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词中“山”意象分析

2024-04-15雷宇廷

雨露风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趣世外桃源情怀

雷宇廷

意象这一词最早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1]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古代箭靶上所画的动物图案。所谓意象,指的是意中象,是文艺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中国文化中意象比比皆是,诗人用“梅”来象征不屈不挠的品格;用“松柏”来象征孤直顽强、忠贞不屈的气节;用“菊”来传达坚贞高洁的品质。

“山”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常用意象,受其情感熏陶以及人文情怀的影响,所表现出的情感色彩纷呈。“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山峰并立的形状。”[2]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人们对大山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随心理变化而变化。当人们心情愉悦时,山给人一种崇敬、崇高之感,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当人们遭受挫折时,山又给人一种悲壮之感,又如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川往往被寄予中国古代诗人的丰富情感。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山”意象的古诗词共有四十二篇,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山”意象或抒发坚定的情怀与豪迈气概;或隐喻诗人追寻的世外桃源;或是表达理趣的对象;或是国家的象征。

一、山——抒发坚定情怀与豪迈气概

山的巍峨和雄壮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视觉感受。当站在山脚下或仰望山顶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会激起内心的豪迈与壮志。山的辽阔和壮观的景象让人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这种面对壮阔大自然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豪迈和豁达,让情感得到释放。攀登山峰需要克服艰难险阻,它象征着人们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决心。这种征服高山的过程可以表达对目标的坚定追求以及突破困境的勇气。山的意象通过其坚韧、雄壮、超越和壮观等特质,与人们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大山的坚固象征着诗人的坚定情怀以及豪迈气概,中国古代诗人往往用山这一意象来寄托知难而进的壮志,抒发不畏艰险的豪情。當我们走近大自然,看到群山连绵,便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为山的巍然屹立所折服。杜甫在《望岳》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的杜甫风华正茂,生活富足,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前行,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的蓬勃朝气。诗人通过描写泰山宏伟壮丽的气势和绮丽秀美的景色,抒发其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千寻”这一词来侧面烘托峰上的古塔之高,向世人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不怕浮云会遮挡住视线,只因为站在最高层。“同时借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又以‘不畏二字来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邪恶势力、敢于革新的决心和勇气。”[3]人在心情愉悦时登山,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种崇高之感。登上飞来峰的高塔,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俯仰之间,诗人便抒发出自己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情怀,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曹操的诗古直悲凉,其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与乐府诗的精神一脉相承。其诗大多数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和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观沧海》是曹操乌桓得胜,返回途中路过碣石山所作。他在《观沧海》一诗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汹涌澎湃,但海中的山岛却高耸挺立于这波涛汹涌之中,大海的波涛激荡着诗人内心的豪情。以耸立在海中山的坚定不可动摇,来抒发自己的坚定情怀与豪迈气概。

如谭嗣同的《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开头两句呈现了雄伟壮阔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将“秋风”和“马蹄声”用轻灵且有力的笔调引入诗中,打破了原先画面所表现的静态,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生气。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山与河这两种事物,在群山中蜿蜒穿梭的黄河,尽管已经奔向了空阔无边的平原,但仍嫌太过于约束,而不停地拍打冲击着河岸;反观这群山,即使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也仿佛在力反一马平川,一山更比一山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冲破束缚的奔放情怀融入于景象,他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投射到高山,山与人之间彼此相融,达到山、人合一的境界。这“不解平”的高山实则是诗人狂傲伟岸、广阔胸怀的外化,寄托了诗人决心冲破罗网、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山——隐喻诗人追寻的世外桃源

大山不仅寄托了人们的各种情思,也给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山林似乎成了文人墨客远离世俗,寻找最真实的自己的一个“避风港”。当人们在官场不得志时,有的人为了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便远离朝市,进入山林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出了自己对于归隐的想象与思考,并做出自己的抉择。“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选择回归山里,不问世事,放弃功名利禄,享受天伦之乐。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也只有这天高地阔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不羁,将自己的广阔胸怀融入这大山之中。山川就好比是他的世外桃源,大山深处没有喧嚣,唯有难得的宁静。大山深处也没有尔虞我诈,只有轻松自在,充满了烟火气的悠然自得。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世外桃源的无限憧憬。“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了丰收时节,农民热情洋溢、大方好客的淳朴品格,农家的酒味虽薄,但待客的热情却十分浓厚,在这丰收之际,农村呈现出一片喜悦、祥和之景。颔联描绘了大自然的山清水秀。颈联既写出了在春社这一天,农家欢快、热热闹闹地祭社祈年的景象,又写出了民风的淳朴可爱。“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此时明月当空,眼前之景在月色的映照当中若隐若现,更添几分朦胧之意,给祭社祈年后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此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于是诗人乘兴而发:但愿以后能够拄杖乘月,轻叩月下柴扉。这首诗也展现出江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这里的山和水既是实际的自然风光,但更多的是诗人能够寄予心灵的世外桃源。诗人被小人弹劾迫不得已回到故里,想到官场的尔虞我诈,诗人心中愤懑却无处诉说,自然向往内心所追寻的世外桃源。陆游与陶渊明所追求的世外桃源是截然不同的,陆游做不到像陶潜那样心无旁骛地沉醉于山林之间,虽身处朝堂之外,仍心忧国事,陆游虽看似闲适,实则未能忘却国事。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山”特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有人想乘船前往一见,临近仙山时便会被风轻轻吹开,终无人能够抵达。李清照身为女流,生不逢时,自南渡以来,备受现实生活的排挤与打击,在当时更是知音难寻。词人只有通过这种虚构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怨愤。“三山”是她梦想的地方,借此将自己的美好梦想表达出来,这一句同样表达了词人对内心世界所追求的世外桃源的向往。

