸道。
福爷爷也不表态,依旧阴着脸。
黑豆忙劝爷爷说:“就让春燕参加吧!都什么年代了,还分男的女的。”
爷爷何尝不了解福爷爷的心思,犹豫了一下,便说:“也是,穆桂英还挂帅呢,那就破了这个例吧!”
福爷爷的脸色终于好看多了,说:“好,我听我家春燕的!”
要是全听春燕的,黑豆就难办了。一山难容二虎,一龙哪来两个头?大家讨论再三,最后集体决定:春燕和冬瓜来一场掰手腕比赛,谁要是赢了,谁就耍这个龙头!
“比就比!”春燕从小被家里当男孩子养,野性十足。
说比就比,少年们立即将两个选手团团围住,自觉当上啦啦队,嗷嗷乱叫,简直比看世界杯还要兴奋。
春燕手劲果然不小,可她毕竟是女生,体力要弱一点儿,结果以二比一输给了壮实得跟牛犊子一样的冬瓜。
“不公平,你们欺负人!”春燕又羞又恼,眼里顿时有了迷雾。
爷爷便劝她说:“傻姑娘,龙灯队每个位置都一样重要。你这么漂亮,动作又敏捷,还不如当个龙珠手,在前面逗龙灯呢!”
龙珠手走到哪儿,整个队伍就得跟到哪儿,春燕想想也挺神气的,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个角色。
4
紫霞坡有一个旧祠堂,里面挺宽敞,只是很久没有修缮了。爷爷过去把它打扫干净,又生了一炉火,将它作为龙灯队的活动基地。
竹子砍回来了,爷爷用篾刀破成一把把薄薄的篾片,黑豆便将福爷爷请了过来。
如今用篾器的人越来越少,福爷爷已经很久没做篾匠活儿了,双手变得越来越僵硬。然而,一碰到那柔软的篾片,那双枯枝似的手突然又灵活起来。只见他十指翻飞,经纬交错,不一会儿就将那些篾片编成镂空的一大块,然后扭一扭,捏一捏,换个方向再编,最后变戏法似的,拧出一个圆筒形的龙头架来。
少年们看得目瞪口呆,也学福爷爷的样子,拼积木似的编经纬,可那些篾片在他们手里别扭得很,要么溜号,要么罢工,一点儿也不团结,真是气死人!
“三年学徒不冤枉,手上功夫渊源长。篾匠活儿没那么容易学,得慢慢来。”福爷爷跟孙辈们说这些话时,眼里闪现了久违的光芒。
做龙灯是个浩大的工程。福爷爷在扎龙架的时候,爷爷也开始准备龙衣了。
爷爷买了大红的绸布,想要做一条喜庆的火龙。冬瓜的奶奶年轻时是裁缝,主动揽下这个任务。老太太戴上老花镜,认真地将布料裁好,拼成长条形,然后加工出锯齿形状的包边。
龙身得一节一节做,然后用麻绳扎好,还要在龙头、龙尾以及每节龙身下装一个竹把柄,方便托举。“穿龙衣”有点儿烦琐,要剪出黄色的鳞甲,再一片一片缝上去。龙头是难做的,要装舌头、嘴唇、眼睛、眼线、龙角、腮,还要一粒粒安牙齿,一根根贴胡须。做好龙灯后,还得剪一个球状的“龙珠”绑在木棒上,给龙珠手逗龙用。
好在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那些简单的手工活儿,都可以交给他们去做。需要做针线活儿的时候,黑豆大着嗓门一喊,便有几个婶子放下自家手里的活儿,跑过来帮忙。黑豆的奶奶义务承包了后勤工作,不停地给炉子里添木炭,帮大家烧开水,还把好吃的饼干都拿来分给大家吃呢!
黑豆剪鳞片时,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便问:“我们做的不是‘龙灯’吗?怎么只有龙,没有灯呀?”
