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路径

2024-04-14苏建强

知识文库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少数民族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是党和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关注地区。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教育为民族地区的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不适应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教育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背景,寻找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路径。首先阐述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必要性,然后着重分析了民族地区教育的现实困境,最后从建立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与教育工作融合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国家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实现农村现代化作为新工作时期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需要本土人才进行建设,本土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振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生活环境恶劣,导致农村民族地区总体发展缓慢。通过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分析可知,农村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等农村战略薄弱环节实施教育振兴计划。中国政府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把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使民族地区农村的全面振兴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 在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工作重心的逐步偏移,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地进行,让乡村群众“富起来”,让乡村群众“走得快、走得远、走得稳”。为了给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应该在民族地区着重发展教育事业,将信息化技术和民族特征教学相结合,培养民族特色乡村储备人才,提高民族地区乡村人口素质,让民族地区村民能够主动担任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1.1 教育是扭转落后思考方式的内在动力

思考方式对民众看待问题的角度存在一定影响,引导民众对生活进行实踐。部分较为落后的民族乡村地区仍存在因循守旧的文化思想,认为艰难困苦是稳定且持续的,是当地信仰神明带给他们的考验,不能依靠经济支持来对艰难困苦的环境进行革除。受这些因循守旧思想影响的新一代,也会产生落后文化思想,使守旧思想养成闭环。守旧思想塑造了当地民族地区民众的性格和心理特点,让民族民众在可以摆脱自身贫困境遇时,会畏缩不前,最终导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缓慢。奥斯卡·刘易斯在《桑切斯的孩子们》这一著作中分析了人民群众落后的原因。刘易斯认为落后地区民众的家庭观念、人际观念、时间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存在同质化因素,在困苦人群中呈现一种和社会主流观念相背离的困苦亚文化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落后地区人民的思想进行改革,利用教育来改变欠发达民族地区乡村民众的贫困思想。

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破除落后观念和不良习惯,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发展积极性,让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摆脱困难,走向繁荣的新农村,从思想上清除困难文化的杂草,让各族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1.2 教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要策略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将教育放在首位,利用教育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被视为一种“内部”扶贫措施,与传统的“外部”支持如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同。这是因为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为个体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机会。采用“授人以渔”理念,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求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自主发展。

通过教育系统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民族地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既具备现代产业和科技的知识,又深谙本地区的文化和特色。培养民族专业人才有助于在乡村振兴中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推动本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应关注提升当地劳动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通过成人教育和培训,使已经从事产业的劳动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要求,提高其生产力和竞争力。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提供就业技能,更是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注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创新发展。

2 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尽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和历史因素,民族地区教育仍然面临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扶贫资源包括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教材设备等。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教育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较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师资队伍也相对匮乏,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导致教育资源的流失。

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全面的教育,他们对于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持守旧态度。有的家庭更偏向于让孩子早早参与劳动,认为这是“正路”,并对教育抱有怀疑态度。这种传统思想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的积极性。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工作时,融合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并不充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和语言,但在教育中,这些特点往往被忽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有效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使得教育难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认同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这导致了教育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度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更为匮乏。这包括教育设施、教材以及师资力量。因为这些地区通常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学生在教育机会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民众对外来思想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这种情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使得当地社区在面对现代化和教育改革时产生困难。需要在推进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与当地文化和传统进行对话,使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

2.1 教育扶贫资源短缺

目前,由于教育扶贫资源短缺、教育经费和教师后备力量不足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难以有效推进。教育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较差,难以用更多的经费来实现教育改革。因此,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保障。教师后备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教学条件差。部分教师不愿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教育资源异常短缺。一些优秀的教师认为“人往高处走”,这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这些现象最终导致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不合理,部分教师需要管理更多的学生,教学压力增大。而且,由于教学压力过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去交流,教师整体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部分民族地区存在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语言。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大部分教师难以使用双语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传统思想难以转变

