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时代背景、现状审视与实践路径

2024-04-16杨舒心

理论与当代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科技

杨舒心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不仅能够在不同领域带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还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为构筑未来我国产业发展新优势提供战略支撑。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面对历史性交汇期的机遇与挑战,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回应时代要求的主动选择,既是增强国内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韧性的重大举措,也有助于赢得国际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主动权。

(一)是增强国内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韧性的重大举措

内在韧性是一个体系应对外部压力、冲击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在面对挑战时是否能够保持稳定、适应变化、迅速恢复并继续健康发展。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不断变化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因素都可能对国内产业体系产生影响。面对这些挑战,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在韧性支持,可能会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就业减少和经济不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进一步提升国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生产力和适应能力,实现国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需要把重点放在科技进步上。若要促进科技进步,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科学创新的过程是经济价值转化为知识的过程。许多科技创新都是从实践经验的累积、技术优化以及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而来的,例如新材料的发现、信息和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突破快速地演变为相应领域的先进技术。技术革新的过程则是知识转化成经济价值的过程。自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方面的重要发现转变成实际生产力的速度逐渐加快,技术创新在生产中的应用早已渗透到产业体系的各个方面。要实现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经济体系的转换和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带动数字经济为引擎,确保现代服务业、流通业和基础设施体系的融合和跟进,进一步科学统筹和调整国家重大经济关系,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韧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提供行稳致远的保障。

(二)是使现代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益加剧,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新塑造全球创新版图并影响着全球经济结构,能够成功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素的国家将会占得先机、赢得主动。《经济安全蓝皮书: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我国已逐步成为全球产业中心,制造业带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提升,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善,经济规模稳健增长。随着我国产业规模和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国与我国产业的关系愈加紧密。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多地区投入产出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网络输出所创造的增加值已经跃居全球首位,中国的出口产品对全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经济机会、技术合作和多样化的选择。由此可见,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我国已逐步成为全球产业中心。但是,我们国家的光刻機、高端芯片、铁路设备中的轴承及操作系统、发电设备里的燃气轮机组件,以及航空器和车辆设计模拟工具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不少产业的核心科技和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只有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确保我们的生产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由自我主导,抓住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和转型契机,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促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的协调发展,建立具备抵御外部冲击、迅速复原和强健抗压能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可能在大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审视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建立了日趋健全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家工信部数据,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900多倍。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中工业大、中、小类数量分别为41个、207个和666个。随着工业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也日益提高。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外来资金的冲击,我们依然有足够的自给能力和较大的回旋空间。

第二,“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长。1978年以来,我国持续增加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尤其是以国内经济为主导力量的制造业主动参与到全球工业分工系统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了原始积累并且具备了更高水平的生产能力。截至2022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十三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我国已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全球第一。根据工业部数据,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近30%。作为无可争议的全球制造业巨头,我国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同时,我们的一些关键行业,如太阳能、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和智能手机等也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此外,譬如通信设备和高速铁路等高端产品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我国有73家工业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行列,进一步说明“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正日益增长。

第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2000年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将创新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的发展。据统计,2020年有15家国内企业位于全球光伏产业前20强。到2022年底,世界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同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量与销售量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已经持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显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不断加大企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成为全球制造网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第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匮乏。因为国内产业链中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在品质和稳定性方面都不能很好达到国际顶级产品的标准,在较长时间内要依赖进口的关键设备、组件、原料及加工技术,致使最终的制造成本在国内很难压缩,加上预先没有动机采用由中国本土企业开发生产的相似品类,从而影响了中试阶段的研究工作与工业化的实施过程之间的顺畅连接。此外,行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非常突出。缺乏公正的市场竞技环境、协作创新模式和收益分享制度等因素阻碍了以通用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联盟的发展进程,甚至引发了一些企业之间互相限制发展的局面,导致一些企业难以打开国内市场。

第二,资源错配现象明显。资源错配现象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在资金方面,部分中小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将主要研发经费投入市场营销等短期收益项目中而非研发创新领域中,对科技创新缺乏持之以恒的支持和远景规划。在人才方面,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和岗位待遇差异,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涌入服务性行业而非基础研究或实体经济领域。资源错配的问题导致科技创新的要素看似齐全,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强大的研究机构和足够的资金,事实上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的不合理分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学科和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

