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孤独感

2024-04-15马亚楠

雨露风 2024年1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田园诗归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文风格平淡冲和、清新淡雅,为人自然、洒脱、超俗,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然而在通读陶渊明创作的所有诗歌之后,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平和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浓郁得无法消释的孤独之感。本文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诗歌中孤独感的不同表现方式以及化解之法。

一、孤独感阐释

孤独感是某人渴望通过与他人沟通以求得理解,结果发现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他人相通,感觉到自己被排斥、被遗弃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孤独感”的深处是潜藏于人们内心的“不安感”,也就是忧愁与苦恼。当这种“不安”无法传递给他人,只能自己独自感受的时候,孤独感便产生了。[1]4-7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孤独”主要指的是心态上的孤独。心态孤独的人可能身处众人之中也不能排遣心中的苦闷,耳边的嘈杂热闹与心灵深处的孤寂截然相对[2]39。

孤独感无处不在。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形成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想法必然各式各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似乎暗示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屈原如此,司马迁如此,陶渊明亦如此。

二、陶渊明田园诗中孤独感的表现

陶渊明一生的经历中都充斥着孤独感,这种心理状态在他的诗文创作中必然有所体现,其成就最为突出的田园诗也不例外。陶渊明寄情自然、托身田园只是综合考虑自身性情以及仕途上的现实遭遇后的选择,并不代表归隐田园之后他的孤独感便消失了。正如杨萧在其选注的《历代田园渔樵诗》中指出的:“如果说《诗经》中的描写躬耕之作,还是出于一种投身现實的歌咏,还是正统的‘入世,那么到了陶渊明手中,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纪实,而是加进了失意文人的愤懑、无奈、彷徨、失落、自我安慰、清高桀骜以及逃避或回避等等。”那么,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通过无法言表的内在感受表现自身的孤独感。

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是魏晋时期文人们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大致有两种:一为用有限的生命去建立功业以成就此生;二为既然人的生命如此短暂,便应珍惜当下,及时行乐。那么陶渊明面对同样的问题,又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似乎已经在《形影神》中得到了回答,但结合他的其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陶渊明的内心深处始终是三者并存的,他并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三者始终困扰着他,令他感到不知所措,且思绪纷繁错杂,无法用语言表达。如在《乙酉岁九月九日》中:“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通过对风露、植物、动物的描写,呈现出凄凉的暮秋之景,身处此景之中,抬眼望去看到的是没有边际的广阔天空。陶渊明于此暮秋之景中联想到人生无常终将尽,且不复有归期矣,不似草木的生命般循环往复,荣而悴之,悴而荣之,得以恒久。思及此,他心中感到焦虑,多种想法翻涌,却无法做出选择,最终决定珍惜当下,“浊酒且自陶”,饮酒自乐。“一切景语皆情语”[3]187,情与景的关系相辅相成,我们正是透过陶渊明眼中凄清的暮秋之景去窥视深藏在其内心的因感叹人生无常而触发的茫然无措、不知何往的孤独苦闷的情绪。又如在《和胡西曹示顾曹贼》中:“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悠悠待秋稼,寥落当赊迟。”这是由景物的盛衰联想到自身现实而发出的感慨,王瑶先生将这四句解释为“渊明尚欲及时有为,且恨无发挥能力机会……”[4]17,由此引出“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后一句中“猖狂”之含义与《庄子·在宥》篇“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中的“猖狂”二字义同,即形容随心所欲,自由奔放。[5]285这两句言此时各种思绪涌上心头,无边无际,令其无所适从,彷徨不知归处,只能默默地独自悲伤。

除此以外,陶渊明还在《饮酒·其五》中描写了另一种无法诉诸语言的内在感受,同样也表现了他的孤独之感。诗歌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人们耳熟能详,且多关注的是第五至八句所描写的古朴淳美的自然景色。而对结尾两句亦多从景色之秀丽无法用言语述出的角度去解释,较少去细细感受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他在看到那意境悠远的自然景色之时,心中必定有所触动,找到了与自己过去的认知或者体验的相通之处并于瞬间产生了想法,只是这想法在极短的时间里消逝了,留给陶渊明的除了内化于心的“真意”之外,再无其他。而试图将其用语言表述出来传递给他人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寥寥几字,便将他想要把“此中真意”准确书写出来却因文字的局限性而不得、只能自己体会的孤独无助之感展露无遗。

