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仁科早期电影中的定格镜头研究
2024-04-15吴贵军
□吴贵军
杜甫仁科(1894—1956)是著名电影导演。杜甫仁科的电影创作具有独特的诗意风格,他一生都致力于“诗电影”美学的倡导和探索,并将这种创作理念在电影创作中得以实践。杜甫仁科的电影创作和美学观念对世界电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诗意叙事结构方面的影响更大。
一、杜甫仁科早期电影定格镜头概述
定格镜头是以静止画面多印若干格,造成动作“凝结”的效果。定格镜头作为一种特殊的镜头语言,具有非常多的特征及功能。杜甫仁科一生共执导影片十六部,其中大多数都有定格镜头的运用,但主要集中在《外交信使袋》《兵工厂》《大地》《伊万》四部电影中。本文主要围绕这四部电影展开讨论。
二、杜甫仁科早期电影定格镜头的特征
(一)定格镜头的外部特征
1.整体性、有机地布局
杜甫仁科电影的定格镜头在影片中的分布有某些规律,多分布于电影首尾两端,中间基本没有。《外交信使袋》的定格镜头集中在影片的00:15:30 之前及01:00:05 之后,《兵工厂》集中在00:17:43 之前及01:00:08 之后。电影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影片的中部,所以减缓节奏的定格镜头就“被迫”安置在影片的首尾。《伊万》和《大地》情况不同,定格镜头散布在影片各处。因为这两部影片的定格镜头数量过多(分别约20 个、40 个),所以无法在影片首尾两端相对狭小的时空中密集展示。可见定格镜头是根据剧情节奏、矛盾冲突进行整体性有机布局的。
2.非冲突场景中出现
杜甫仁科在创作中善于利用运动镜头及定格镜头的不同特质,在叙事上发挥镜头的不同功能。定格镜头会明显淡化矛盾冲突,所以常用于非冲突甚至是非叙事的场景。平淡叙事不意味着一定采用定格镜头,日常生活中静止和剧烈冲突两种状态之间存在过渡地带,而杜甫仁科却偏偏钟爱在非冲突情况下选择定格镜头,足以表明定格镜头在杜甫仁科眼中不仅仅承担叙事功能。
3.串联、重复的形式出现
在杜甫仁科电影中相同的定格镜头串联甚至重复,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定格镜头可以强化电影的镜头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兵工厂》、《大地》(如图1)、《伊万》都有大量串联的定格镜头。而定格镜头重复的情况相对较少,如《大地》00:02:23-00:02:29、00:02:46-00:02:55 两处,00:47:07-00:47:31、00:47:38-00:47:55 及00:48:03-00:48:13 三处。
图1 《大地》六个定格镜头串联
通常,镜头的定格可以起到强化拍摄对象的作用,定格镜头的串联甚至重复,可以实现强化基础上的再强化。但在杜甫仁科电影中,串联或重复的定格镜头内被拍摄对象往往未被强化,这些角色像是随机选取的拍摄对象。这说明杜甫仁科关注的是拍摄效果(形式),而不是拍摄对象(内容)。
4.定格—小活动—大活动模式
杜甫仁科执导的故事片基本遵循传统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模式,在发生和结局阶段的定格镜头较多,当情节线朝向发展、高潮进行时,定格镜头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同时人物的动作倾向于由静止到小幅度动作,直到大幅度动作。
5.定格镜头的打破
杜甫仁科利用多种手段来终结定格镜头,包括其他镜头进入、内部元素运动、光线进入、字幕植入等。其他镜头进入就是另一个镜头开始,实现对前一个定格镜头的终结。定格镜头要求镜头内所有元素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部元素的运动可以打破镜头的定格状态。光线进入这种终结定格镜头的手法在杜甫仁科电影中非常少见。《伊万》在00:20:31 处利用一束光打破之前的定格镜头(如图2)。利用字幕连接镜头是无声电影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作技巧,在杜甫仁科的电影中被广泛采用。
图2 《伊万》利用一束光打破定格镜头
(二)定格镜头的内部特征
1.画面元素简单
定格镜头要求镜头内的各要素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元素的数量越多就越难以维持这种定格状态,所以定格镜头要求画面元素简单。杜甫仁科电影中的定格镜头基本都是单个的人物,很少多个人在一个画面内,这样就保证了镜头内的元素稳定性。
2.角色的表演
杜甫仁科电影定格镜头中的人物往往处于某个姿势的静态,这显然违背生活中人很少处于静止状态这一常识。《兵工厂》00:01:02-00:01:16、00:01:54-00:02:06 都是一个女人低着头做沉思状(如图3),00:01:32-00:01:44 是男人和女人躺在前行车上的近景镜头。过多的由静止元素构成的定格镜头也产生了欣赏上的间离效果,最终观众从认知上判断这是在“表演”。定格镜头介导的间离效果可以起到淡化叙事的作用,弱化电影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语境。
