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新路 树标杆 三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4-04-17姜学旺王琪
姜学旺 王琪
改革,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林改亦是如此。始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三明林改,是全国的一张名片、一面旗帜。
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之一,地处福建西部的三明市近年来重点开展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地规模经营机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投融资机制等6项创新探索,持续推进林改向纵深发展,走出了一条从“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的康庄大道。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明考察林改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两年多来,三明扛起了全国首个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的责任担当,不断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综合试点任务落地落实,让广袤山川育成绿水青山,让广大农民拥有金山银山。2023年,全市林木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2023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近130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
在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确保林农收益权方面,三明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经营更加自主、处置更加灵活、收益更有保障。
放活经营权。围绕解决林权登记职能划转后,出现的登记办证费用高、程序复杂等问题,三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承包权、林地经营权分项登记,推行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及权籍勘验全免费服务,简化办证流程,实现林业管理和林权登记信息共享,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并建立市县乡林权纠纷联合调处机制。近两年减轻林农、林企负担近1000万元,分类精准处置历史遗留问题3.9万个,促进林地流转成交3.3万起、面积649万亩。
落实处置权。破解了林木采伐政策限制多、难操作、难处置问题。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行告知承诺制采伐改革,创新开展按面积审批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在林业站推广“一站式”共享联办服务,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办结。此做法也入选了全国“减证便民”典型案例。
确保收益权。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近两年三明市落实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4.2万亩、4200万元,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约6亿元。
集体林改,实质就是要让广大林农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福利,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明市创新联合经营模式,发挥金融助力作用,引导林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林农受益。
探索多式联营。面对第一轮林改“均山到户”产生的红利逐步消失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国有林场发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优势,三明市通过合作造林、托管经营等模式,将分散的林地集中经营,防止林农简单“一卖了之”“失山失林”。近两年村集体、林农合作意愿增强,新增场村合作、村企合作面积10.6万亩。借鉴成熟的合作模式,通过成立公司,加快开展林业资源整合,推动林场、企业、村集体、林农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利益共同体。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三明市落实林业政策宣传、科技帮扶、资金扶持等措施,支持小农户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展生产经营,积极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社、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已有3100多家,经营面积占集体商品林地的57%。
强化引资入林。围绕解决社会资本兴林积极性不高、林农林企融资难题,三明市发挥全省绿色金融试验区的优势,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林改再出发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适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长周期、低利率、手续简便的普惠金融产品,推动福林贷等提档升级,目前全市涉林贷款余额92.8亿元。同时,在开展收储兜底、森林保险等基础上,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合同公证服务,有效防控林业金融风险。
发行林票、林业碳票,打造区域性交易平台,三明市不断深化改革,拓宽渠道,促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9年,三明市率先在全国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经营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的形式发放给林农。林票作为收益权凭证,通过交易流转、抵押贷款、制发单位兜底回购等方式,使林农获得更多收益,也让林权流转更顺畅、融资更灵活、资源变现更便利。目前,全市累计制发林票7.28亿元,惠及7.8万人,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财增收5万元以上。2023年,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在第十八届林博会上首发,进一步破解林票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
围绕服务“双碳”目标,三明市于2021年5月创新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两年来,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探索“碳汇+”等应用场景,累计开发林业碳票碳减排量112.2万吨、实现交易150万元,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在三明举办。以沪明合作为契机,2023年8月、11月上海汇洲建设集团、第六届上海进博会主办方先后购买三明林业碳票碳减排量2万吨、1万吨用于抵消碳排放,实现林业碳票全国首次跨省销售。
2022年9月,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成为全省唯一专门从事农村产权类交易的公司,并积极拓展权益类产品、金融服务等业务,着力打造“立足三明、辐射全省、接轨全国”的区域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目前,福建省6个地市37个县的林场、林企入场交易,拥有会员近2000名,交易品种增至10个,累计交易额突破16亿元。
1 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2~3 林业普惠金融进村服务
4 碳票
5 沙县夏茂镇梨树村村民拿到林票
走好林业产业路,是集体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的发展条件,三明市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带动了林区经济增长、林农增收致富。
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兴林富民。一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完善分类经营制度,坚持适地适树,用好5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培育木荷、枫香等乡土优势树种苗木,积极营造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出材价值。近两年,营造林210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56万亩,每年带动农民通过参与造林,获得收入约4.4亿元。二是推进竹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出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建设永安、尤溪等竹木加工特色园区,推进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初步形成“三核一带多极”的竹产业布局,永安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升格为国家级。培育和其昌、八一永庆等一批行业龙头,积极发展天然植物油提取、生物质竹浆模塑等精深加工产业,推动竹木产业高端化。2023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1008.5亿元,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4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6万元。三是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下经济,与华润三九等药企开展订单合作,建成岗梅、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等示范基地,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48万亩,带动近23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3年实现产值179亿元,让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主动融入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局,培育“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0个,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2023年营业额达19亿元。同时发展花卉苗木30.8万亩,带动从业农民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占可支配收入的近1/3。
在全面推行林长制过程中,三明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森林资源保护特点的工作方法,让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
三明市共设立四级林长4565名,聘用生态护林员2300多名,形成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长效机制。构建“联防、联打、联改”协作新机制,推行护林员“四化”巡护模式,实现网格化管护全覆盖;推行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强化“一林一警”联勤协作,提升林业执法效能;推行松材线虫病“一包二快三打非”防控机制,近两年消减疫情存量11.7万亩;推行森林防火“双网双线”工作机制,近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率处于历史低位。落实“全程网办、即报即审”服务,推行林业站“八有”标准化建设,全市林业站达标率居全国前列,实行基层林业站人员“三定向”培养,无人机配备全覆盖,有效提升专业化、信息化能力。
今日三明,人与森林和谐共处,林业得到了有效发展,林农的腰包鼓了起来,林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三明,将继续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向纵深拓展,继续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探新路、树标杆、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