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VASA历史乡村景观环境完整性评估方法之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应用探究
2024-04-15李焜
李 焜
薛诗睿
1 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问题与中国传统聚落评价体系
1.1 对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的认知
乡村景观作为风土特质的具体呈现,涵盖地景格局、聚落格局、标志性建筑与代表性景观等多个方面[1-2]。学术界对景观的理解,已逐渐从作为“自然美”的景观,转向作为关系物化的景观[3]。从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结果出发,乡村景观是一系列行为活动在时空关系上的整体性过程。“场所”作为历史形式的第一档案,标志着历史乡村景观的全部物质和文化本质。失去农业生产历史环境及生态自然环境的传统村镇,将无法全面呈现其完整的遗产价值和意义。
《威尼斯宪章》(1964)指出,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包括能从中找出独特文明、发展意义或见证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4]。《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阐明,乡土性应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2]。《文化旅游宪章》(1999)呼吁,必须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以避免对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仍然脆弱的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破坏[5]。《瓦莱塔原则》(2011)强调,应重视区域尺度上的历史遗产问题和地景(landscape)作为共同基础的角色[6]。《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2017)认为,所有农村地区都具有人和社区赋予它们的文化含义[7],并明确了乡村景观涵盖的物质和非物质范畴(图1)。
图1 《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中乡村景观涵盖的物质和非物质范畴(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7])
21世纪以来,历史聚落景观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在国内逐渐引起关注。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特别强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8]。阮仪三等认为整体性是城镇历史环境的最大特征,是贯穿历史保护的重要理念,它包括历史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风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9];张杰等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周边地区的聚落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亟待完善的重要环节[10];张松等通过对日本历史风致保护立法的研究,提出应重视社区整体历史环境[11];张兵从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的角度提出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指出应从“整体保护”的高度认识跨越行政边界的区域性的具有文化共性的地理单元[12];张松认为,传统村落建成环境和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是传统村落“可居性”延续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孔惟洁等提出了“景观式保护”的概念,将传统聚落视为演进中的文化地景,强调应保护山水、聚落、建筑共同构成的整体地景[1]。以上观点阐述了传统聚落周边环境整体保护的重要性,然而在国内目前已提出的与乡村景观特征相关的研究中[14],对景观完整性特征判读的具体方法暂缺。
1.2 我国传统聚落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传统聚落评选认定和保护工作中,依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11]“重建筑、轻环境”的现象。传统聚落建筑景观是地景结构的组成部分,却并不代表完整的乡村景观。正如埃米利奥·塞雷尼(Emilio Sereni)所言,农业景观是“人类在其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和目的中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的形式”[15]。传统聚落与农业景观不可分离,且同为建构乡村景观的基础。
基于乡村景观的要素分类(图1),对不同景观要素的定量调查是历史乡村景观研究中的必要内容(图2)。在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中,以往的规划手段较少将历史村镇周边的整体山水环境加以控制,对外围地区遗产要素的保护与发展常常是相对孤立的[10]。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聚落历史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以充分保护和展示完整的传统聚落景观。