在民族地区,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信任,这种现象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局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父母较难接受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这导致了他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存在较大的盲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现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传统观念和对教育的认知成为影响孩子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小富即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民众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收益,而对于长远的教育投资存在较大的怀疑。他们认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如放牧、种地,才是实现家庭安定和小康生活的正路。这种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参与教育,而更希望他们早日参与生产劳动。“小富即安”观念使得部分民族地区的父母更加期待孩子早日参加工作,通过劳动来积累经验,尽早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在这种观念下,教育被看作是一种无法立竿见影、无法直接解决眼前问题的投资。这使得一些家庭对于孩子接受教育漠不关心,甚至存在拒绝的态度。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解决。

2.3 与民族特点结合不足

目前,教育扶贫理念还没有与民族特色有效结合。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分布在各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存在较大差异。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分析当地的民族特色,有效地将教育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获得民族群众的支持,从而融入民族地区,提高乡村振兴工作的效率。受宗教和文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外来思想的认知度较低。他们更依赖传统观念,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村舍生活。他们缺乏为脱贫致富而努力奋斗的意识,排斥教育工作,使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稳定发展。在推进少数民族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时,既要研究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又要分别研究不同的民族特征。在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不尊重民族地区的独特特色,忽视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和民族群众的身心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教育,难以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的有效性。

3 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3.1 建立和创新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要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振兴战略,必须保证教育经费充足。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有限。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调查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在明确教育状况后批准足够的资金,从国家的角度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支持社会资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使教育振兴工作朝着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应尽可能扩大教育经费来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提供财政支持。

在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补充民族地区优秀教师队伍。当地政府应通过补贴等政策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吸引国内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加强民族音乐和民族美术教师的培养。乡村政府还应提高民族教师的工资,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减少民族教师在工作中的烦恼。此外,还需要对支教教师进行个人能力培养,使其成为民族教师,这符合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在支教教师进行民族文化培訓的过程中,应设置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少数民族文化专业、少数民族历史专业和各种民族教育课程,使教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民族地区学校还应增加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含量,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3.2 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教育资金池、提供补贴、扩大招生规模等途径,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利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政府应当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性和需求,包括教育师资、教材设施等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通过对各地区教育需求的深入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保障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建立统一的教育资金池。通过将各类教育经费整合到一个资金池中,实现对资源的统一调配。这样可以避免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出现浪费和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确保每一笔教育投资都能够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这包括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财政拨款,提高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为这些地区引进更多的教育人才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弥补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带来的差距。

对于无力为子女提供教育的家庭,地方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家庭补贴。这有助于解决贫困家庭因为教育费用而使子女失学的问题,确保适龄学生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比例,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提高招生名额,减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学难题,缩小因为城乡差距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3.3 促进民族文化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彰显民族特色

为了促进民族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应将各地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理解并接受其他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如此,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还应该开设民族特色技术课程,培养优秀人才,让学生学会传统文化工艺,抓住产业振兴实际,对当地资源进行利用,最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还应该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本民族优秀文化,遵循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推进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应考虑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民族群众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工作中融入民族内容,完成民族群众能够理解并支持的民族教育。当地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利用电视台组织文艺汇演,并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举行道德讲堂,为民族群众开阔视野,改变民族群众传统思想,让新思想走入民族地区乡村之中,让教育事业得以发展,让民族群众能够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3.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教育发展路径中,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是教育事业成功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事业,而教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薪酬水平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建议采取积极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薪酬水平,确保薪酬与工作负担相称,以增加对乡村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和培训机会不足,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可能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我们需要实施持续的教师培训计划,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引进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通过培训和引进,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在民族地区,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是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学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当地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民族地区的教育环境。传统的薪酬水平可能无法完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需要更加创新的激励机制。我們建议设立教育奖励计划,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以激发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在工作中更有激情,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发展。

3.5 建设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

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建设先进的教育设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加大对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校舍的建设和维护力度。确保校舍设施的安全、健康、舒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同时,结合当地气候和文化特点,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提高校舍的耐久性和适应性。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平台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需要,我们应当推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建设,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弥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这包括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室等,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便捷性。民族地区的偏远性和交通不便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优化交通和通信设施,改善学生和教职工的出行条件。建设更为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提供良好的通信设备,以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教育发展,应当考虑在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学校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应该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发展进程进行提速。本文对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促进民族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的改进措施,争取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问题和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能力研究做出进一步深化。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063,课题主持人:苏建强。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香泉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