爷爷便解释说:“很多地方的龙灯是夜晚耍的,里面才会放上灯泡或蜡烛。我们这是白天耍,也就从简了。”
又有少年问起耍龙灯的来历,冬瓜的奶奶便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天,人间突然灾难降临,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有的地方却发生了旱灾。一条得道的青龙得知这是玉帝酒后失职,写错了雨簿所致,便偷偷地把雨簿改了回来。人间再次风调雨顺。然而,玉帝发现雨簿被改后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查出青龙,并当场将它斩杀。从那以后,老百姓每到正月,就将一个事先扎好的青龙模样的龙灯抬出来游耍,以示对青龙的感激和怀念……”
男女老少几十人聚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可开心了!原本疏离的邻里关系一下子拉近了,破旧的祠堂瞬间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爷爷高兴了,便用龙灯调唱起来:“锣鼓声歇再响起,紫霞明年要耍灯。多年心愿终须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扎龙就像龙的样,画虎就像虎的身。”
福爷爷一听也来了劲,接着唱起来:“火龙仰天啸,龙虬冲天翘,眼似铜铃照。龙舌鲜如血,龙身似云飘……”
“好!”祠堂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紫霞坡一带耍龙灯有这样一个习俗:耍完灯后,送灯的和主家要互相答礼对唱,叫锻龙灯。前者一般唱些祝福的话,或感谢对方的盛情;后者对龙灯队表示感谢,并说些招待不周的客气话—老一辈人就算没有耍过龙灯,也都接过龙灯,所以,像爷爷和福爷爷这样开口能唱、出口成章的老人多着呢!
5
三天之后,一条红色的火龙终于做好了,接下来就得在晒谷坪里进行真正的训练了。
队员们的位置确定下来后,大家便各就各位,每人手执龙体下的一截竹竿,将龙灯高高举起。
春燕早已学会了“逗龙”的动作,将绑着“宝珠”的木棒往空中一抛,然后又稳稳地接住。冬瓜见“宝珠”一出,便飞扑过去,后面的少年反应速度却有的快,有的慢,被头顶上的“龙”一牵扯,便乱了阵脚:有人被后面的伙伴踩了脚后跟,有人摔了个狗啃泥。嬉笑声、尖叫声、咒骂声一时齐发,就像煮沸了一大锅粥。
“停、停、停!先莫急!”爷爷喝住了大家,说,“耍龙的动作看似简单,但真要耍出精气神,靠的是团队协作能力。”
少年们只好停下来,耐心地听爷爷做指导。
爷爷告诉大家,每个队员要时刻关注龙头和前面一个队员的动作,快一秒不行,慢一秒也不行!只要一个人出错,这条“龙”就变成了“死蛇”。他又教给大家一些基本要领:跑动时,脚步要碎;舞低时,要尽量放低龙身,但不要触碰地面;舞高时,要抬高龙身,以便跳起;左右舞动的时候,要保持龙身的圆滑流畅,动作协调连贯……
总教练先让大家以挥、仰、跪、跳、摇等姿势练习火龙漫游,等动作协调了,再开始练习龙摆尾、龙头钻裆、头尾齐钻、螺旋跳龙等花样动作。
别看龙灯不重,举起来时间久了,双臂也会发酸。可少年们一点儿也不怕累,一再要求爷爷增加表演难度。龙珠手春燕更是干劲十足,一直在练劈叉和高踢腿等帅气的动作。
练习几天后,大家的配合度越来越高。有人嫌爷爷教的动作太简单不够帅气,建议加一点儿有力量的舞蹈动作。
冬瓜在城里读寄宿学校,学会了机械舞。他给大家秀了一段,膝盖等关节就像装了螺丝一样,咔嚓,咔嚓,身体呈波浪线旋转上升或下降,简直酷得要命。
可惜时间太紧,队员们一时学不会,这次就只能中规中矩地完成那些传统动作了。
6
为了营造耍灯的气氛,少不了锣鼓、镲镲等响器。可会玩乐器的老人走的走了,病的病了,怎么办呢?
七十岁的六爷爷便自告奋勇,担任唢呐手。
六爷爷年轻时吹过唢呐,也就半吊子水平,现已多年不碰那玩意了,哪里还能奏成曲子呀!可为了让龙灯重现紫霞坡,老人家也是拼了,腮帮子鼓得跟青蛙似的,嘟嘟地练了好几天,嘴巴都磨出了泡,总算吹出一首无名的喜庆曲子来。
有了唢呐就好办了,再找几个小屁孩在锣鼓、镲镲上敲的敲,打的打,练习一下节奏,很快便成了烘云托月的热闹乐曲。
除夕前一天,紫霞坡迎来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冰清玉洁。外出打工的陆续回来了,许多人家的院坪里停着小汽车,到处传来大人见面时的寒暄,以及小孩子嬉笑打闹的声音。
听说村里组建了少年龙灯队,各家主动跑到祠堂来索要帖子。整个紫霞坡共二十几户人家,竟无一家落下!