图2 乡村景观的研究方法组成[3]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16]中,“核心保护区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空间格局特色功能”指标的分解指标“聚落与自然环境完整度”较注重聚落自然环境完整优美程度的定性评估,但并未从历史景观保存情况的角度对景观的整体价值进行评判,且该分解指标的权重较低,在指标体系中仅占2%。《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17]子指标体系“村落选址和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评价因子“协调性”,关注村落与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或传统的田园风光保有和谐共生的关系,该因子提及了对村落周边环境改变程度的评价,权重在子指标体系中占15%。
不难看出,我国现行传统聚落评价指标体系在景观整体性保护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有关景观整体价值评价的指标权重较低,难以体现其重要程度;二是缺乏与分值升降机制对应的具体技术方法,在评分过程中通常依靠专家以视觉感受为主的主观判断,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三是较少从遗产角度体现对传统聚落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
2 意大利国家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评价与VASA方法概要
2.1 意大利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之概况
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在共同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乡村景观的兴趣日益浓厚。尽管大多数国家对乡村景观遗产地位的认定方式是通过选择数量有限的优秀景观列入保护名单,而意大利则倾向于将整个农村景观视为遗产本身,将其历史特征与生活属性关联起来,并将所有农村景观的管理策略置于对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全面考虑之上,通过将其与其他经济和环境层面相结合来实现可持续的规划[18]。
2012年,意大利农业食品和林业政策部(MIPAAF)①出台法案《设立国家乡村景观、农业实践和传统知识观察站(ONPR)》[19],首次在法律层面阐述了农村景观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该法案的出台对于意大利关于乡村景观的变化及乡村景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MIPAAF及佛罗伦萨大学景观与文化遗产实验室(CultLab)等12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下,意大利政府进一步出台了《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登记标准》)[20],并创建了意大利第一个关于历史乡村景观整体保护的国家级清单——《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目录》[21],以上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文化景观价值的相关指导和准则。《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目录》中登记的景观类型既包含农业、林业景观,也包含历史聚落在内的综合性乡村景观[22]。以拉莫勒的历史景观为例,其内容包含了传统水利设施、葡萄园和橄榄树林、历史聚落、森林景观等[23]。
2016年,MIPAAF修订了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的评选指南。新版指南规定了广泛的景观(森林、牧场)、中等密集型景观(草地、空地)和密集型景观(葡萄园、果园、园艺或其他具有密集型水力农业系统的景观,如梯田、护坡等)的面积规模下限,而对于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观(历史聚落、传统知识等),则不设面积规模限制[24]。此外,《登记标准》不仅根据景观的结构要素,还依据其定义质量的标准(如“重要性”“完整性”和“脆弱性”)来调查和评估每一处申报的乡村景观[25-26]。通过《登记标准》判定出的遗产区域被统一收录至ONPR,使得“乡村景观”“农业实践和传统知识”包含于整体历史环境的保护范围之中,以便于后续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展开,并最终实现传播景观内在价值的相关知识、鼓励农村人口的持久性、促进农产品的价值化等多重目标。
在依照《登录标准》执行的一系列遴选方法中,评价指标包括:面积指标、与景观同质性/连续性有关的指标、监管和法律指标、意义指标、完整性指标和脆弱性指标。从操作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单个景观层面,“指标”是与景观可持续性最相关的要素,用于推断资源管理中充分性特征或组成部分的任何变量。对“指标”的调查统计结果既是申请国家乡村景观的准入依据,又是定期测量观察景观变化趋势和方向的工具。
2.2 完整性指标