第二,在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描写中暗藏自身的孤独感。

陶渊明是属于大自然的,回归自然即回归本我。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适意的田园生活去细细感受他曾亲身经历的、厌恶的、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进而体会到“质性自然”的陶渊明身处其中时的压抑、孤独。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归隐之后已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田园生活之中,感受着摆脱官场牢笼之后的轻松自得、适意自足的乐趣,目光所及之处,景物无不可爱、美好。李红岩在其《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参照维度》中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平淡空灵,与他创作时的心理参照维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列出的三个维度中,其中之一即欲以田园和官场做对比,表现对官场的憎恶。《归园田居·其一》中这样的对比更加鲜明,开篇宣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而接下来两句更是将田园和官场两个对立的事物融合在一起,“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乃是被束缚、捆绑、不得自由的官场生活的生动描写,“旧林”“故渊”则表现的是自然田园。接下来几句转而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而在结尾并没有按照思维定式继续去描写田园生活,而是再一次将官场和田园对立起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现在之所以这么愉悦,全是突破“樊笼”的结果。[6]110-111

第三,在对与世难融的描写中显露自身的孤独之感。

陶渊明所接受的主要是儒家、道家的思想,他所向往的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人各得其所的社会,正如他诗歌中所写的“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7]8“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7]214。而他却处于战乱不断、政权更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时代背景之下,他怀着那样美好的理想步入仕途,且欲有所作为,受到的挫折之多可想而知,让其深深地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深刻地感受到自身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正是因为与现实社会难以调和,陶渊明才会书写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其实,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除了明确描绘理想社会之外,他在对田园风景、田园生活进行诗化时,又何曾没有不自觉地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某种形式融入其中呢?

《饮酒·其九》 在描写日常生活的同时表现了他的与世难融。诗句“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乃是田父认为陶渊明不从政、不追求仕途却选择归隐、甘受贫穷的行为不合时宜而进行的劝说之语。后两句与《楚辞·渔父》中渔父劝说屈原之语含义相同,原文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认为屈原应该适应客观世界的生存法则,不应固执己见,过度宣扬自身与众不同的德行。田父之意概与之相同。对此陶渊明的回答是:“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我”的性情本来就很难与世人相合,从政固然可为,但是它与“我”的本性相违,岂不是迷失属于自身的道路吗?我们将田父“一世皆尚同”的社会现象总括及陶渊明的“违己讵非迷”回答结合起来看,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异化,坚持“成为自己”的心理不难理解。他与当下现实社会的难融也就再明确不过了。

三、陶渊明孤独感的化解

即便归隐田园,孤独感依然因种种原因在陶渊明的日常生活中屡屡出现,然而他没有被动地承受因孤独感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而是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消解孤独感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饮酒。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描写饮酒的诗人。据逯钦立先生统计,在陶渊明现存的诗文中,提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8]238萧统也在《陶渊明集序》中言:“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亦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性嗜酒”,可见“酒”在陶淵明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陶渊明是如何通过饮酒化解自身的孤独感的呢?

《饮酒·其七》中出现的“菊花”意象是陶渊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之一,为历来研究者所重视。陶渊明将菊花视为自身人格的显现。菊花盛开于众芳摇落、万木凋零的秋季,不与百花争艳,凌寒傲放,是高洁、孤傲、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节的象征。陶渊明也是为保全自身自然之性,不愿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二者的精神气节极为相似,故其对菊花情有独钟。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多次饮下菊花泡的酒,不自觉地与物为一、物我两忘,进入一种自然的状态。曾经的忧愁被忘却了,只剩下了自然美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以及对于隐居的坚定。

而在《杂诗·其八》中,则是另一种情况了。“我”归隐之后勤于农事,亲自耕作未曾停止,却连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不能满足。吃的是粗劣的粮食,夏天没有葛布制的衣物遮挡骄阳,冬日亦无麻制粗布衣服以御寒,想到这些就心生伤感。再联想到那些“善生”之人的富裕生活,感受着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内心怎能静如止水,毫无触动?然而再激烈翻涌的心绪,经其稀释之后,也只剩下“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似乎已经平静地接受了自身的贫困。但接下来的“理也可奈何!”却将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愤不平完全暴露出来,因不平而发出了天道不公、天道无为的控诉!陶渊明虽然对天理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虽欲扭转时事,改变当下社会现状,但独木不成林,终究无法实现。还是多饮几杯吧,忘记这无用的忧虑与哀愁。

