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省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思想
2024-04-15吴苑华
陈 华,吴苑华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非常注重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作了持续的探索和思考,体验多,思考深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见的思想观点,逐步形成了以生态省建设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丰富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可贵的鲜活资源,为引领新时代地方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思想指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论述
迄今有一个很少人注意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基本上走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前列,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身体力行有着密切关系。比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的几个地方,无论是早期的厦门还是后期的宁德和福州,习近平同志都留下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科学的创新思想而且推动了这些地方生态建设不断出彩,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理念。
(一)关于海港城市厦门生态环境建设的论述
1985 年6 月,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县来到我国沿海城市厦门,在这里,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把厦门办的更快更好些”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探索推动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对厦门生态环保工作的推进。20 世纪80 年代的厦门被人们戏称为“美丽的脏厦门”,环境卫生事业落后,人们环保意识普遍较弱。对此,习近平同志也明确指出:“厦门这个宝岛还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造成无法治理的污染,或者布局已经严重到无法再调整这种程度,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维持它保护它,进一步地改变、改造它。”[1]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把生态环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且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习近平同志曾强调:“发展经济特区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厦门的子孙后代保护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在他看来,厦门的生态资源不仅是厦门的财富,更是国家的民族的财富,他说过:“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更有这个责任为祖国承担责任来保护它的自然资源。”[1]为了厦门的长远发展,习近平同志亲自审定了《厦门市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专题,并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到他领导编制的《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3],首次对厦门市进行了科学的生态定位。在推动厦门城市生态建设实践中,习近平紧抓厦门城市特色,倡导“自然资源和文物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厦门特色自然风景资源,正确处理发展和环保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城市的良性循环发展。作为生态厦门的重要开拓者与引领者,在当时全国各地对环境重视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能从生态的角度去思考与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与战略眼光,他领导下的一系列关于生态城市的思想和做法至今影响与指导着厦门的生态建设。
(二)关于山海城市宁德生态环境建设的论述
习近平同志于1988 年6 月来宁德任职,开始了生态建设在山海城市的求变之路。宁德区位特殊,有山有海,却是全省最为贫困的地区,被称为“沿海地区黄金地段的断裂层”。尽管宁德有山海资源优势,但是“光头山多,幼林多,小林多,稀林多,树枝打的多”[4],不仅森林资源遭到很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海洋污染、过渡捕捞导致海产品破坏也非常严重。
任职宁德期间,也是习近平同志接触山海的开始,对于山区怎样发展,海洋怎样发展,如何念好山海经,成为习近平同志关注的焦点,在他发表的一批重要文稿和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预见性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同志曾讲到:“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5]他高度重视林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闽东经济发展的长久功效,他讲过,“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5],“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5]。在他看来,山林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要求政府要合理开发利用好山林优势,他还指出:“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从特殊的意义上理解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5]另外,习近平同志还致力于宁德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提出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和当地养殖业宣传工作,他提出要“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让老百姓都富起来”[6],并强调“一定要把每个地方不同的特色发展好,把培育特色的环境培育好”[6],在经营上,要“求得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大效益统一”[5]。在习近平同志及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宁德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绿色致富的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三)关于省会城市福州生态环境建设的论述
福州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习近平同志任职福建的第三站,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福州更快更好的发展,依然是习近平同志非常关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于1990 年4 月来到福州主持工作,在此期间,同样面临着诸多治理难题,像城市内涝、水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福州的各种生态问题,习近平同志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科学治理,对城市绿化、水土治理、环境改善等工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同志认为,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与生态有着密切关系,提出福州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明确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现代化省会城市发展的前提性与重要性。为了福州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尤其注重从生态领域来谋划福州的未来,他曾提出“要树立超前意识,加强城市规划”[7]。并专门成立课题组进行发展战略研究,对福州生态建设进行了整体性规划,包括城市布局、城市资源、区域协调及产业发展等问题,他强调要“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8],努力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之中。在他主持制定的《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中,用了大量篇幅对生态建设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明确提出要把福州打造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9],同时指出福州要充分利用区域及资源优势,“发挥山、水、温泉自然特色,融众多文物古迹于一体,建设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整洁、美丽的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同志同样珍视福州文脉的保存与延续,重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他曾为《福州古厝》作序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10]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生态建设的独特认识,也为福州的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关于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布局与统筹推进的论述
习近平同志在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一以贯之重视生态建设,并由以往对区域城市生态问题的思考逐步发展为对省域生态全局的关切。2002 年1 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率先提出 “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并指出:“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11]随后,他亲自担任福建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主导和推动《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掀起绿色革命。
习近平同志讲过:“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12]他强调,要充分发挥福建省的生态优势,“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13]。在他看来,生态建设牵涉面广泛,必须各个部门共同协调和考虑,他还讲到“生态省建设,首先思想要通,理念要新,措施要实,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比较顺利”[12]。在主导推动福建生态省建设实践中,习近平坚持广泛调研,针对部分干部对环保工作的不重视现象,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先从思想上引导”[12]。并且依法依规大力整治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他强调“那些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人,无异于谋财害命”[12]。积极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百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动污染治理与控制,倒逼产业升级,齐抓发展和环保,从全省高度来综合调查、分析、谋划福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启了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行动。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创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地方生态省建设实践中,紧密结合省情,以广阔的视野对生态省建设进行了富有创造性、智慧性的思考,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把握和实践其生态省思想,必须深入领会这些智慧观点。