图3 《兵工厂》女人低头沉思状
3.符合生活逻辑
杜甫仁科在创作定格镜头时,也会顾及生活逻辑。比如,在《外交信使袋》(00:04:23-00:04:31)中由于户外下着大雨,视线受限,所以女人需要长时间透过玻璃窗观看,此处的定格镜头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如图4)。同样在《外交信使袋》00:12:37-00:12:42,《兵工厂》00:04:41-00:04:50、00:05:27-00:05:34,《伊万》00:34:46-00:35:51 等处的定格镜头都考虑到了生活常识。
图4 《外交信使袋》的定格镜头符合日常生活经验
(三)慢镜头
杜甫仁科电影中的慢镜头可以宽泛地认定它们是定格镜头的衍生品。早期电影时期,导演一般采用低于现在的24 画格拍摄,导致镜头内人物的运动比现实中要快,杜甫仁科却有意利用慢镜头来达到某种效果。《兹韦尼戈拉》00:00:55-00:01:52 处有一个慢镜头,这种“慢”可以深化主题,表达情感及美感。《兵工厂》00:04:50-00:05:27 处慢镜头表现了民众生活的痛苦和内心的绝望,强化了作品的戏剧性。
三、杜甫仁科早期电影定格镜头的功能
(一)淡化叙事或不参与叙事
杜甫仁科拍摄的定格镜头减缓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另外,由于画面内人物经常是随机选择的而不充当影片的重要角色,所以定格镜头弱化了影片的故事情节。
(二)营造气氛
杜甫仁科是一位善于营造影片氛围的导演。《外交信使袋》在00:15:23-00:15:30 处的近景中,敌特展示自己外套上的胸章,镜头定格营造威慑对手、尖锐对抗的氛围。同样在《外交信使袋》的01:05:12-01:05:42 处三个特写的定格镜头联用,表现特务与水兵势不两立的对峙局面(如图5)。
图5 《外交信使袋》三个特写的定格镜头联用
(三)延缓节奏与增强戏剧张力
《米丘林》00:22:14-00:22:26、00:40:34-00:40:41处镜头节奏舒缓,符合角色的心理状态。《伊万》(00:12:39-00:13:10)三个定格镜头串联,形成节奏上的拖沓(如图6)。定格镜头的串联或重复不仅延缓节奏,而且造成一种情势,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增强影片的戏剧张力。
图6 《伊万》三个串联定格镜头
(四)“白描”式地塑造人物形象
杜甫仁科电影定格镜头内的角色淡化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镜头的定格在效果上类似白描的手法。随着声音及色彩的出现,电影的逼真性和纪实功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在杜甫仁科后期的电影中发生了变化。
(五)表现主题
定格镜头内与叙事无关的人物同其他事物共同构成画面元素时,镜头可以表达某种意义。《兵工厂》(00:01:02-00:01:16、00:01:54-00:02:06)通过两个串联的定格镜头表现战争下人们的悲哀。《解放》00:05:11-00:05:18:母亲抱着孩子站在战争的废墟旁边凝视。《乌克兰之战》00:01:40-00:01:44:女性站在亲友的墓碑前;00:01:44-00:01:48:母亲怀抱孩子坐在残垣断壁前,都同样起到对战争控诉的作用(如图7)。
图7 《乌克兰之战》的定格镜头
(六)增加仪式感、雕塑感
电影《大地》的00:04:00-00:04:10:三个人物每个人物一个定格镜头。00:08:42-00:09:06:四个人物每个人物一个定格镜头。这么多的人物定格镜头排列在一起,观众的心中会油然而生宗教般的仪式感和神像般的雕塑感(如图8)。
图8 《大地》的人物定格镜头
四、杜甫仁科早期电影定格镜头的美学价值
(一)由定格通向形式
画面静止原本会产生摄影效果,由于画面渗透进了导演的创作意图,所以破坏了摄影的透明性,使定格镜头具有了内部张力,这样一来,形式也就有了某种“意味”。杜甫仁科的定格镜头表层上看是一种无关叙事的无意义的“形式”,本质上密切关涉叙事以及导演想要达到的某种诗意风格。大量定格镜头正体现了杜甫仁科创作理念的一致性。
(二)由静态通向诗意
杜甫仁科的定格镜头某种意义上冲破了经典蒙太奇语言的羁绊,形成了一种“情调”,也就是抵达了一种对叙事无视的自在自为的“诗意”境界。定格镜头渗透出的诗意具有灿烂的感性,凌驾于具有起承转合的理性叙事。
杜甫仁科作为“诗电影”美学的倡导者和探索者,对苏联诗电影的理论及实践均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仁科在他的电影创作中利用定格镜头创造了电影的诗意叙事结构,营造了影片的整体“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