除上述借酒消除忧愁之外,饮酒还可以神交古人,获取精神力量。陶渊明在《蜡日》中写道:“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对于此诗中的“章山”的理解是明确该诗主旨的关键。学者们对此主要有三种说法,王瑶先生发现《山海经》中有关于“章山”的记载,并将二者等同起来,[4]88逯钦立先生认为章山可以代指庐山,[8]108潘重规先生提出“章山”为“商山”,[9]53后范子烨认为其对于陶诗为何用章山而不用商山的解释不足以使读者信服,认为它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采取的一种隐晦的写作策略,[9]54本文遵从最后一种说法。诗句中言,陶渊明面对美丽的花朵饮酒作诗,不禁觉得它们也生动可爱起来。那么这酒中的乐趣到底有多少呢?就像听到了商山四皓所唱的《采芝操》一样美妙。陶渊明通过饮酒,思想意识与归隐之后的商山四皓达到高度一致,以古人为楷模,愈加坚定自己不仕刘宋朝廷的选择。在这中间酒发挥着联结陶渊明与前贤的重要作用,是二者得以精神相通的桥梁。

第二,与自然融为一体。远离世俗的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心中是自然、真实的象征,归隐田园、回归自然、返归真实是他主动选择的,也是他所期盼的。陶渊明之于田园并不是旁观者或者欣赏者,而是将自身与田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因此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对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对自身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的心境的描写。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与眼前之境相融,与自然为一的虚无空明的心境。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自然的笔调描写日常生活所见之物,营造出静穆空灵的田园意境,表现的是归隐田园之后怡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在感受到田园风景无法言明的美妙时,心已远离现实社会,回归本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即我,我即自然。世俗的一切烦恼忧愁皆被抛却,全身心地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之中。

第三,对古人的怀念。陶渊明的诗文中有着很浓重的怀古情结,正因为他对丑陋、昏暗的现实不满,且深知自己归隐躬耕的选择与世俗之人普遍的认知相违,故而在诗歌创作中愈加怀念前賢、怀念唐尧时的社会生活,欲以此慰藉那孤独、痛苦的心灵,同时寻找共鸣,汲取精神力量,守志不移。

在归隐之前,陶渊明从古人身上获取归隐躬耕的认同感,进一步坚定自身归隐的决心。比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中的“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归隐之后,他经过多年从事农业劳动的亲身体验,对于农事已由原先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心态转变为深刻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能于此间苦中作乐,同时更加明白、理解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于动乱之世隐而不仕,从事农耕的行为选择,更加靠近他们的心灵,也就进一步认识到自身选择的正确性。正如他在诗歌中写道的“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7]222“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7]227。陶渊明晚年的生活相当贫困,他在诗歌中写到自己遇上灾荒之年,田地里的庄稼收成甚少,食不果腹,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不能满足,仅仅是“烟火裁通”[7]300,不至无食而已。在此种生活境况下,他更多地从古时贤人身上获取精神安慰,其在《咏贫士·其二》中明言“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有会而作》中亦言“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陶渊明正是用前代贤人们的精神勉励自己,守志不阿,以此度过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地存在着的,且因个人性格、人生经历的不同,每个个体孤独感的表现及处理孤独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客观差异性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抹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的孤独感及其化解方式毫无意义。因人类的普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某种共通性,故后人可以通过与陶渊明的情感共鸣获取精神力量,而他面对孤独的积极态度也是可供后来人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简介:马亚楠(1996— ),女,汉族,山西晋城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先秦魏晋南北朝文学。

注释:

〔1〕斯波六郎.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M].刘幸、李曌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任文京.中国文人的孤独心态及其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2004(4):39-42.

〔3〕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5〕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李红岩.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参照维度[J].青海社会科学,2010(2):110-114.

〔7〕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2.

〔8〕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范子烨.佳节里的商山之思——陶渊明《蜡日》诗发微[J].文学遗产,2021(4):51-56.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田园诗归隐
田园诗
草堂归隐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天宫院
田园生活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