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藏清代玉器赏析
2024-04-17席晓云
席晓云
摘 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馆内收藏的清代玉器,以陈设、生活和装饰用玉为主。各种玉器玉质优良,雕琢细腻,造型丰富,力求雅致,纹饰题材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充分体现了运河为沿岸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清代;玉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01
玉,石之美者,凝结天地精华灵气,晶莹细腻,温润柔美。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约在10000年前,玉器就已脱胎于石器,成为祭祀用品和装饰用品。玉器的制作发展至清代,集历代之大成,走向巅峰。随着国家的安定繁荣、皇帝(尤指乾隆帝)对玉器前所未有的热爱以及玉料的充足来源,促使清代玉器飞速发展。清代玉器玉质优良,造型丰富,构思巧妙,将线刻、镂空、浮雕、圆雕等技法融会贯通,工艺炉火纯青。玉器上的纹饰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神仙故事等,富有生活气息,多取吉祥之意,深具实用性和装饰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馆内收藏的清代玉器,以陈设、生活和装饰用玉为主。各种玉器雕琢细腻,力求雅致,纹饰题材富有吉祥喜庆之意。
1 玉陈设器
随着玉器的生活化和玩赏化,越来越多精美的陈设玉器摆放于人们家中的厅堂内。清代玉料充足,陈设玉器的制作达到了高潮。
错银百寿字紫檀嵌白玉三镶如意(图1) 长50厘米,宽13.5厘米,高7.5厘米。玉如意是清代特有的种类,代表吉祥,用于进贡、赏赐、贺寿、婚配信礼,不仅是宫殿、书房、暖阁中的陈设、赏玩之物,也是喜慶佳节时的祈福用器,更是达官显贵互相赠送的礼品。如意中,又以“三镶式如意”最为独特,其是清乾隆年间创造的一种如意形制,此后非常流行。此件三镶式如意,精选缜密坚实的上等紫檀木料雕制,上刻百寿字纹,首、身、尾各镶一块大小不等的椭圆形白玉,玉质洁白细润,分别浮雕兰草喜磬、花瓶蝙蝠和鲇鱼纹,寓意福寿吉庆、年年有余。此枚如意装饰颇为考究,具有富丽精湛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
白玉镂雕和合二仙如意形锁式摆件(图2) 长14.7厘米,宽10.5厘米,厚1.2厘米。白玉质,通体呈如意形,边框内以镂雕加阴线刻技法,雕刻有二仙、山石、荷叶、缠枝花卉纹等。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神话中“和美团圆”之神。汉语“盒”与“和”、“荷”与“合”谐音,故民间所绘和合二仙多为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手中捧盒的两位和尚。该造型取和美吉利之意,并象征夫妻恩爱美满。该器有附座,推测其为婚庆摆件。
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图3) 长11.2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白玉质,船尾一人掌橹,船头一人蹲踞于甲板,船有篷,篷上趴一犬。中部船舱上阴线刻纹饰。底座则以紫檀木镂雕波浪起伏,表现船泛于江水之中。
青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图4) 长12.3厘米,宽4厘米,高5.2厘米。青白玉质,船尾一童子守炉烧水,船头一老者拈须端茶,怡然自得。中间透雕席篷。船的一侧挂着两只巧雕鱼篓,底部浅浮雕波浪纹。
青玉莲藕摆件(图5) 长16.5厘米。青玉质,温润细腻,以圆雕和镂雕技法雕琢莲藕、荷叶、莲花,下附雕成波浪纹的红木底座。莲藕分三段,莹润饱满,藕身伸出数条长短不一的枝柄,荷叶、莲花错落分布,姿态各异,荷叶经脉、莲花瓣均以阴刻线细琢而成。整器雕琢自然,雅致非常。
青白玉雕赤壁赋山子(图6) 长26.5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青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此山子运用浮雕、线刻相结合的方法,因势随形,正面雕高崖云霭飞瀑,三人泛舟江上,览胜畅饮,超然物外。整器形制规整,层次分明,刀法深峻犀利,雕琢娴熟流畅。