作为用于确定景观历史价值所有要素保存状态的基本指标,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的“完整性指标”旨在衡量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和维护程度[24],并界定所有元素的保存状态[27]。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完整性用来衡量自然、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wholeness)和无缺憾性(intactness)[28]。自2005年以来,完整性(integrity)描述适用于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承载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所需属性的重要信息。意大利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的“完整性指标”正是基于世界遗产的“完整性条件”发展而来,因此它关注现有普遍价值(意义)的所有必要因素、规模,以及因受损导致的负面影响。该“完整性指标”能够反映景观组成部分与整体结构的关系,并以历史土地利用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衡量,是候选景观能否入选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的最重要依据,只有完整性不低于50%,才具备入选资格。因此,“完整性指标”在评选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登记标准》的一项重要贡献是推出VASA(意大利文:Valutazione Storico Ambientale)历史环境评估方法,并将VASA方法规定为评价国家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的强制性方法。该方法的推行使得景观的人为影响和历时性变化得以量化,通过评估景观随时间的演变,剖析历史景观相较于传统时期的完整程度。
2.3 VASA历史环境评估技术方法及步骤
VASA方法通过比较2个不同时期(历史时期和当前)同一地区的景观,并根据景观的整体结构特征和内部特征对其进行描述和评估[29]。评估的调查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1)村庄(定居点)和基础设施结构(道路网络、水力设施和灌溉网络、集中聚落和分散的房屋、农业活动空间组织);2)灌溉农业的地块分布、形状和大小;3)植被的栽培、繁殖形式。具体指标包括:历史持久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在操作层面,VASA方法包括2种定量测算。一是根据VASA多时相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完整性。通过GIS平台对比分析历史时期(20世纪中叶)与当前土地利用的增减情况,得出基于土地利用的不同区域的历史指数(Historical Index,即消失风险指数)。二是基于VASA的历史景观的综合完整性水平计算。
根据MIPAAF发布的评估指南,VASA方法的具体内容为:1)掌握意大利历史时期(1954年)和当前的土地使用情况(土地利用图);2)创建历史时期和当前的土地利用表格和直方图;3)土地利用7种动态变化趋势类型分析(不变、集约化、粗放化、自然退耕还林、人为退耕还林、毁林、人工化等);4)绘制动态变化交叉表和饼状图;5)线性元素斑块;6)景观评价指数(土地使用类型数、景观斑块数、斑块平均面积、农业斑块平均面积)的计算和比较;7)计算历史指数(HI);8)历史乡村景观的完整程度分级。由此可见,VASA方法把对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的调查落实到可量化的层面,特别是针对聚落建成区域的周边环境,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完整性指标分析方法。
3 VASA方法的中国适宜性
3.1 引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优化我国传统聚落评选认定的机制
对于以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30]作为主要参选条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以“整体保护”为基本方针,以“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为基本保护任务[31]的中国传统村落来说,对其周边环境景观“完整性”进行评价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现实操作中却一直存在评价手段欠缺的问题。VASA方法提供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完整性评估、历史指数、历史景观的综合完整性水平计算等技术方法,恰好可为优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传统聚落的相关评选认定方法提供参照。
3.1.2 有助于控制我国传统聚落景观衰退的风险
除了对乡村景观进行质量衡量外,还应评估其稳定性,即景观在未来是否会保持“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对历史乡村景观进行修复的潜在可能。一方面,农业、林业和牧业作物具有与其特点相关的内在脆弱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乡村空废化、经济边缘化、规划工具缺失,以及农村发展计划的措施和策略等对历史景观保护构成的外部威胁。然而,只有在摸清历史乡村聚落“完整性”的价值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制定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方案,预防历史环境完整性的衰退风险。了解“完整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景观环境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变化。同时,对土地利用情况动态监测,也将有效服务于我国乡村振兴和持续城镇化背景下历史乡村景观的持续保护和利用。在这些方面,VASA方法恰好是可资借鉴的。
3.1.3 有助于改进我国传统聚落保护范围的划定方法
VASA方法的完整性调查强调把聚落及周边景观作为整体,评估所有景观要素的历史价值。这种方法以景观特征而非行政边界来确定保护的范围。