第三,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破除。目前面临的部分基础研究不充分以及原创能力欠缺的问题,是“后发劣势”的遗留,深层次的原因来自对之前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依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與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长期以来,来自各系统的公司、高校和研究院所常常采用单向的技术转移方式,而大部分的研究协作属于短期且快速的项目,并且是主要针对特定领域的短期合作,缺乏深入持久的跟踪研究。这样短平快的合作模式很难在基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技术进展,也不利于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沃土。此外,因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等问题的影响,许多产学研合作项目依赖于政府的牵线推进。由于公司的经营理念、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以及研究院所的科研使命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差异,使各参与方达成一致目标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也很难顺利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使产业结构的提升快速融入到常态化的运作机制之中。

三、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着眼发展战略需求,打造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是战略层面的目标,因此要放长眼光看全局,做好长期规划、长期奋斗的准备,避免出现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期利益的现象,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全球产业体系呈现出的绿色化、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态势,以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契机,补全短板产业,延伸优势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应与时俱进完善以举国体制实施追赶和赶超战略的路径和发力点。例如,将目前重点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研发创新机构整合到国家科技战略当中,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及新兴研究中心负责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的工作,对于执行国家科技战略的关键研究者和组织实行分级评价制度,鼓励和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主创新,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探索创建一种融合需求驱动的创新、任务导向型的创新和兴趣引导式的创新的新颖模式。面对当前国际上部分国家针对我国的科技实施封锁的局势,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产业链完善、供应能力强大的优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鼓励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的内需市场,激活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生产动力。主动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建立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稳固关系,在供应链合作、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和市场合作等方面,努力打破科技围堵,防止科技断链。

(二)发挥市场牵引作用,集中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资源优势

在市场方面,要积极创建区域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包括政府和私人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股权投资,专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规模和推动技术创新;扶持一些专业的股权融资顾问服务机构,协助科技企业规划融资战略、寻找潜在投资者以及进行股权交易;建立技术知识产权市场,允许企业交易、转让技术专利,将非涉密的新兴技术及科技成果通过拍卖、推介等渠道推向市场,使研究机构或企业等创新技术提供方能够将其技术或成果向潜在买家或合作伙伴推介,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更灵活地获取所需的技术资源,塑造新兴产业有效竞争格局。在政府方面,应当切实引入产业需求,支持信息技术、生物、能源、新材料等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对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和分析,在需要优先关注和发展的特定产业或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升级、创新项目中,确定关键核心技术、通用技术研发的项目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有关专利产权维护管理机制的相关规定和税务减免、奖金补助等政策,创新采购政策体系,加强对供应链企业采购、应用、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在推动原创型新兴技术转化为商业机会和市场可行性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支持体系,运用财政生产补贴和关税市场保护,为本土企业创造供求环境和竞争优势,为未来精锐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持续提升甚至跃升奠定产业基础。在企业方面,要密切关注未来技术进步趋势和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制定技术战略规划,明确未来技术趋势,结合自身实际调整研发和创新投资,如扩大研发团队、增加研发预算等;追踪新兴技术、研究领域和行业动向,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业务趋势分析;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的产业对接,加强与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院所项目合作,积极构建产学研基础研究机构。

(三)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

为加速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消除科技与经济发展间的脱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其品质和实效。首先,我们要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确保科研、开发、应用及创业环节的一体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型中型和小微型公司、教育机构和研发使用者之间紧密合作。在通过聚焦产业链来规划创新链的同时,利用创新链引导产业链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的协作创新。其次,应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技术交易市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高效益的关键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再次,需要加速推动传统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新型产业和商业模式的成长。创新是驱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并不断优化的首要动力。通过优化管理、服务和模式,我们可以对传统产业的项目筛选策略、资源调配方式、成果转化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在特定领域解决需求、资源、政策和应用的协同和集成问题。最后,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在制度层面打通企业家、科研人员、投资者及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等方面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出台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支持和培育相应咨询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加速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中间过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创新链对产业链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卫红 汪雪莲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科技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科技在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