清代玉山子盛行于乾隆时期,被视为扬州玉雕技艺的代表,题材广泛,多以自然景色、亭台楼阁、人物典故为题材,圆雕人物山景,构成远、中、近景的交替变化。玉山子讲究布局、意境、造型以及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白玉雕山水人物纹山子(图7) 长24厘米,宽15厘米,高22厘米。青白玉质,局部带黄褐色皮。此件玉山子运用圆雕、浮雕、阴刻相结合的雕刻方法,随形施艺,气势雄浑。正面山林叠嶂,松荫如盖,间有房舍、犬只,人物或田间耕作,或群集访友;背面崇山峻岭,苍松翠柏,水流湍急,意境深幽。附带红木底座,红木外壁亦精心雕刻,山石飞瀑,树影婆娑。
青白玉雕山水人物纹山子(图8) 长15厘米,宽4.6厘米,高14厘米。青白玉质,玉质温润,局部略带黄褐色皮。此山子采用浮雕、镂雕、线刻等技法而就,随形施艺,巧妙利用玉石绺裂、皮色作通景山水人物。正面山石嶙峋,松荫如盖,高阶流水,高士谈笑风生,寄情山水之间;背面崇山峻岭,流水潺潺,一只小鹿漫步其间。
青白玉鸳鸯摆件(图9) 长15厘米,宽5.3厘米,高9.6厘米。青白玉质,立体圆雕一只鸳鸯,身形圆润,昂首圆目,头顶一缕羽毛,身侧雕刻双层羽毛,尾羽翘起,脚蹼收于腹下。造型规整,琢工精细,寓意美好。
汉代开始出现较多的圆雕动物。清代圆雕动物造型更加真实,身体各部位比例更为准确,所雕动物形态各异,动作逼真传神,且多配以花枝、花果等,寓意吉祥。
白玉双鹅衔穗摆件(图10) 长9.3厘米,宽2.3厘米,高4.5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以圆雕和镂雕技法雕琢双鹅,下附雕成波浪纹的红木底座。双鹅圆眼曲颈,口衔麦穗,鹅身羽毛、谷穗纹理均以阴刻线细琢而成。双鹅相对,神态安详、含情脉脉,寓意岁岁平安、吉祥美好。自晋代王羲之起,文人雅士多有爱鹅之趣,鹅便成为玉雕中常见的动物类题材。玉鹅体量不大,文雅秀丽,多为文人士大夫喜爱的文房陈设。
翡翠螳螂摆件(图11) 长11厘米,宽1.5厘米,高1.9厘米。以翡翠圆雕、镂雕而成。色泽通透,温和润泽。螳螂头部伸向左前方,圆眼凸出。肢爪强健,腹部饱满,以阴线雕琢腹翅纹理,造型写实逼真,形态优雅,雕琢技法纯熟,细腻精致。螳螂体态虽小,捕食却非常勇猛,故蕴含勇敢之意,又因谐音“堂”,故又有“金玉满堂堆长廊”之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翡翠多产于缅甸北部,又被称为“缅甸玉”,明未开始流行于云贵地区,《徐霞客游记》记载为“翠生石”,清雍正年间供入内廷,逐渐蔚为风尚。翡翠色泽艳丽,晶莹剔透,乾隆之后逐渐为皇室所重,或被制成摆件以供赏玩,或制成各色坠饰、佩饰、首饰用来点缀。
碧玉凤凰栖枝纹花插(图12) 长15.4厘米,宽7.5厘米,高16.3厘米。最早的玉雕花插为明代制作。明代玉雕花插结构简练,粗犷凝重。清代花插结构复杂,多为花朵、动物、植物等造型。此件花插以碧玉雕成,局部有瑕斑。器身雕琢三株高低不同的枝干作为主体,中空,外部浮雕、镂雕松、竹、梅、灵芝,枝叶有致,花朵娇俏。底部为枝叶交绕成足,颇具巧思。一只凤凰于松枝上驻足回首,羽毛绚丽修长,姿态轻灵曼妙,充满恬静之美。该器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此花插所用玉材为清代中期宫廷制玉采用的新疆碧玉玉料,其特点为玉料中间夹杂有颜色较浅的“青玉斑”和颜色翠绿的“铜锈斑”。
掐丝珐琅海棠式盆玉石花卉盆景(图13) 一对。盆长18.3厘米,宽13.7厘米,高6.7厘米,左通高25厘米,右通高29厘米。花盆呈海棠形,如意云纹足,使用了掐丝珐琅工艺,通体以天青色珐琅釉为地,釉料莹润,口沿、腹棱鎏金,盆沿绘卷草花,四面装饰折枝卷草纹,中间开光饰“福庆有余”纹。盆景主景为三株海棠花,以各色丝线缠金属丝作为枝,碧玉叶片,芙蓉石花瓣,骨牙花苞。旁衬以三株料石花,有梅花、月季、牵牛、葵花等,配铜片小草。纹样繁而不乱,工艺较精,整体富有生机,鲜妍华美。此器具有清代宫廷御用器物的风格,为宫内陈设用品之佳器。
2 玉器皿
由于玉料要求较高,玉器皿琢制难度大,隋唐以前一直较为少见,宋元时期数量有所增加,及至明代才大量出现,品种繁多,雕琢细致。到了清代,玉器皿的品种、数量和技巧都达到鼎盛。
白玉双龙耳杯(图14) 长7.6厘米,宽3.7厘米,高6.6厘米。白玉质,直口方唇,深腹,胫部内收,饼足。两只螭龙相对趴伏于杯口,四肢撑起,作双耳状,身姿矫健,灵动传神,构思精巧。
青白玉龙鋬匜(图15) 长10.5厘米,宽5.5厘米,高3.6厘米。青白玉质,匜直口,深弧腹,矮圈足。前有宽流,后有龙形鋬手,龙口衔在口沿上。外壁以阴线刻画树枝、花叶。器身裂隙处有沁色,整器古朴大方。
青白玉福寿纹盖盒(图16) 长7.8厘米,宽5.4厘米,通高3.3厘米。青白玉质,整体为圆角长方形,子母口扣合,盖面浮雕花瓣地、海棠式开光,四只蝙蝠环绕一圆“寿”字,寓意福寿绵延。
