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论]在时间中漫游:少年石帆

2024-04-17闫超华

十月·少年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群星童诗芬芳

有时,进入一首童诗,就是进入另一个自己。比如,石帆的童诗会给我这样的感觉,不是他在写诗,而是诗在写他,以万物的情感。时间的流逝在慢慢完成他语言中的变化和细节,从而唤醒了我们少年般的情感。于是,我们收到了这样的来信:“等了那么久/时光/终于寄来了回信。”(《时光的回信》)

毫无疑问,每一首童诗都试图与时间对抗,从而获得留存的愿望。石帆或许就是他诗中那个“看不见世界的孩子”——小桑吉。他在想象中行动起来,万物成了他的向导:“他跑过的地方/万物叫他太阳。”这里,“太阳”的出现意味着白昼的开始,而星图的出现加深了时间与万物翅膀共振的可能:“世间的生灵与万物/注视着相似的你我/一样闪亮,一样的昏暗、隐没/一如我们分辨不出群星。”(《你和我》)

如果以诗歌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倾听,用诗歌的心灵去感知,那么“群星”则暗示着我们又进入了语言的黑夜,星球在石帆的诗意中完成了一次秘密运行。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也许思想家奥古斯丁会给我们答案:“时间是什么?你们不问我我是知道的,如果你们问我,我就不知道了。”时间的不确定性让石帆不断试探语言的边界,直到“推开窗/就把窗外盛开的山桃花照亮/关上房门/‘嘀嗒,嘀嗒’/时间就重新开始流淌。”(《四月的房子》)

我们不妨和石帆一起望向窗外,山桃花、气味、声音、时间……都涌了进来,将我们淹没。没错,童诗到达的地方,就有花朵,它们长在一个个的汉字里,然后花瓣落下来,又生出新的诗和语言。于是我们和诗人一起获得了珍贵的“花的三分钟”:“花的一分钟/用来芬芳……接下来的一分钟/用来眺望远方……花的最后一分钟/用来让世界平静。”诗人俨然成了一只蜜蜂,它采走了芬芳的时刻,留给我们语言之蜜,并引领我们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关联,仿佛我们阅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花香的河流”……

“日光下没有了声息/花香是一朵朵涟漪”(《花的三分钟》)。正如小王子所说:“最大的问题不是长大,而是遗忘。”石帆寄情于万物,化身其中的一部分,他渴望像彼得·潘一样来到永无岛,拒绝长大:“是啊,少年的手指/经过深蓝的海水/划出一片银滩/天边的曙光正在海岸上缓缓点亮”(《少年的梦》),“少年”是一段时间的汇聚,是生命果实的一种丰盈。在通往语言的途中,一个少年略带情境式的回忆,具有独白的神秘,他的手指抚平语言的波浪,这其中包裹着一种来自时间的生命力。不难看出,石帆没有放低诗歌的姿态,他诗歌的音调和节奏都在保持最初的自由心性,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少年式的童诗美学,为童诗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是时间带来的珍贵的宝石。因为石帆坚信,在诗意的时间中,所有的童诗最终都会慢慢向自我的童年靠拢,我们都听见了这样的回音:

“那些错过的美好/会在这里归还给我们。”(《归还》)

猜你喜欢

群星童诗芬芳
春的芬芳
群星闪耀的核科学家
又甜又脆的童诗
抗疫童诗一组
大爱芬芳
童诗对对碰
一路芬芳
乐坛群星闪耀时
群众文艺“群星”闪烁
别样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