(一)以实现人民幸福感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狠抓生态省建设
浓厚的为民情怀是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省建设实践中的显著特征,也是理解其生态省思想的关键所在。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生态,重点是民生,“环境也是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幸福感和长远利益。同时,民生连着民心,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也决定着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的成败,所以他很早就提出了把建设“生态美、百姓福”作为发展民生和地方生态省战略的重要目标。
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何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如何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这些问题是习近平同志在领导推动地方生态省建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曾教育福建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14]。在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始终树立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把解决和治理环境问题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常抓项目,不仅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环境保护,而且亲自主导和推动地方生态省建设,坚持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积极推动各类污染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各种生态专项工作,比如他锲而不舍地主抓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领导长汀通过采取封山育林、全民植树、绿化荒山、发展绿色产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举措,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生活困扰,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更是利用生态治理市场化运作帮助老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对推动解决群众的就业、看病、住房、入学等实际民生需求方面,同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方位促进民生改善,这些都生动体现了他执政为民的情怀。
(二)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格局,狠抓生态省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省建成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推动地方生态省建设,在他看来,“生态保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12],是关系各地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必须要筑牢生态屏障。
习近平同志曾对福建的干部群众讲到,“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就是人的生命之源,决不能被破坏,否则将会背离生态省的本质要义与建设初衷,并且“大自然不会答应,人民也不会答应”[12]。长期以来,许多人的生态意识是缺失的,甚至是扭曲的,认为自然资源是免费的馈赠,可任意开发和无偿使用,以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度恶化,甚至发生了一些不可逆的后果。习近平同志认为,生态省建设不单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更是人的价值观问题,建设生态省,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强化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为落实地方生态省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引领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战略指导与理念支撑,提倡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工作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有利条件。
(三)以创建高品质的生态景观为特色,狠抓生态省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尤其在主导推动地方生态省建设规划中,他特别注重立足地域特色,提出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与构想,坚持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推广,主张“寓环境保护于旅游资源开发之中”,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到“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并且对如何释放地方各省的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及发挥生态功能,展示地方各省生态高颜值、高魅力方面有着系统的考量与生动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各省旅游产业,就是要厚植地方生态优势,深入发掘、整合生态景观资源,打造生态景观品牌,创建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旅游景观精品,比如武夷山生态旅游区、泉州海丝文化、福建土楼、古田会址红色之旅、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旅游品牌,都是在他的领导支持下得以完善和培育的。[15]另外,他还积极推进开辟生态农业、生态森林、生态海洋等高品质景观旅游项目,坚持将生态保护观念融合于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努力探索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效衔接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激活地方各省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四)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狠抓生态省建设
习近平同志早在地方的时候就深刻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要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深入思考了发展生产与环保事业的关系问题,并主张将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及利用转化为全省的生态生产力,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他曾经提出“把福建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的可持续发展省份”[12],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布局地方生态省建设的有关经济领域的目标要求。
在实施地方生态省战略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注重将生产与生态统筹起来考虑,坚持将绿色发展作为振兴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抓手,领导各省全面推动以“生态”为导向的新型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污染环境就没有道理,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发展就是歪道理。”[12]在他看来,无视生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极其短视的行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12],并且,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经济、就是生产力,不仅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各省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好这种优势,对生态资源要“积极保护、合理配资、有效利用”[12],做好综合开发,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在经济发展竞争中走出一条独特的生态生产力路线,提升各省综合竞争力。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实际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省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为地方生态省建设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了思路,拔高了格局,拓展了视野。多年来,地方人民在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沿着习近平同志擘画的生态省战略和部署,矢志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一)地方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是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推进地方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主导经济模式。长期以来,地方各省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省建设思想,坚持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化责任落实,加大绿色投资,重视科研人才培养,狠抓绿色技术攻关,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下,通过对经济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生态化改造,包括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消费结构及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等举措,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和良性互动,有效夯实了地方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地方各省生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二)生态环境保护落到了实处
生态省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自生态省建设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进以来,地方各省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严格按照生态省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统筹推动生态治理和建设,深化污染减排与源头管控,加强生态修复,做好环境问题预防,地方各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和提升。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广大民众牢守生态红线,坚持标本兼治,积极探索生态保护新道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维护生态平衡,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仅学习了大量的环保知识,并且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环保工作的认识广度、实践深度和推进力度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民生生态及宜居环境得到有效建设
