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培养机制研究

2024-04-16雷潇

科学导报 2024年16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雷潇

关键词: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培养;社区治理

  一、主要举措

近年来,Q街道不断探索社区后备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机制,在培养一支储备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机制完善的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究和实践。

一是加强培训锻炼。一方面集中开展学习培训,街道每年开展“培力计划”,组织后备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基本知识和社区治理知识等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根据社区推荐及个人意愿,安排部分后备干部在街道各站办所进行挂职交流,从而让后备干部对街道整体工作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是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社区后备干部进行重新摸排上报,采取个人谈话、征求意见、走访座谈等方式,掌握社区及居民对后备干部工作的认可度,准确动态评价后备干部。实行能进能出机制,结合日常考核和个人意愿,及时调整。

三是注重干部任用。Q街道社区后备干部的任用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进入两委班子和届中出现空缺时补选成为两委成员。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Q街道在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通过对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整体情况和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拔不够规范。目前街道尚未制定社区后备干部选拔计划及相应的选拔机制,关于选拔标准、选拔范围、选拔方式、选拔程序等方面也都没有明确细化的指导和规范。Q街道的社区后备干部选拔过程为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的志愿者、返乡青年、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进行走访摸排,再根据了解的情况从中选择作为后备干部。此种选拔方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弊端,一是纳入摸排范围的人员是否优秀,只能依靠工作人员平时了解和群众评价来确定,没有具体的参考依据;二是选择工作容易受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三是缺少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推荐上来的后备干部是否真正具备应有的能力和素质不能确定;四是没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选拔信息,导致出现有优未选的问题。

2.培养力度不足。Q街道在社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方面做的工作无法满足后备干部快速成长发展的需要,经了解,大部分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与其成为后备干部初期无明显提升。一是教育培训不到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次数均偏少,教育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备干部的成长速度。二是实践锻炼不到位。调查了解,目前后备干部在社区多是负责单项日常工作,未设置轮岗交流,在街道实践锻炼的后备干部比例较低,锻炼效果并不理想。三是联系培养不到位。在实践中,多数联系培养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帮助流于形式,仅限于偶尔过问一下,没有经常性关注思想工作动态,“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够好。

3.考核任用不够。一是考核制度不健全。目前尚未制定完善的社区后备干部考核办法以及配套的奖惩措施,后备干 部干得好与不好,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大。二是思想不够稳定。如社区专职、刚毕业大学生、企退人员服务岗等,多数存在着将此项工作当做跳板的想法,这些都导致社区后备干部人员变动较快、稳定性差。三是存在备而未用现象。尤其在社区工作人员实行“三岗十八级”制度后,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得到较大提升,社区人员队伍趋于稳定,主动辞职人员较少,仅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招录为公务员、事业编或达到年龄退休出现空缺后,社区后备干部才有机会被使用,这些导致了后备干部处于备而不用的状态。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制度设计,规范选拔程序。设计培养机制,以提高社区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为目标,综合考虑后备干部培养过程中选拔、培训、考核、任用等各个环节之间关系,层层递进展开设计,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推动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规范开展。一是明确选拔标准。要结合后备干部培养目标,在准入年龄、受教育程度两项重要的基础性指标上设置原则性要求,对于现实表现突出、特定领域经验丰富、履职能力较强的人才可动态调整选拔标准,实现对优秀人才进行优先培养。二是拓宽选拔范围。要创新人才选用理念,打破固有的、传统的后备干部选用思维,当前社区不仅需要办事灵活的“维稳型”干部和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型”干部,更需要大胆创新的“狮子型”干部和思路开阔的“领头雁型”干部等。三是灵活选拔方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在街道党工委审核把关的前提下,实行个人自荐、党员群众举荐、社区党支部推荐相结合,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内选”“回请”以及“下派”等措施。

2.强化管理培养,建立长效机制。一要规范培养制度。部分社区在干部队伍出现空缺的情况下“一将难求”没有替补干部,部分社区存在后备干部“备而不用”“备而难用”的现实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培养后备干部制度,要加強培养制度建设,真正把所有后备干部培养为群众基础好、个人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二是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社区后备干部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应着重培养学习、改革创新、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斗争精神等本领,打造高素质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推动社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完善考评管理制度。应实施一年一考核,让社区后备干部保持良好的动态循环,在科学严格考核基础上,对社区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

3.完善任用机制,提高使用质效。选拔、培训社区后备干部的目的是更好地使用好这些后备干部,可以坚持边培养边使用的方针,结合社区后备干部自身特点,明确任用原则,引导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有能力、会干事的后备干部,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后备干部探索多种形式的任用方式,建立一套合理的“备用结合”任用机制,提高后备干部 的使用质效。一方面,要明确任用原则,树立“以发展论功过、凭实绩定取舍”的用人导向,开启社区后备干部成长成才“快车道”,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等岗位出现空缺时,敢于给位子,确保社区后备干部有为有位,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后备干部有劲头,最大限度地激发后备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创新任用方式,对于现任社区两委干部,完善退出机制,对因个人身体原因和个人能力不能胜任现工作岗位的,按制度给予退出,形成能者优先的工作氛围,同时按照人岗匹配理论,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观念,根据社区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引导党员、群众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干部,通过换届选举或届中补选,推选进社区两委班子,增强社区后备干部岗位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