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宏大理论特质及其时代价值

2024-04-17易丙兰黄晓存

新西部 2024年2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发展

易丙兰 黄晓存

习近平大历史观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历史方法论、历史动力论、历史主体论的三重宏大理论特质。从时代价值来说,习近平大历史观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和行动指针,又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势力的理论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认识和研究历史、把握和运用历史规律、掌握和遵循历史大势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意涵深刻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习近平大历史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思考和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深刻彰显了在历史方法论、历史动力论、历史主体论三个层面上的宏大理论特质。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的这些宏大理论特质及其时代价值,是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理论自觉和强固理论自信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方法论之宏大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方法论之宏大,突出体现在重视历史和事物的联系性,整体、全面地把握历史演变的机理,探究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以此科学指导社会实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否则往往会出现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问题”,[1]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2]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事物的联系性和发展性,也高度重视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坚持历史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具体实践中,习近平大历史观在宏大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视野中,贯通古今中外,科学判断了当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形势。在解析世界历史进程时,习近平大历史观既思接千载,又着重站在百年的长历史阶段上,做出了“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准确论断,既重视和充分估计国际局势演变进程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尖锐性,又指出,世界各国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从整体性和全局性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3]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大历史观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5]并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同时,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把握和遵循历史规律,决不能忽视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6]

这些论述,既遵循了辩证唯物法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又为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破局”和“立局”提供了方法指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宏阔胸怀。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动力论之宏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支配着其发展进程。习近平大历史观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7]习近平大历史观既立足中国,又关注世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和人类发展的动力问题。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习近平大历史观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8]社会生产力各要素中,科学技术尤为重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引起产业革命变化的速度加快。能否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机遇,把握变革创新这一人类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既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也关系全球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共同利益。习近平大历史观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9]“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10]等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产力的论述及思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非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而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复杂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把握和理解生产力标准,决不能忽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习近平大历史观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一方面,着眼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摈弃“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11]提出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倡导共同构筑人类精神文化家园。另一方面,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作用的过程,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进步的统一。在社会意识及上层建筑的各要素中,习近平大历史观尤其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2]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这些论述,对当前解决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难题以及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的上层建筑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主体论之宏大

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谁创造了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4]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利益主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始终坚定群众史观,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二元史观,先后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到“三个有利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系列论述。习近平大历史观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6]并且创造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拓宽了群众史观的理论新境界。

习近平大历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群眾的历史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党九十五周年和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人民”一词分别出现107次和88次。“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等著名论断,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的时代新表达。

习近平大历史观始终坚持人民本位的发展主体观。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状出发,指出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7]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利益主体,又是衡量发展的评判者,即“阅卷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8]

同时,习近平大历史观提出并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观。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求解放的真理。在当前世界新旧挑战并存的形势下,习近平大历史观多次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19]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力促世界各国各地区加强合作和开放,“共同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20]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进一步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时代担当。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大局”的关键历史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贯彻和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既能顺势而为,抓住时代机遇,又能谋势而为,正确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

“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怎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望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22]习近平大历史观为我们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提供了指引。认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就是要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建设和执政史,总结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建立坚定的历史自信。从现实逻辑来说,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和思维出发,才能准确掌握世界形势和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上深刻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规律性和时代特征。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23]用习近平大历史观认识世界,掌握历史规律,归根结底是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改造世界,创造历史。我们当前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回答和解决21世纪人类发展难题和挑战的创举,是人类历史变革的巨大时机,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历史清醒和历史自信,既立足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特点和特性,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又着眼于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胸怀天下,应对困难和挑战,探索人类前途命运的新路径。

其次,习近平大历史观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势力的理论武器。历史观是事关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治问题。“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严峻复杂,尤其是长期在各类错误社会思潮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历史虚无主义仍旧活跃,给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数据、人机交互等数智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速度和影响呈几何级数增长,乃至借助智能算法、AI技术针对特定群体、特定事件进行“私人订制”式的精准化渗透,呈现出隐蔽性、欺骗性更强和蔓延速度更快的态势。

用习近平大历史观为理论武器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要从“破题”与“解题”双重角度着手。所谓“破题”,就是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和方法论为指导,透过纷繁表象,清醒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5]站在正确与错误的主义与道路之争的政治和战略高度上坚定抵制与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斗争的立场。所谓“解题”,一方面,要以大历史观的历史定力和历史底气,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本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战胜它的核心利器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另一方面,又要把握与错误思潮及其势力作斗争的科学策略,尤其是要用好当前的新技术、新平台,创新斗争方式和方法,在国内意识形态场域中,充分发挥和加强党史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的作用,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消除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歪曲误读,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7][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36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4页。

[3]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页。

[4][13][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153+28页。

[5][16][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19+21页。

[6][9][17][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5+446+35+427页。

[10][11][19]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22+133页。

[12]中共中央党史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9页。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287页。

[1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页。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页。

[2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214页。

[2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页。

[2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载《人民日报》,2013-07-22。

作者简介

易丙兰 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黄晓存 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2E09)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2-0886)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习近平的历史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