我国2012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32]中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2014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33]明确提出,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包括“提出与名镇名村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农田、乡土景观、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的保护措施”。2份规章中,前者要求的核心保护范围注重对建筑的保护,而后者要求保护的景观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难以完全纳入建设控制地带之中。因此,当前传统聚落景观保护范围的划定方法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阮仪三先生等曾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的“核心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区”的概念[9],即由文物古迹、历史建构筑物及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该概念强调保护区内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遗存的原真性,并形成关于保护区划定方法的4点建议:1)可在分散保护区的外围划定建设控制地段连为整体;2)景观通道要划入保护区范围;3)与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如山体、林木、水体、河道和农田等,应划入保护区范围;4)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应划入保护区范围。
以上建议不但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还进一步阐释了《条例》中关于“整体保护”的指导原则,因此可为制定保护规划的从业者提供较为清晰的工作指导。若结合以上思路,并参考VASA方法以景观特征来确定保护的范围,形成“保护区”概念,并辅以VASA方法中的景观要素分类识别和完整性评价手段,形成对聚落周边历史环境的有效维护,必将有力助推我国历史乡村聚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3.2 技术的可行性
VASA方法的技术起点是把“历史(传统)时期”的航拍影像作为景观历史价值变化(通常是衰退)的基础参考资料,即一种历史景观资料。VASA方法将1954年作为评价参考的历史时期,并采用同年意大利全国农村普查航拍照片所反映的乡村景观作为调查依据。此后整个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并持续影响着传统乡村景观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并没有覆盖全境的乡村景观调查,也缺乏相应的图像资料。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地区乡村建成环境持续变化。若获取到能有效呈现我国传统时期乡村景观面貌的历史影像资料,VASA方法在国内就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恰好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EarthExplorer网站的Declassified Data解密数据库中,可以获取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的高分辨率卫星照片,这些照片能够反映出我国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情况和传统形态基本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0年中,我国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土地集体经营的探索。土地经营权经历了先分后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耕地图斑和其他景观要素的变化,然而与之前较长时间段相比,当时的这些变化并未导致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建成环境基本视觉特征上的巨大差异,乡村景观依然保持着传统特色。因此,USGS卫星照片为以土地利用调查为基础的VASA方法在我国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资料条件。
3.3 内容的局限性
以人文结构性和自然山水环境关联为特征的众多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其人文建设往往发挥着“江山汇景”“聚景凝神”的作用[34]。因此,我国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的考察范围至少还应包括聚落与其周边距离较远的、有文化关联性的景观标志物(山峰、亭台楼阁等)的视线联系。例如,附近重工业废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造成了今日韩城沿黄河村落与黄河东岸的孤山、稷王山的视线失联[35],昔日山峰之上气象现象的天气预测功能基本消失,而天气预测对传统时期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然而,VASA方法对历史乡村景观完整性的调查仅限于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程度和特征,无法用于对大尺度下的山水格局、地貌景观和潜在结构[36]的评价。
4 VASA方法的应用——以张带村为例
4.1 村落概况