爷爷一边写帖子,一边孩子似的开怀大笑—过去耍龙灯,他得挨家挨户地送帖子。有人表面热情接帖,可转身就别扭起来,对那几个礼钱心疼着呢!甚至有个别人家看见他就躲,好像避瘟疫似的。
日子过得飞快,新年很快就到了。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这是紫霞坡一带拜年的习俗。正月头几天,各家都忙着上亲戚家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亲戚。龙灯队的少年们早已蠢蠢欲动,想要一展“龙颜”了。
大年初六那天,爷爷在祠堂里上了一炷香,一声令下,春燕举起龙珠,来了一个漂亮的“鹞子翻身”,帅气出场,那条火龙便紧跟着摇头摆尾地游了出来。
据说祠堂一带是紫霞坡的龙脉所在,必须先把它激活了,整个紫霞坡才会万事吉祥。火龙便绕着晒谷坪转圈、飞奔,左右翻滚,如同翻江倒海、腾云驾雾一般。
唢呐声一起,几个少年使劲地敲响了锣鼓,咚咚锵,咚咚锵……听见这久违的声音,围着炉火嗑瓜子的、打字牌的村民,全都从屋里走出来,朝祠堂这边跑过来。整个晒谷坪一下子被围了好几圈,人头攒动。
春燕神气地仰着头,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几步就转一圈,或来一个前滚翻,或一跃而起。那火龙则摇摇头,摆摆尾,飞腾跳跃,忽而昂首,似飞冲云端;忽而低头,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人们纷纷举起了手机,拍照的拍照,录视频的录视频。这些资料后来不知被谁传到了网上,竟冲上了热搜榜呢!
盘完龙脉后,龙灯队便遵循既定的路线,挨家挨户拜年去了。围观的群众看得不过瘾,又一路尾随,给队伍平添了浩荡之势。
7
龙灯队要去的第一家,是南村的结巴爷爷家。
结巴爷爷准备了两千响的接龙炮,红艳艳的,小辣椒似的挂在屋檐下。龙灯队一到,炮仗就被点燃了,噼里啪啦,在空中热热闹闹地开了花。
火龙游进院坪,盘了个“四合”(东西南北四方),春燕龙珠一抛,火龙扑了上去;龙珠落在地上,火龙飞快地俯下身去;春燕又玩起了“躲猫猫”,滚到龙的身后,火龙则立马灵活地转身紧追,尽情地飞跃、穿腾、翻滚,动作惟妙惟肖,迎来一阵又一阵喝彩。
“真没想到,这帮淘气的细伢子也会干出点儿正事。”
“是啊,平时狗都嫌的小把戏,耍起龙灯居然有模有样。”
“想不到春燕也这么出色,比伢子还厉害!”
……
观众们一边鼓掌,一边议论,无不对这支横空出世的少年龙灯队赞叹不已。福爷爷听见大家对孙女的夸奖,高兴得合不拢嘴,腰杆子似乎突然直了不少。
表演进行了十分钟左右,龙头慢慢游到堂屋门口便停了下来,所有的响器戛然而止,只剩下龙尾还在轻轻地摆动着。
接下来就得锻龙灯了,这可是耍龙灯的重头戏。结巴爷爷一家早已候在那里,云婶手里端着回礼的茶盆,茶盆里装了些大米,上面放着一个红包。
爷爷是锻龙灯的高手,这个光荣的任务自然落在他身上了。
“锣且息,鼓声停,有劳尊亲接龙灯,老者接灯寿如松柏,少者接灯四季常青……”
爷爷每唱一句,龙灯队的少年们附在后面合唱一句“耍小灯哦”,有点儿歌曲中和声的味道,好听得很。
大家原以为这家锻龙灯的是云婶,谁知竟是结巴爷爷。
“锣且息,鼓声停,有劳尊亲操大心。老者操心寿如松,少者操心江水流……”
结巴爷爷唱起龙灯歌来竟不怎么结巴,只是有些唱词变得拖拉一些,听起来像是带着点儿颤音,可好听了!
“啪啪啪……”掌声海浪一般卷起,一层高过一层。结巴爷爷兴奋得满脸通红,将云婶手里的茶盆往前推了推,说:“一份薄……薄礼,不……成敬意,快请……请收下!”
“多谢多谢!”少年们齐声致谢,一起敬礼。
8
锣鼓声响了又歇,歇了又响,龙灯连耍了好几户人家。其耍法大同小异,可跟在后面看热闹的却越来越多了。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听主家客家锻龙灯吧!
老一辈的人都记得一些传统的对答词,主家客家一唱一和,把礼金送出去,这家龙灯便耍完了。也有主家没人会唱龙灯歌的,自创几句打油诗致谢也就过去了。倘若遇到口才好的,主家唱了一段又一段,还会提问质疑,双方便有了斗歌的味道,立马将耍龙灯的气氛推向高潮。
锻龙灯时,爷爷遇到最强劲的对手,要数李家的三奶奶了。
一开始,爷爷和三奶奶是按照传统的唱词来对答的。可唱着唱着,三奶奶就不按套路出牌了。
爷爷唱:“李家三爷来看灯,牙齿落了又转生。李家三奶奶来看灯,头发白了又转青。”
三奶奶却反问道:“牙齿落了怎转生,头发白了何能青?”
