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2024-04-15汪思齐
□汪思齐
景观规划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出的景观人才拥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的设计能力。但随着园林景观的市场化发展,从最终实践结果看,学术界的教学成果开始逐渐与行业实际脱节。而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即OBE 理念)是目前先进的适用于实践型课程的教改理念之一,其中提到的以学生自身学习成果与职业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理念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迫切所需。
一、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育现状
(一)常规景观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
常规景观课程教学模式特点:侧重教材及理论知识的讲解;设计方案更注重整体美观;学生的成绩评估标准固定,具体如下:
以上教学模式特点导致现有景观设计课程存在诸多局限性,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片面,成绩评定方法固化。教师在授课时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中心,且学生的成绩评定标准也极为单一,这导致学生很容易陷入模式化的创作过程中。比如,学生在平时做设计时会更纠结于方案是否美观工整、是否符合课件标准。
(2)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这个局限性是由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自身特点导致的。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课程,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学习任务量巨大,从史论、原理到植物学、设计规范再到实践应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涉及的知识体系包含6 个大类,23 个主要知识点(见表1)。这些知识往往被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毕,这导致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灌输知识点,而像计算机辅助、手绘表达等实践部分的培训时间则被压缩,学生的创作自由很容易被约束。
表1 景观课程知识体系(数据来源:广东理工学院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培养方案)
(二)景观教育成果与行业需求脱节
景观学术教育的培养成果与行业脱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前两点局限性的影响。教学内容片面、成绩评定方法固化、教学方法不灵活导致景观课程的最终教育成果有效性不高。对于大多数初入设计岗的学生而言,即使自身理论体系再完整,其实践能力也很难胜任高强度的岗位需要。
基于《2023—2029 年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细分市场调研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得知,目前景观园林行业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发展格局,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景观设计行业开始逐渐失去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薪资成本被进一步压缩,导致设计行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发苛刻。刚毕业的行业新人很难适应这种情况,甚至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三)现有校企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
(1)多数校企合作的目标不完全契合。一般来说,排除名校情怀,多数企业同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吸纳潜在的优秀员工;而高校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并解决就业问题。然而,在实际中,实习合同的责任划分模糊,利润分配不明确,学生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此外,为了提高设计产值,企业对待实习生的培养方法往往简单粗暴,最终能够坚持并从实习经历中收获有效经验或留职成功的学生屈指可数。
(2)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参与。多数院校会通过签订实习合同、组织设计工坊和会议演讲等形式来开展合作活动,但缺乏严谨的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安排。从企业的角度看,院校仅仅是把学生输送过来,但并没有主动收集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专业素质的评价,也没有调研学生的收获。这导致企业对学生实践工作问题的反馈并没有在下批学生中得到解决,长此以往,校企合作逐渐流于表面。
二、OBE理念下的景观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与执行
(一)推导并制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OBE 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而反思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可以适应多变的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景观设计这类实践需求较高的课程。因此,把培养目标调整到学生职业发展上是当前景观教改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景观课程培养目标都与行业需求相脱节,根据对14 位景观一线设计师进行的调研问卷得知,大多数景观实习生在设计创意与概念、项目实践经验这两项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拿到任务书时,多数实习生只会进行模式化设计,对业主诉求和场地情况的把控不准确,缺乏对项目实践情况的思考。
针对景观教育成果脱节的现状,学校要积极引入OBE 理念对课程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先打破固有培养模式,提出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再结合园林景观行业的市场需求,反向推导出新的景观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培养专题,即基础知识专题、专业技能专题、设计创意专题和综合项目专题。各专题具体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二)依托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除了严谨的理论授课和常规技能训练外,教师还需要在课程进程中增加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获得就业市场所需的综合技能。
像园冶杯、大广赛、艾景奖这类大型设计竞赛最能体现出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有组织、有规模地安排学生参加。此外,随着校企合作进程的深入,学校方面可以主动展开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背景下的方案设计和竞争中。校企双方可共同设立竞赛奖金,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项目的竞赛过程中,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取设计创意,降低设计成本,甚至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反馈意见,并储备人才。
除了各种设计竞赛外,针对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成立项目工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各类课题研究。课题来源可以是校级专项或教师牵头的科研项目。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学习成果考核机制
1.将企业作为考核主体引入考核体系中
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培养模式下,应最大限度地让企业和设计师参与到学生设计作品成绩的考核评判中,具体流程为:教师指导—学生作品展示汇报—企业评审。这样可以让企业和设计师按照职业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审视,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实现考核机制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设计竞争力。
2.企业对实习生工作能力的评价
考虑到园林景观行业发展的多样性和突发性,实习生会出现不适应甚至犯错的情况。这时,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制订工作能力的考核指标。企业可以针对每一位实习生进行实践能力的技能鉴定。另外,学校要积极收集企业、设计师对学生职业表现的综合评价,将这些反馈作为学生实习成果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实习反思和报告,描述在实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和困难。
(四)探究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
1.推行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实习实践:在校企对接的模式下,学生进入指定景观企业实习,参与项目实践,收获设计经验,同时,景观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潜力员工。
讲座或研讨会:学校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一线景观设计师进入课堂分享自己的职业经验,传授设计行业的前沿动态,并设置学生与设计师的问答互动环节,逐步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
成立项目工坊:高校应主动就科研或实践项目与企业展开合作,将学生与设计师组织成临时的景观团队,共同展开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向专家和设计师学习严谨的工作态度;企业可以获得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思考与行业发展的匹配程度。
设计竞赛:企业与学校合作,定期举办景观设计竞赛,并提供一定的赞助奖金,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背景下进行方案设计。
2.校企资源共享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邀请企业专家进校,为学生传授实践规范并分享市场行情,弥补课堂教学中景观实操教学的不足。此外,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对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学习先进的景观设计软件和工程设备,让学生提前了解景观行业现状。
另外,对景观企业而言,紧密的合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1)共享科研资源,企业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景观学术成果,提高设计创新能力;(2)深度绑定学生实习,可以让企业更早地开发学生的工作潜能,为储备人才做好准备;(3)与高校的项目合作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投资成本,开拓目标市场,提升企业形象。
此外,校企双方可以共创资源共享平台,如在线数据库或微信公共平台,在线分享科研成果、设计资料、发展动态、招聘信息等内容,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
3.利益双方的公平与合作的可持续性
为保持校企合作的持久有效,需先明确双方的目标期望。景观企业需要人才和成果,学校需要平台和经验,两者的共通点就是学生。在安排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前应明确责任划分和利益分配,制订公平的合作协议。针对双方目标期望的差异需要设定差值预期,并及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学生参与项目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然后,针对学生教育成果的评估引入企业评价,以提高景观企业的参与度。双方还需考虑利益合作的可持续性。在合作过程中,院校输送人才和知识,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经验。
总的来说,应用OBE 理念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教改方向正确。然而,随着科技迭代和思想的进步,教改的具体方法需要随着行业发展而与时俱进。高校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景观教育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