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联琇与江湜交游考略

2024-04-15陈志英

雨露风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湖学政咸丰

陈志英

道咸年间,江西硕儒以李联绣为冠冕,与钱大昕和姚鼐两人并以博学鸿儒推崇海内。李联绣学识涉猎颇广,留下的著作颇多。著有《好云楼初集》二十八卷、《好云楼二集》二十四卷、《临川问答》一卷等,其中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于世。他的诗集是按照时间来编排的,诗歌中有李联琇在担任福建学政期间,与江湜交往密切的记载。而如今,研究李联琇的文章较少,两人交往的研究大多出现在研究江湜的文章中,如熊健美《江湜研究》、白玉琳《江湜及其诗歌研究》等硕士论文,这些论文中都提到了李联绣与江湜两人之间的往来,但基本都是从江湜的诗学方面来讨论两人关系,并未对两人的交游过程展开详细的论述。本文将从李联琇与江湜两人交往过程入手,探讨两人的诗学争论及其影响。

一、李联琇与江湜交游考述

李联琇,字季莹,号小湖,江西临川人。父亲是李宗瀚,由编修官至工部侍郎。李联琇于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八生于广西桂林,但其祖籍是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五岁返回江西,七岁体弱多病,气结不出,功课不成,九岁前往杭州,十二岁失怙再次返回江西,十五岁还不通晓文义,后母亲去世,受到兄嫂欺凌,发愤淬厉,背人夜诵。后有幸拜于南昌邓梦舟先生门下,又被江西学政许乃普赏识,名声渐起。于道光二十五年,考中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二年,大考第一,擢侍讲学士;三年,提督福建学政迁大理寺卿;五年,调江苏学政。后来以病告归,恰逢洪杨之乱,一路逃难至江苏通州,掌教师山书院。同治四年,战乱消停,受曾国藩礼聘主讲钟山书院,任教长达十四年。光绪四年卒。

李联琇与江湜是在咸丰三年相识的。江湜在《与李小湖刘春轩从谈》中写道:“狂生常苦不知机,世事何尝定是非。爤尽胸中时务策,对君还有泪沾衣。”李联琇从京前往闽地时,途经江苏与江湜结识,邀请江湜前往闽地当他的幕僚。长期困于屋场的江湜面对李小湖的赏识,感到无比的欣喜。江湜的年谱对此也有记载,“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向荣自武昌追至江宁,结营城外,号称江南大营。先生闻之,慷慨许国,愿提一旅之师,先登破敌,后悉当事者非其人,受李小湖之邀,遂有闽中之行”。[1]两人的缘分从此次事件开始建立。其年谱还记载了,“秋月,随李联琇过嘉兴塘入杭。秋尽抵达桐庐。岁暮赴衢州,而至江山”。这段记录表明李联琇与江湜是一同乘船前往闽地的,但这趟旅程并非只有他们两人,同行者还有前面提及的刘春轩,如李联琇所写《寄怀刘春轩比部春轩随予南行至衢州归临川适余病总总数语别去今逾半月知抵里门久矣》。刘春轩是李联琇的老乡,此次是来吴赶考。经过李联琇的牵线,他与江湜相识,刘春轩身上不同流俗的品质让江湜感到相见恨晚。由此,即使江湜与李联琇后来没有交往,依旧与刘春轩保持联系。送别刘春轩后,他们从仙霞岭进入闽地,江湜作的《重入闽中至江山县述怀》中写道:“多劳李翰林,邀我共纸笔。”再次表达对李联琇提拔的感激之情。后来两人夜宿延平驿馆,再经囦溪驿登舟到达福州。咸丰四年春,两人前往福宁主持童试,都留下了关于白鹤岭的诗作,李联琇写下《自福宁旋度白鹤岭》,而江湜写了《白鹤岭上作》。童试结束后,回到福州。同年,两人又再次前往汀州试院,沿途经过了邵武、宁化,两人又都在宁化驿馆题辞。可见,咸丰四年期间,李联琇与江湜两人来往密切。但在咸丰四年冬,江湜因倦襄校之职,选择辞去幕席之职。关于辞职的原因在江湜《柬小湖》的序中提到过,“小湖入觐有日,旋奉旨诗学江苏。湜,苏人也,少尝有当世之志,名在苏之郡学。既三应乡举不遇,今病矣,不复自振。明年届时期,当以游学自解,实不敢援朋友之爱,滥窃品题。此区区所守,惟知己谅其非矫耳。又去冬倦于襄校,辞去幕席,今亦不能勉从。盖积劳既久,而性之疏懒者然也。因而一诗奉柬,聊以道意,即赠别云”。这里江湜委婉地讲道自己身体生病无法再担任此职,但是关键原因还是诗人想效仿黄仲则、甘亭二人,不愿因奖掖品题而考取功名。咸丰五年,李联琇授命前往江苏任职,江湜也写了告别诗《送小湖有作》,两人就在此时分道扬镳。