地方各省在推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实施美丽城乡建设,秉持以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思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促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全力建造出绿色文明、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在广大城乡区域,各省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各种污染及人居环境恶化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治理环境脏乱差问题,坚持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推动城乡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强化人居环境健康维护,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
(四)文化生态建设蓬勃兴起,展示出新气象
2002 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生态省论证会上首次提出将“创建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作为地方生态省建设需要抓好的基本任务,倡导以生态文化来引领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根和魂,地方各省始终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自觉担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着重做好生态文化培育,通过强化生态文化宣教,采用生态教育、环境宣传、生态文化熏陶等多种办法,弘扬生态美德,传播绿色环保正能量,积极引导健康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注重挖掘、保护、传承生态文化资源,并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全力营造生态文化社会氛围,使全民的生态道德、环境责任与生态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省建设思想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导和推动地方生态省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省、怎样建设生态省”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回答,系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省建设思想,掌握其思想背后的生态智慧,对于全国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把满足民生需求作为生态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生态民生省建设。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建设内容丰富,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是注重通过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习近平同志曾讲过,生态省建设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保障,何谈安居乐业?何谈幸福生活?“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16]。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权利,而且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因此,创建生态省,必须朝着“生态民生省”的方向发展,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百姓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满足环境治理中的民生需求,改善、优化环境质量,实现民生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生态问题也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关注,老百姓“盼环保”“求生态”的愿望越来越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建设生态民生省,就是要顺应人民心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 “民生为本”理念,倾力做好利民、惠民、为民工作,让生态省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汇聚民心、民智和民力,从而依靠人民力量助力更高水平的生态省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总之,新时代做好生态民生省建设,不仅要把“人民”始终装在心中,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求,同时更要把人民的生态需求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充分发挥生态省建设中人的责任担当,努力获取广大民众的参与支持,从而形成生态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省建设。
加强生态省建设,不仅要创造优美的环境,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同时,更要抓好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经济发展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态省建设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经济中心尤其强调的是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是抛开了庸俗“经济中心主义”思维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更加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态的相容相生,是立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统一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而不是把经济看做一切,更不是以牺牲生态来发展经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就已经对如何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研究与探索,由此可见,建立“生态经济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省建设思想的应用之义,同样也应该成为全国各省努力的方向。
我们过去经历了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 的阶段,经历了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刻教训,如今,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要避免过去那种“有增长、无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唯有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才是通向美好未来的最佳通道。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经济省,关键点就是要转变观念,转化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型经济,深化经济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走高质量、生态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产业结构和健康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生产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生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努力建成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生态经济强省。
(三)把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作为生态省建设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生态观光省建设。
近年来,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生态观光旅游快速兴起,很多地区都极为重视发展生态观光产业,并将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可以说,这也正是生态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抓手。生态省建设作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与发展生态观光的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发挥各省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建设生态观光省,也是各省实现高质量发必须抓住的契机。
生态观光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消费模式,是兼有生态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事业,不仅充分展示了绿水青山的“颜值”,更充分发挥了它的“价值”,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也能在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是保护生态资源环境、振兴地方经济和提高社会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手段。建立生态观光省实际上就是要求各省要充分结合各自区域的实际情况,依托独特的山水、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态观光旅游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发展观光旅游业中,各省份需要全面整合有益、有利、有用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势互补,精心塑造和培育观光旅游发展新亮点,加强高品质、有特色、有影响的生态观光产品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需要充分发挥生态观光业的“粘合剂”作用,持续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从而有效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更高质量综合发展效应。
(四)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省建设。
生态省建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独创,是伴随着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生态省建设的目的尽管不是为了实现单一的环境保护,但是保护环境却始终贯穿于生态省建设的全程。从生态省的名称来看,顾名思义,生态省的核心就是“生态”,就是要“把生态保护作为立省之要”,就是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生态省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责任皆在于“生态”,[17]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目前来看,唯有守护好生态这块“宝藏”,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保障”作用,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省,同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省建设思想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保护省,必须把生态放在首位,划定生态红线,牢记生态底线,坚持生态优先,决不能走以损害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要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那样去爱护自然,因为如果没有安全的自然资源环境作为保障的话,人类将会失去一切,包括人类自身,这也是各省为什么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另外,坚持生态优先,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生态不要发展,也不是降低发展的质量,而是要用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广泛形成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在绿色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