张带村是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史带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图3),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东靠黄河,西眺梁山,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张带村与同属一个行政村的王带村、史带村,以及北侧的梁代村和化石村在历史上共同构成了文化地理意义上的“共同体”。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景观单元”,该“共同体”位于黄河、泌水、汶水3条河谷环绕的黄土台塬之上,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四带一化”[35]。
从1967年的卫星照片中可以识别出“四带一化”文化地理单元的景观特征[35],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田畴中规律排布的东西向生产路径(图4)。伴随村落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增加,张带村周边原本大尺度的农业网格现在呈现出强烈的“碎片化”特征(图5)。景观结构的持续变化使得张带村历史环境面临进一步衰退的挑战。
图5 1967、2021年张带村历史景观卫星影像图(李焜绘,底图 引自EarthExplorer、Google Earth)
图4 1967年张带村周边田畴划分(李焜绘)
4.2 评估范围的确定
地理范围边界的确定是评估的重要前提。张带村传统村落属于集合历史聚落及其周边农业景观的文化景观,因此在研究中对于张带村历史乡村景观范围的划定突破了其行政边界,并参考《登记标准》中“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观”类别不设面积下限。
依据已有关于张带村所处的“泌河-汶河半岛”景观单元的研究成果,结合山川河流等自然边界及耕地林地等人工边界,最终将张带村历史景观的范围确定为:北止“四带一化”区域之北畛,东、西、南侧以黄土台塬的天然边缘为界(图6)。
图6 张带村景观单元潜在结构[35]和景观完整性研究范围(薛诗睿绘)
4.3 乡村景观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应用
根据VASA方法,第一步选取1967与2020年卫星影像图,通过ArcGIS软件分析2个时期片区内土地利用增减情况(图7),并制作历史时期和当前的土地利用表格和直方图。参考《登记标准》②并根据张带村的实际情况,除去裸露岩石、矿区、垃圾场、果园、裸露地、橄榄树、有树木的耕地、草坪、牧场、草地牧场、浓密的牧场、带有树木的牧场(草地)、葡萄园等不存在于张带村及周边环境用地类型,并加入“空地”类别,最终将当前土地利用分类确定为9种:建筑群和庭院、道路、经济林、灌木、树林、混合作物、菜园、简单耕种、空地。
图7 1967、2021年张带村历史景观土地利用图(薛诗睿绘)
由图7及统计数据(表1)可以看出,该片区耕种作物种类明显增多,包括蔬菜(多为设施农业)、花椒果树等经济林,以及因保护黄河岸边水土而种植的树林、灌木等。耕地形态由20世纪60年代的大块完整土地转为细小破碎的形态。60年代村址外围的现代农房、考古遗址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得建设用地(建筑群与庭院)明显增多。由于当前部分土地存在撂荒现象,空地总量减少但并不明显。
表1 1967、2021年张带村历史景观土地利用汇总
表2 1967—2021年张带村历史景观土地历史指数
第二步叠加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参考MIPAAF发布的评估指南,确定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创建一个新的信息层:将上述9种用地归类置入“不变、集约化、粗放化、自然退耕还林、人为退耕还林、毁林、人工化”7类土地变化分类中③,加入用地数据进行动态变化交叉分析,求出相同颜色突出显示值之和,并将其与区域面积总值进行比较,计算每种演化动态的百分比并绘制汇总饼图。
如图8所示,1967—2021年该片区土地变化类型被最终归为5类:36%的土地趋于“集约化”,即从低消耗(就生物质清除及劳动力、机械化、化肥和农药投入而言)的土地利用,如草原、牧场或传统作物,过渡到以高度专业化和高能量投入要求为特征的土地利用;20%的土地“人为退耕还林”,因黄土台塬边缘易发生塌陷、崩裂等地质灾害改为种植林地以固土;20%“不变”的土地多为村庄建设用地;15%的区域则因发展的需要(建筑建设、道路施工等)呈现“人工化”;9%的土地因撂荒归于“粗放化”。
图8 1967—2021年张带村历史景观土地变化分析(薛诗睿绘)
第三步计算乡村景观的“历史指数”(HI)以突出显示历史性乡村景观的持久性,根据其消失的风险来判断每种土地用途的价值,以便识别什么是“景观紧急情况”。以下公式用于计算不同历史时刻之间景观元素的变化程度,即历史指数(HI):
式中,Hpv为元素的历史持续值,由Hp/Tr比率得出,其值在0和1之间摆动。其中,Hp是所调查元素的历史持续时间,以年计算;Tr对应于总的时间间隔。在只有2个参考时间(1967年和当前)的情况下,该值等于1。Hgd为在t1年(起始年)某种土地用途的面积。Pgd为在t2年(终止年)某种土地用途的面积。
因此,历史指数的计算使得每种土地使用获得一个对应值(表2),而在所考虑的时期内,可通过直方图的降序对土地用途进行排序。
历史指数越高,说明该元素具有较高的消失风险。从图9中可以看出,建设用地(建筑群与庭院)的历史指数最低,即该土地用途的消失风险最低,简单耕种元素的历史指数最高,其主要原因是1967年的大斑块农田元素已基本消失。虽然绝大多数耕地的属性并未改变,但随着土地分配模式和农民种植需求的改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原先以大尺度粮食作物农田网格为主要形态特征的农业景观已然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细密划分的、夹杂设施农业且以诸多经济作物为主的小型农业斑块。
图9 1967—2021年张带村历史景观土地历史指数示意(薛诗睿绘)
4.4 小结