二、李联琇与江湜论诗

李联琇与江湜交往两年多里还起过诗学之争。黄华《江弢叔先生传》云:“咸丰癸丑,重入闽中李小湖学使幕,先生与论诗辄不合,逾岁辞去。”[2]这里讲的是因诗学理念不合,江湜选择离开。这或许也是两人从一开始彼此欣赏到最后分散的重要原因。

说到论诗,在两年多的相处之中两人就有相互品诗的习惯。咸丰三年,江湜就有《读小湖近诗》:“无一尘中语,惟君胸次高。更深忧国念,弥益使臣劳。经世年方富,怀奇笔最豪。吾生一双眼,从此薄时髦。”此时,江湜对李联琇的诗歌作品多是称赞之语,称其诗中饱含忧国之心,笔力豪迈,让其折服。而咸丰四年,李联琇同样也有品评江湜的诗作,如《延平使院读幕友江弢叔茂才甲寅诗录又登高见壁上二律》:“共阅好山水,输君常有诗。即兹酬造物,于我贶新知。天巧不烦匠,古怀聊任时。一编迟欲报,扰扰断吟思。”[3]这里就讲到两人共同游览山水,但是江湜的诗歌创作数量却比李联琇多。江湜有《重登延平使院楼有怀》《登楼遣怀》《登楼复有作》三首,而李联琇对此并没有留下诗作。细究其原因,李联琇认为是江湜重入此地有感而发。由此,李联琇评其诗作多是情之所至,但也存有巧思。但后来李联琇评价江湜的诗作时话锋突变,多是批评的态度,如李联琇写的《赠弢叔》对江湜甲寅诗录进行了批评,“简而本于敬,何傲之,不除。直而将以温,何燥之,不祛。简直君所有,傲躁君所无而自意其然”,认为江湜的甲寅诗录之中有焦躁、傲慢之语。李联琇作为福建学政,强调诗应是温柔敦厚之作,而江湜诗中的傲语自然会受到李联琇的批评。并且李联琇还举例陶渊明的《闲情赋》,认为该诗一改以往朴素淡远的风格,不删金钗醉之语,依旧能表明其摒弃各种杂念、保持一片纯心的心愿。而江湜诗作却困于俗世之中,“君两度游空远。山灵早鉴诚,迹阻非兴阑。却怪同行者,尘障忘追攀。山水与丝竹,两不开心颜”。随后,对于李联琇的批判,江湜写下了《小湖许观近诗即有诗见贻答其意奉呈四首》,“谋于野则获新诗,闭户经询也得之。不分有人明眼觑,更从诗外诚相知。相知在心不论形,见面何如得见情。情似月光随处遇,千谭只受一轮月。一轮明月喻君心,知我思归惜别深。但得老亲常健饭,未防吴客不吴吟。吴吟虽只是思乡,亦颇忧时动热肠。眼?忘君君自任,从来勋业胜文章。”从这四首中就可以发现江湜与李联琇诗学理念产生了分歧。江湜认为自己常有新詩是为百姓谋,并非只是李联琇所说的重返此地而产生的思绪。如《登楼有怀》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战乱,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的动乱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发出了“济时有力空有愿,更惩燥妄轻谈兵”的感叹。同时提到自己创作诗歌是随心而动,而不在于诗歌形式。

其实最能明显表现两者诗学差异的还是咸丰五年江湜写的《小湖以诗见问戏答之》:“江子喜作诗,李子辱问子。有问无不答,率尔陈其词。词曰诗者情而已,情不足者乃说理。理又不足征典故,虽得佳篇非正体。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后人有情亦被感,我情那不传千春。君诗恐是情不深,真气隔塞劳苦吟。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读上句时下句晓,读到全篇全了了。却仍百读不生厌,使人难学方见宝。此种是诗以人合天,天机到得写一篇。写时却忆学时苦,寒窗灯灭二十年。二十年学一日悟,乃得真境忘蹄筌。江子说诗未云足,李子掉头心不服。曰君之詩欠官样,只是山歌与村曲,让君读吟在空谷。”这是江湜在李联琇还未离开闽地时写给他的。开头就直接表明自己有问无不答、直率陈其言的态度。江湜批评李联琇诗中说理又引经据典,并非正体。诗应真情而作,而李联琇的诗却是苦吟而情不深之作。同时,江湜建议李联琇可以学其作浅语,这样的诗作才能百读不厌。这与李联琇提出的“天巧不烦巧”理念相背。对此,诗中也提到李联琇“掉头心不服”的反应,认为江湜的诗缺官样,只是山歌与村曲之作。这也说明李联琇并不认同江湜的诗学理念,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但后来李联琇去往江苏任职前,写了一首《以闽传上下草示弢叔因题卷尾》:“十年摹院体,声韵苦拘牵。学厄登科后,诗昌出使年。孪形新脱械,生手未调弦。所重将郎识,直辞攻我偏。”这里李联琇承认自己多年来为了考取功名,诗歌创作多受院体影响。登科之后才开始放弃之前的院体诗,但现在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的弊端,最后也肯定了江湜对自己诗歌的评价。这样的态度转变是因为李联绣想要邀请江湜一同前往江苏,但是江湜还是谢绝了。可见,两人诗学分歧依旧存在,但江湜的诗人身份得到了李联琇的认可,也可以看出此时李联琇诗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三、李联绣与江湜交游的影响

