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景链接世界 花木融入生活

2024-04-16陈婷婷

先锋 2024年3期
关键词:温江温江区世园

陈婷婷

成都地铁19号线,从黄石站走出,举目便是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巨幅标识。站外温江区生态大道两旁,大大小小的花木园林绵延铺开,罗汉松亭亭如盖、盘根错节;海棠花开似锦、鲜红欲滴……

成都世园会温江分会场重点打造的“一园一馆一轴”中的“一馆”——三邑园艺川派盆景博物馆(简称“三邑园艺”)就位于温江区生态大道踏水段一侧,这里以川派盆景为核心,重点展示温江千百年来匠心匠艺的风采,将在成都世园会上呈现“三廊、四馆、五园”的场景。

世园会开幕在即,古色古香的三邑园艺场内场景建设正忙个不停。

为世园会创新打造230米盆景文化长廊

走进三邑园艺,清一色川西民居建筑,正对大门的影壁墙前,巨石与罗汉松雅致搭配,渲染出水墨画的古朴韵味。园内草木葱郁,流水淙淙、亭台楼阁,一盆盆精巧别致的盆栽盆景错落有致分布其中。

三邑园艺创始人胡世勋今年已82岁,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2022年9月开始,他一直在进行“一馆”的打造升级,“每天从早到晚一刻也闲不到,要处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胡世勋介绍,目前馆内正在进行世园会前的场景建设,要精心修剪盆景,根据建筑和树木栽种合适的花草,营造雅致自然的风景。边走边说之时,他看到地上有一根卷曲的铝丝,立刻弯腰捡起,同时提醒旁边的施工人员要注意收捡好铝丝等物料。

一面白墙之上,一幅融景于诗词之中、虚实交叠的“画卷”徐徐展开——这就是为成都世园会“上新”的“三廊”之一川派盆景长廊。胡世勋说,“盆景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川派盆景长廊将诗、画、景融于一体,诗词文赋与山川绘画互为表里,绿植山石盆景巧妙融入,虚实结合、亦真亦幻,自然的美妙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我相信,在成都世園会期间,这里会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打卡点。”受书画长卷的启发,胡世勋创新打造了这面长230米、高2.3米的川派盆景长廊。长廊分为上下两个创作空间,上方有诗词文赋、山川风景,剑阁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奇景一览无遗,杜甫草堂、青羊宫、武侯祠、望江楼等成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鲜活呈现;下方是风格各异的盆景作品,以假山石造型,鲜花点缀,盆景艺术的多元魅力展露无遗。

“世园会是园林园艺行业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我们花足心思营造‘看点,为的就是彰显川派盆景的风采。”胡世勋说。

让盆钵里的“山水”融入城市生活

川派盆景是我国传统五大盆景流派之一,又称为“剑南盆景”,发源于温江,2011年,川派盆景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派盆景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胡世勋介绍,树桩盆景制作技艺擅长表现树木千姿百态的身姿,讲求造型和制作上的节奏和韵律感,具有绝妙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效果;山水盆景制作技艺则擅长表现巴山蜀水的雄峻,在造型上形成了“高、悬、陡、深、奇”的艺术特征,让人耳目一新。

“纵观国内传统盆景五大派别,有别于岭南写意、扬派庄重、海派秀丽、苏派华美,川派盆景以‘虬曲多姿而闻名,美在以小见大,美在以物观心。以巴蜀山水为灵感源泉缩龙成寸,富有韵律。”胡世勋说,在川派盆景制作过程中,很少会对树木生雕硬凿,而是因材施艺,按照自然规律来对树木进行加工。

从1962年至今,胡世勋一直致力于川派盆景、川派园林的传承发展。在他看来,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从上盆培养到制作定型,每一盆都是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园区内的盆景,有些是从1976年就上盆培养了。要做好盆景,既要下苦功琢磨,更要耐得住寂寞。”对于川派盆景的传统技艺,胡世勋已稔熟于心,“在继承传统身法、技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创新,做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创新。”近年来,胡世勋借鉴中医的“接骨斗损”“拧灸闪歪”和西医的“器官移植”“搭桥手术”原理,创造了诸多新的技法,比如,首创罗汉松树桩大树造型、换根、换头、换天棚及无根嫁接,海棠梅花等蟹爪枝的造型革新技术及斧劈石盆景加工技法,小型盆景快速繁殖、快速成型等盆景生产新技术等,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除了技法创新,胡世勋也在为将盆钵里的“山水”提升为一种被更多人认可的城市生活美学,并与其他园林艺术形式和建筑结合而努力。“我们需要将盆景艺术嵌入生活肌理,嵌入城市建设中的金角银边、绿道景区,同时与建筑景观融合,实现移步换景、曲径通幽。”胡世勋说,盆景是缩小的园林艺术,而城市规划是放大的园林艺术,“让城市绿化变成园林绿化,让园艺、盆景等融入生活,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业。”

寻求川派盆景产业更广阔发展空间

从最早的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场开始,发展到成都三邑园艺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再到现在的成都三邑园艺川派盆景博物馆和四川省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年来,胡世勋不断提高川派盆景的艺术创作水平,为温江花木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做贡献。现在,三邑园艺已成为川派盆景对外展示、交流和相关人才培养的中心场所。“既要因材施艺,也要因材施教。”胡世勋认为,川派盆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必不可少。作为四川省教育厅立项的技能培训工作室,胡世勋盆景大师工作室经常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的学生前来实习,每年还为温江2000多人培训盆景、苗木技能。

从温江川派盆景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顶层设计到实践探索的协同联动。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川派盆景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受到国家、省、市、区的高度重视,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温江列为6个川派盆景盆花产业带之一,成都发布关于推进现代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公园城市建设和市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温江要重点发展花木编艺、川派盆景等特色品种,打造西部花木生产贸易集散中心,温江区委区政府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不断提升川派盆景、温江编艺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温江现有盆景基地2万余亩,从业人员3万余人,2023年盆景编艺销售额达5.5亿元,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一带三点”的格局,主要分布在生态大道以盆景等家庭园艺为主的博览带。面对当下的激烈竞争,如何扩大川派盆景的影响力?

据介绍,目前,温江川派盆景产业正在转型,产品持续创新,产业基地不断升级。通过实施“园子变景区”行动,由传统盆景生产基地拓展为集生产、博览、研学等于一体的新消费场景,其中就包括三邑园艺;同时,加快盆景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推动盆景向小型化、微型化方向调整,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比如小微红枫、小微金弹子等。

作为中国盆景的重要流派之一,川派盆景积极参与全国、省、市的盆景展览及竞赛活动,获得了多项荣誉,也在国际性盆景活动中踊跃参展参会。特别是在国际交流方面,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温江区盆景企业多次赴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考察交流,花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温江区也将乘2024成都世园会“东风”,全力打造了解川派盆景发展的窗口和交流平台。

胡世勋说,1999年昆明世园会,他便已受邀参加,如今更是直接参与到成都世园会分会场打造工作中。“相信这场盛会将为川派盆景产业发展带来红利,让川派盆景的‘蜀风雅韵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温江温江区世园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成都市温江区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从“温江花工”到“村播创客”的探索
温江区高效解决某酒店涉众型劳动纠纷的启示
温江区:做优“五大工程” 惠民生增福祉
温江地区职业学校现状分析
Mixing matrix estimation of underdetermined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based on the linear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signals①
世园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暨对2019北京世园会的启示
爱,使这里的孩子不再孤独:记成都市温江区十佳爱心“五老”田光华
锦州世园会广电宣传的立体化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