三、山——表达理趣的对象

山通常被看作是稳定和永恒的象征。它们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种稳固和持久的特点与理趣中的持久性、坚韧和不变的价值观相互关联。

山的宏大和壮观常常给人带来敬畏和惊叹的感受。它们的高度、广度和雄伟能够唤起人们对伟大、超越和无限的思考,与理趣中对更广泛意义和智慧的追求相契合。

山往往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代表着宁静、平和以及与自然的融合。在山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这种与自然的联系会引发对生命、存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理趣中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领悟息息相关。

登山或俯瞰山脉能够提供广阔的视野和全局的视角。这种高度和视野有助于人们超越日常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趣和智慧。山还可以作为中国古代诗人表达理趣的意象。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看似在写景,实则蕴含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山泉在涓涓溪流中缓缓穿行,周围的草木越发苍郁,蜿蜒盘旋的山路也越发难辨,就在这困惑之时,只见眼前花明柳暗,几间茅屋农舍隐现,顿时感到豁然开朗。通常人们在思考问题、探讨学问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苦苦探寻却找不到答案,因此顿生迷茫之感,如若就此放弃便会功亏一篑,相反,如果持之以恒、砥砺前行,到最后,便会茅塞顿开。这也是诗人以此句向世人傳达的一个人生哲理。这里描写了诗人将自己置身于阴山道中,漫步而行,看似无路,却又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情景,不仅反映出了诗人对仕途的期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瞬息万变的哲理。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其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写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们因为上山艰难,而把下山看成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因而向山下的人说从山岭上下来是容易的,可是当你真正进入山中之后,就会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人们上山过程的艰辛,以及对这种艰辛的种种感受,正是因为登山繁难,所以人们才会认为下山如此轻松。颔联的“赚”字诙谐风趣,实际上现实与理想有着一定的差距,表面上是“赚”,实质上是行人用下山的轻松来安慰自己上山的艰难。“一山放出一山拦”赋予了山人性,这些山好似给行人们设下了重重圈套,而这一“拦”一“放”中体现了行人们的种种心情。这篇诗作的内容虽平常,但其玄妙在于诗人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领会出某些哲思,并运用浅显易懂而又富含理趣的语句表达出来,给人以某种启迪。这首诗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写在山间行走的感受,向大家传达了一种简单而富有意蕴的深刻哲理: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却自我,要不断自取,对前进道路上所不能预料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山——国家的象征

山的雄伟和坚固给人一种力量与坚韧的印象。它们能够象征国家的实力,展现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以及国家的坚毅不屈。山在地理上可以确定领土和边界,成为国家领土的天然标志。山的存在凸显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和独立性。中国文化经常把山河组合起来,将它们作为国家的象征,以期表达某种独特的情感。文天祥在路经零丁洋时所作的《过零丁洋》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在这首诗中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向世人传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生死观,与此同时也显示出了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这里的“山河”象征着国家。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往日的山河依然还在,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已残破,城中的春天到了,草木繁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却与长安城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诗表露出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沉热爱,渴望战火平息,社会恢复安定。国家陷入战乱,看着旧日的山河依旧存在,往日的繁荣景象历历在目,而如今经过战火的摧残变得一片狼藉,今非昔比,形成鲜明的对比,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山河依旧,可雄韬伟略的英雄孙仲谋,又从何处去寻觅呢?这里的“江山”传达的也是国家的意思。

另外,山的意象还可以作为故乡的形象而存在。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当离开家乡时,总会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寄寓情思,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托在故乡的山水之间。正如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指的是高挂在峨眉山以及平羌江一带的半轮圆月,峨眉山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峨眉山。这首诗是李白在最初离开蜀地时所作,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以峨眉山月象征故园之月,峨眉山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山也可作为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真正之意其实不在于畅饮,而在于欣赏自然之景的乐趣。文章以“乐”字贯穿全文,但从作者自号醉翁,还有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体现出欧阳修实际上将自己谪居滁州的苦闷之情寄托于山水之间。

综上所述,山作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山”意象或抒发坚定的情怀与豪迈气概;或隐喻诗人追寻的世外桃源;或是表达理趣的对象;或是国家的象征。因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山也就有了异彩纷呈的意象。

注释:

〔1〕陈浦清.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赵慧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山”的意象[J].现代语文,2016(8):59-60.

〔3〕胡延友.古诗词山的意象和寓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1):87-88.

猜你喜欢

理趣世外桃源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我想寻一个世外桃源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归纳演绎,寻觅文化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