张带村所处区域的黄土台塬地貌及相应的历史乡村景观与意大利多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景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适当调整了案例中的土地利用分类,并将VASA方法的7项内容整合为3个具体步骤。在土地利用层面,张带村的村庄部分历史持久性较好,但其周边的农业景观与历史时期相比衰退严重(历史指数偏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历史乡村景观的整体性,有必要通过小片腾退或景观修复的方式,对历史指数中高区进行干预,以保证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要素的完整呈现。
5 总结与展望
传统聚落建成环境与其历史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传统农业实践和传统知识的物质载体。调查景观、保护和加强农业实践与传统知识则应被视为乡村景观可持续保护的内核。意大利“国家历史乡村景观”评估标准的建立,从历史环境、经济发展、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践行了“整体性”保护思路在乡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强调了对农业景观和历史村落依存关系的关注。
与我国现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2010)及《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2012)等相比,意大利《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2012)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对聚落外围景观历史价值的评价;2)除了对物质要素(建筑元素、其他基础设施、周边地景、视线等)的保存情况、久远度和用途等进行调查与评价外,还要求对动植物要素、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感知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估;3)在景观独特性、审美和视觉特征的定性考察等定性评估,以及物质要素历史久远度的定量评估以外,还特别强调对整体历史环境边界的划定;4)强制性要求对乡村景观的历史环境完整性进行定量评价,并由相应的明确技术规程和计算方法作为一种技术平台,为聚落周边环境的记录、评估、检测、管理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可行路径。这些内容与我国对“聚落历史环境完整性”的定性打分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意大利“历史乡村景观”评估标准的建立,从历史环境、经济发展、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践行了“整体性”保护思路在乡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强调了对农业景观和历史村落依存关系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VASA评估方法将《西安宣言》中“对周边环境进行定义,需要了解遗产资源周边环境的历史、演变和特点”[37]的倡议落实到了具体的技术层面。
综上所述,意大利《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中关于历史环境量化评价的VASA方法,为我国乡村聚落景观“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可落实到评估、规划与管理层面的技术路线参考,也可为优化我国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应因子的打分方法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参考依据。
本文首次将VASA方法运用于我国的传统聚落景观研究中,通过实际案例,从不同时段内土地利用情况对比、识别并归类土地动态变化、计算乡村景观的历史指数3个方面,完成了对传统村落历史景观的环境识别和完整性的定量评价。VASA方法有一种明显的倾向是将景观视为过去,而不是现在。因此该方法更适用于历史意义尚存的乡村聚落景观环境。我们还应注意到,乡村景观具有多元的价值内涵,涉及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和美学等多个方面[38],然而以考察土地利用状况为核心的VASA方法主要关注乡村景观的自然价值。因此有必要在借鉴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多元价值,进一步完善东方语境下适应于我国历史乡村聚落特色的景观完整性评价技术方法的建构。
致谢:感谢米兰理工大学Laura Anna Pezzetti教授提出的指正和宝贵建议;感谢韩城市西庄镇史带村村委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吴雷老师、杨泽鑫博士对数据收集提供的帮助。
注释:
①根据意大利2017年10月3日第231号政府令,自2018年7月12日起,意大利农业、食品和林业政策部(MAPAAF)更名为农业、食品、林业和旅游政策部(MAPAAFT),又依意大利2022年11月11日第173号政府令,更名为农业、粮食主权和林业部(MASAF)。
② 《登记标准》用地分类:裸露岩石、建筑群和庭院、经济林、灌木、矿区、树林、混合作物、垃圾场、果园、裸露地、橄榄树、菜园、简单耕种、有树木的耕地、草坪、牧场、草地牧场、浓密的牧场、带有树木的牧场(草地)、植树造林、葡萄园、河岸种植。
③7类土地用途转变分类:不变——主要土地使用类型保持不变;集约化——土地耕种方式由人工转为机械化或通过肥料农药增加产量的土地;粗放化——与“集约化”相反的转变;自然退耕还林——由次生演替发生的自然退耕过程;人为退耕还林——为维护生态实施的人工造林;毁林——为增加耕地或园地面积砍伐林地;人工化——将非建设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