白玉四神纹四足方形盖罐(图17) 边长6.2厘米,通高9.5厘米。白玉质,总体呈罐式,上有盝状盖,盖纽为圆捉手,盖四面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器身表面浅浮雕夔龙纹,古朴自然,下承兽面纹四足。附紫檀嵌银丝底座。此件玉盖罐由上等新疆白玉制成,质地温润细致,雕工流畅。整件器物小巧玲珑,典雅精致,是清乾隆时期苏作玉器的代表作之一。明清时期,苏作玉器凭借其高超的艺术造诣获得了朝廷青睐,是“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真实写照。
青白玉双鱼纹花蝶鋬活环洗(图18) 高8厘米,口径21厘米。洗在清代使用广泛,造型、题材繁多,雕琢技艺高超。此件玉洗既可作为文房笔洗,也可用作陈设观赏,是清代玉洗中较为精致的一件。此玉洗以整块青白玉为材料,掏膛雕琢而成,体量硕大,用材奢华。洗心凸雕双鲇鱼纹,间以卷草,取意年年有余。外壁通体浮雕花蝶绵绵,取意子孙繁盛。两鋬透雕花蝶纹,其下各琢一活环。底部雕如意纹三足。全器构思奇巧且寓意吉祥,雕刻娴熟,线条犀利,纹饰灵动,层次丰富,极富艺术感染力,具有典型“乾隆工”特点,宫廷气息浓郁。
灰白玉巧雕鼻烟壶(图19) 通高7厘米,宽5厘米,厚2.5厘米。西洋鼻烟在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我国,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该鼻烟壶为灰白玉质,两面均俏色浮雕纹饰。正面雕麻姑立于船上,麻姑身形婀娜,手拿花篮,寓意麻姑献寿。背面雕一匹白马凝视灵猴攀摘寿桃,寓意马上封侯。壶盖为铜鎏金累丝,盖顶嵌红珊瑚。此鼻烟壶构思独特,俏色得宜,琢制精巧,寓意吉祥,既是一件实用器,又是精致的艺术品。
3 玉佩饰
古代中国人认为,玉具有神秘色彩,它是山石之精灵,能够驱凶辟邪,给人带来福瑞。玉的质地温润坚实,孔子将儒家所推崇的德行与玉器联系在一起,认为“君子比德如玉”,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必佩玉”之说,将佩玉同人的精神世界、行为举止、道德修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从古至今,玉质佩饰始终是人们重要的佩戴装饰品。
鎏金镶红宝石帽顶(图20) 长4.4厘米,宽4.2厘米,高9.3厘米。鎏金莲瓣纹镂花顶座,中间饰红宝石一颗,顶端镶嵌滴水形红宝料顶珠,应为二品官员顶戴。
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安置在冠帽上部中央的一種装饰,其制始于元代,发展于明,盛行于清。清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帽顶制度,对帽顶的款式、用材、颜色、尺寸进行了严格规定,使帽顶成为区别清代官员品级尊卑的最重要饰品。
白玉童子船形佩饰(图21) 长8厘米,宽5.3厘米,厚0.4厘米。白玉质地,质地优良,采用双面工艺,主体为江南常见的乌篷船,船舱以镂空雕刻“卍”字纹,船头有童子划桨,船尾挂硕大石榴,顶部留孔可以穿挂。整体画面生动,孩童与石榴一起寓意“多子(籽)多福”,生动体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玉鳜鱼挂件(图22) 长8.7厘米,宽4.8厘米,厚1.8厘米。白玉质,略有俏色。立体圆雕一条鳜鱼,鱼体肥硕,圆眼大嘴,口衔莲枝,背鳍竖立,尾鳍上翘。正面浅雕莲叶和一小鱼,背面鱼身浅雕荷花纹。鳜鱼也称“桂鱼”,谐音“贵余”。同时“莲”与“年”谐音,寓“富贵有余”“连年有余”之意,反映了人们对吉庆有余生活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
[2]吴棠海,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中国古代玉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许晓东.故宫经典:故宫玉器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4]张正义.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赏鉴(上)[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7):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