从李联琇与江湜的论诗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李联琇的诗学态度。“江湜认为李联琇的诗歌用情不深、填塞书袋与官样文章。”[4]相比于江湜用浅语和白描的手法,李联琇的诗歌确实偏向官样。如他们同为汀州试院古柏题诗,李联琇写的是,“云暗思陵惨甲申,攀髯二烈姓名淹。鹃魂化后双棠伐,不及苍皮寿海滨”。这两句运用了典故,相传明末有二大夫殉难缢焉,后遂祀为此树之神。而江湜写古柏则用通俗之语,“汀维越裔天所荒,盘古氏后犹混沌。山蟠水屈土埴刚,云气磅礴发自唐”。用浅语来介绍古柏的由来及其形状,并没像李联琇一般引经据典。还可以看到李联琇还未与江湜交游之时,他的诗歌创作中就多有集杜之作。但是李联琇除了这些偏向官样的诗作,也有现实题材的诗歌,像《驿马叹》《漕艘叹》这样的作品,如“驿站官吏中饱私囊而使驿马形销骨立”[5],让诗人愤慨。可以窥见李联琇的诗集存在用情至深的诗作,并非只有填塞书袋之作。并且李联琇不认同江湜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只有用浅语才能展现真情。即便不认同,与江湜的争论还是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试看李联琇作的《题简侯师归砚斋诗集》,“诗外工夫几许深,诗中滋味几回寻。性灵与古同一治,倾吐无心胜有心。著书猢狲入布袋,作宦鲇鱼缘竹竿。浮生自苦亦何谓,不放诗肠如海宽”。这是咸丰八年他在江苏担任学政时给恩师杨能格《归砚斋诗集》的题辞,他论述了诗要讲究韵味而且更应发自内心,还强调作诗不可自我约束。这些诗学观念体现了他不作偏官样诗的态度,但是他的诗作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卸任江苏学政后,因常年奔波各地,病情加重,又经历了洪杨之乱,这时期他的诗风发生了转变,出现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趣之诗,如《斋居四咏》:“题诗西壁上,东壁一奁悬。回盼青铜里,行行字左旋。花故在瓶中,香风出帘去。便有蜂来寻,一层窗纸护。”前面两句咏的是壁镜,没有用典故和绮丽语言,只是用浅语来陈述壁镜中看东西相反的道理。后面两句写的是瓶花,同样只是平白地讲述瓶中的花香飘散到窗外,吸引蜜蜂前来,但被窗户上的纸阻挡了的趣事。这两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在诗人笔下却充满理趣,与他前面的诗风大相径庭。很难说这样的改变与江湜的批评毫无关系。此番两人的交流,是一个在诗上立志“力扫肥皮厚肉流”的诗人与一个诗偏官样的诗人争论,让一直处于官样文学中的李联琇有所触动,承认其诗存在缺陷,后面也做出了改变。

概而言之,李联琇与江湜两人交往时间不长,但是两人的论诗是晚清时期深受科举影响的官场诗人与反官样诗的诗人碰撞。李联琇的诗学理念正是江湜所摈弃的,对于李联琇诗歌中的缺陷,江湜也直率地提出建议。李联琇辞官之后,经历了社会动乱,诗风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与江湜交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联琇的诗歌创作风格。

注释:

〔1〕江湜.伏敔堂诗录[M]左军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黄华.伏敔堂诗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孙之梅.江湜三次入闽与闽派诗学新变[J].文学遗产,2016(5):156-169.

〔5〕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小湖学政咸丰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戚学政:用心用情做好医疗对口支援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functional alginate lyase named Al163 from the Antarctic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NJ-21*
小 湖
小湖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妙解写错字
科学谋划 精准扶贫——“咸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履职尽责铸造咸丰“人社品牌”
小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