爷爷愣了一下,又唱:“发白牙落又如何,人生苦乐有几多。长江后浪推前浪,尊家要出状元郎。”
三奶奶听了分明很高兴,却要继续跟爷爷抬杠:“自古状元能几人,愚家做梦也不成。孙儿淘气又顽皮,成龙成凤永无门!”
三奶奶唱到这儿,所有耍灯的、看灯的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全场一片沸腾。—谁都知道,三奶奶的几个孙子都跟孙猴子似的,能上房揭瓦,令人头疼得很。
该怎么应对三奶奶这番自嘲呢?爷爷皱起了眉头。
黑豆正为爷爷捏了把汗,没想到爷爷急中生智,又唱起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今日龙王拜贺后,千年发达万年兴。”
三奶奶终于败下阵来,脸上却开出一朵灿烂的菊花。
9
年初七下午五点,少年们还有最后一场表演,是去村尾的竹子家。
竹子家也索要了帖子,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竹子没有妈妈,家里就靠她爸牛叔在外面打工。为了挣得春节期间三倍的加班工资,牛叔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竹子的奶奶天生木讷,总苦着张脸,不爱说话;她爷爷以前倒也能说会道,不幸去年中过风,现在说话都是挤牙膏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挤。她家现在怕是连个会锻龙灯的人也没有呀!
可既然人家愿意接灯,龙灯队就得过去呀!
听见锣鼓声,竹子老远就迎过来了,一会儿跟着“龙珠”跑,一会儿追着龙头跳,高兴得像一只活泼的小鹿,眼神里终于有了这个年龄该有的天真与快乐。
许是对这个小女孩的怜惜吧,少年们在她家门口耍灯的时间特别长。春燕还将“宝珠”递给竹子,教她逗了一会儿龙。冬瓜举起龙头,做着鬼脸,追着竹子跑来跳去,将她逗得开怀大笑。那银铃般的笑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就连总是苦着脸的竹子奶奶也都咧嘴笑了。
龙灯终于停下来了,竹子便随爷爷奶奶站到了堂屋门口。
“火龙头上三点花,龙来恭贺主人家。贵府人旺财源兴,金银多得随便撒。”爷爷开口唱了两句,少年们也附和了两句“耍小灯哦”。
现场安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开始在两位老人身上来回穿梭,猜测谁会出来锻龙灯。
然而,谁也没猜到,最后站到前面来的,竟然是六岁的竹子!
竹子还没有学会龙灯调,便以说唱的形式开口了:“神龙头上三点花,一游游到我们家。这份薄礼虽然小,敬请哥哥姐姐快收下!”
这几句话本身并不出彩,可从小小的竹子嘴里说出来,就不平常了。现场顿时响起雷鸣似的掌声。
黑豆正要伸手接礼,一个婶子促狭似的拦住了他:“慢!黑豆,竹子都能锻龙灯了,你也得来一段吧!”
黑豆顿时愣在那里,一脸尴尬。
“别害怕,就跟平时说话一样答对,能押点儿韵更好。”爷爷鼓励黑豆说。
黑豆使劲用手去挠脑袋,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黑豆,来一个!黑豆,来一个!”
大家一齐起哄,黑豆的脸红得跟头顶上的那条龙似的,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来。
“行啦,别难为他了!”爷爷终于给黑豆解了围,唱起来,“今日龙来贺过后,吉星高照主人门。大人赚得金满钵,小孩考试第一名。”
“承您贵言!”竹子的奶奶高兴地递出了茶盆。
爷爷拿出里面的红包,却往竹子的口袋里塞。
“不行,绝对不行!”竹子的奶奶拦住了爷爷,说,“大家能来耍龙灯,那就是看得起我们家,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啊!”
“厚礼我已经收下,这是奖励竹子啦!”爷爷用龙灯调唱出这句话,听起来很搞笑,少年们又故意跟了一句“耍小灯哦”,就更有喜剧效果了。全场顿时乐翻了天。
少年龙灯队巡演完美收官!
“回祠堂喽!”爷爷高喊了一声,龙头一转,火龙立即敏捷地游出了竹子家的院坪。
夕阳下,霞光将一切染成金红,分不清哪是少年,哪是道具,只见那龙头一扬,龙尾一甩,倏地腾上一团火焰,疾速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