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2024-04-16萧庆瑞叶若凡王振盛
萧庆瑞,叶若凡,王振盛
(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急诊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其主要病因与外伤、骨质疏松等相关,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可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临床对于此类患者常给予手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作为一种外科手术,手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术中存在诸多风险,且对机体造成二次创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3-4]。中医认为,肱骨外科颈骨折属于“伤骨”范畴,可以疏通经络、活血理筋之法治疗。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通过拔伸、旋转、端提等基本手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发挥活血理筋、疏通经络的作用,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5-6]。本研究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4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9 例,女11 例;年龄25~65 岁,平均(41.57±8.62)岁;病程1~7 d,平均(3.17±0.06)d;骨折类型:外展型12例,内收型8例。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7~69岁,平均(41.60±8.58)岁;病程1~8 d,平均(3.15±0.05)d;骨折类型:外展型13例,内收型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标准[7]。
1.2 诊断标准 参考《外科诊疗指南》[8]中肱骨外科颈骨折及《中医外科临床指南》[9]中骨伤的诊断标准:有明显肩关节功能异常、疼痛、肿胀等症状;有明确的外伤史;经医学影像学检查可见肱骨外科颈骨折特征。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无对症治疗史,可进行本研究相关治疗者;无神经血管损伤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凝血功能异常者;属于开放性、病理性骨折者;有可影响骨折愈合、临床效果评价的其他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手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接受全身麻醉,医师从患处行切口后,自肩峰中点正方向纵向将皮肤切开,分离三角肌,暴露肱骨中段,使用骨椎穿刺器在肱骨大结节内侧进行穿刺,使用克氏针在肱骨头关节面与肱骨大结节的边缘处垂直插入,而后使用C型臂X 线机扩髓、复位,骨折处置入固定髓内钉,拔出克氏针后进行切口缝合,消毒并结束手术。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2.2 观察组 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患者取坐位,操作医师使用布带从患者患侧腋窝处向骨折近端提拉并保证屈肘90°,前臂处于中立位,同时一位助手站在患者背后,上肢分别从患者的胸前、背后穿过,双手插入患者腋下紧贴胸腔,两手拇指压在患者的锁骨及肩胛冈上向患肢的上方进行牵引,另一位助手握住患者的肘部,顺着患侧肱骨的纵轴方向进行牵拉,纠正短缩移位情况。此外,对于合并脱位的患者,持续牵引后将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进行复位;对于外展型患者,操作过程中需将上臂进行内收;对于内收型患者,操作过程中需进行远端外展操作。手法整复后使用4 块小夹板(三长一短)固定患者的肩关节,1个月后进行X 线片复查并可酌情拆除外固定,并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熏洗二号方熏洗治疗。方药组成:薏苡仁15 g,净山楂10 g,海桐皮15 g,芒硝30 g,桂枝10 g,红花15 g,当归尾10 g,醋三棱10 g,醋莪术10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泽兰10 g。将上述中药加入1 000 mL水煮沸后置于盆中,患者取卧位,将患肢置于盆上熏洗10~15 min,待药液渐温后,用毛巾吸取药液并对患处进行敷洗。在熏洗过程中,患者可进行轻微的关节活动。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治疗2个月。
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结合患者病情并进行肌力检查,决定是否停止治疗及恢复运动或体力劳动,于治疗后1年随访。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采用《外科诊疗指南》中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8]。治愈:肩关节功能明显恢复,外形与正常无异,对线、对位理想,骨折完全愈合;有效: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对线、对位相对理想,骨折愈合;无效:肩关节功能无改善,对线、对位不理想,骨折愈合不佳或畸形,局部有明显痛感。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1年的愈合率。局部无异常活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且经X 线片检查显示骨折线模糊并有连续性的骨痂通过即为骨折愈合。③肩关节功能。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依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肌力、疼痛、主动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4个维度,各项满分分别计25、15、40、20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越好[10]。④肩关节活动情况。采用量角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年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活动情况。⑤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肱骨头坏死、切口裂开、骨不连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65.0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5.73±2.26)周,短于对照组的(15.41±1.7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率为100.00%(20/20),高于对照组的80.00%(16/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肌力、疼痛、主动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肌力、疼痛、主动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x±s)
(4)肩关节活动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情况比较(°,x±s)
(5)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1/20),低于对照组的35.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4 讨论
临床采用常规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易出现术后切口裂开、肱骨头坏死等不良现象,阻碍患者的术后恢复,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低,临床应用受限[11]。中医认为,肱骨外科颈骨折是因外伤致经脉受损,血滞不通,阻塞经络而发。小夹板外固定作为常见的骨科外固定手段,主要依据生物力学改变骨折部位的微环境来调节机体的骨关节能力,具有无创、操作手法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手法复位作为中医常用的骨折复位手法,主要通过拔伸、推挤、按压、旋转等手法复位患处骨骼,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中药熏洗方促使药物经由皮肤渗入至血液发挥药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疼痛,通畅经络,维持机体平衡状态。研究显示,上述方法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促进骨骼愈合,提升临床疗效[12-14]。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情况可直观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越高,肩关节活动度越大,表明患者的肩关节恢复越好。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年的肩关节肌力、疼痛、主动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前屈、外展、外旋、内旋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可促进骨折愈合,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减少并发症。刘海亮等[15]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且缺乏对患者疼痛因子、炎症因子等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后续研究需纳入更多的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