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中的女性经验与表达

2024-04-14朱炯

中国摄影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摄影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革命,摄影产业、摄影方法和语言、摄影内容和题材以及摄影人群等产生了全方位颠覆性改变。化学感光历史阶段的摄影不可置疑地具有男性属性,女性通常处于镜头对焦的一端,是被凝视、甚至被“窥视”的目标。但是在数字时代,社会生产方式越来越兼容性别差异,有时还将女性的生理短板变成长项。在摄影的各个领域,从大众层面到职业领域,从新闻纪实摄影到商业时尚影像,再到影像艺术创作,女性摄影师不仅以几何级数字增长,更在摄影题材、影像表达等摄影创造的核心领域开辟了崭新天地,由此弥补了摄影发展历史中女性经验和女性表达缺席而造成的缺失。摄影的性别属性在弱化,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点也契合了21世纪国际女性主义的运动发展,展现出社会的进步。

建立在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石上,乘着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列车,21世纪短短的20年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发展立体而多元,既有观念艺术语境下,以数字技术之利器对传统视觉进行挪用与重构的观念摄影,也有“在路上”及私影像等纪实类摄影,留存主客观对立互补的真实档案。当代摄影的發展越来越寻找摄影美学的扩展和表达媒介的交互,无论是逆潮流的手工影像,还是借助档案或计算机生成影像,都重新探索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女性创作者全面参与了当代摄影各个维度的探索与实践,她们的作品以女性的视点和身份出发,链接社会与文化,发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清醒而真诚的声音。

我们既可以把女性摄影师的创作融入中国当代摄影的整体框架中去认知,也可以将女性摄影独立出来谈论。这不是将女性艺术家看作是另类人,相反,可以让公众更关注,有更多的影响力。[1]女性视角、女性主题、女性艺术,这些名词概念指向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摄影界,女性摄影师作为创作主体,客观上都带有女性视点。她们的创作主题有的是社会公共话题,女性视角推动女性经验进行影像表达。例如新闻媒体中的女摄影师们,新华社的王瑶、黄文、赵迎新,《中国青年报》的郑萍萍,上海《新民晚报》的周馨等;例如地理探险类的女摄影师梁子、顾莹等,她们勇敢、敏锐、坚韧地用影像见证社会与自然的历史。在当代摄影艺术领域有不少女性摄影师主动、明确地创作女性主题,追求女性主义艺术。本文将对具有女性主义艺术特征的影像创作进行解析。

以身体作为媒介,向内探寻女性价值,创造女性之美。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女性创作者要想打破摄影史甚至艺术史的“男性凝视”,抵抗对理想化、完美女性的塑造,并勇敢而真实地面对年龄、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实,相机是聚焦自身、进行自我观看与表达的利器。无论影像刻画的是裸露的身体还是不加修饰的面孔,都是在探讨人性、重建审美,是对生命价值的寻找。

2000年创作的《十二月花》是21世纪观念摄影的开篇之作,极具实验探索精神。陈羚羊将中国古典园林门窗形态与女性身体局部、鲜花相结合,真切表现女性生理期的强烈感受。这样一种公开的女性秘密话题,长期被污名化。作者以低沉阴郁的影调挑战了隐私和禁忌,也隐喻着女人的生存困境。

2016年汪滢滢完成作品《四十:1976》。作品的起源来自女性作者汪滢滢“在2015年下半年,每次想到我要变成一个40岁的女人,内心都充满着惶恐和困惑,这个惶恐来源于我对40岁这件事情的抵触,我对生命、对岁月的困惑”[2]。影像艺术创作成为她在生命的丛林里寻找精神出路的小径。汪滢滢首先为自己留下三张一套照片:40岁时的肖像、40岁的身体状态、40岁还舍不得扔的一件纪念物,它饱含了自己特殊的故事。之后她通过网络项目招募,最终有36位40岁的女性参与。每位走进影棚的女性都需要以裸体的样貌出现,同时,她也拍摄了每个人最舍不得丢弃的一件物品。

一张张40岁女人的面孔,目光中混杂着清澈与浑浊,一个个40岁女人的身体局部,柔软妩媚、松弛衰弱、紧张扭曲,她们的生命之美是复杂立体的,还有那些不舍的小物件,安静地讲述着过往的时光。

女性主义主题,是女性创作者以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对自我感知的关注。记录眼睛所见,即记录身体所感。《如流水一样》的作者邹拥军进入更年期后产生特殊状态,她一边在家里自拍进行自我解读,一边拍摄钱塘江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草木,记录更年期心境,之后她把输出的照片以撕裂、粘贴的方式进行手工书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变化。摄影书的编辑工作经历了多次反复与精打细磨,调动了老照片档案、宣纸、绘画、文字等多种媒介共创完成。邹拥军坦言,“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作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和解的过程”。这是关于女性艺术疗伤的经验分享。

女性主义摄影向内的探索,是从女性身份出发,对作为恋人、妻子、母亲、奶奶或者女儿、孙女等家庭身份的探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秩序揭示社会性别秩序、社会权力、性别权力等话题。摄影作为一种观察与思考的语言,女性艺术家用它来探讨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8年,廖逸君的《实验性关系》获得了艺术界的瞩目。基于与比自己小五岁男友的关系,她创作了一系列探讨两性关系的摄影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照片呈现了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一对青年情侣,光线柔美、色彩时尚。画面中,摄影师设计了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戏剧化的男女身体关系动作,给人一种女强男弱的反常规状态表达,颠覆了人们对两性关系的刻板印象。廖逸君解释说:“我对探索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异同很感兴趣。我的作品挑战了性别的刻板认知和异性恋关系中的常态,同时也质疑了我们所持的预设是否是社会发起的。”这个系列照片呈现出“在过去十年里,我意识到,很大程度上,相比于性别而言,你的年龄、经历和性格才是决定你在情感关系中所扮演角色的主要因素”[3]。

从女性个体身份出发,连接外部社会,探讨文化、历史、自然等公共话题。社会公共话题是摄影的重点,是摄影历史构成的主体。在男性叙事为主导的摄影时代,摄影在记录社会重大事件、记录社会名流等方面,奠定了一套客观、宏大的叙事方法论与实践语言。它们要有讲究的构图、精准的曝光技术,要能担负历史重任的瞬间定格。女性主义的视觉叙事常常会另辟蹊径,开创性地将女性个体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带来新的切入点。

“90后”创作者刘思麟的“无处不在”系列,以一己之力颠覆“历史”,再造“历史”。“无处不在”的创作语言丰富。她选择历史名人的老照片,根据照片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容,给自己做参与合影的设计、装扮,自导自演自拍再后期合成,重新制造了一个合影的历史瞬间。刘思麟热衷于穿梭在世界不同的文化场域,借用旧时代“有图有真相”的逻辑虚构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自传。通过她的虚拟“个人史”,又为那些不相干的社会名流创作了一部连接史。这组作品模糊了个人历史和社会历史的边界,也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刘思麟自拍合成的高妙之处在于她对与名人关系的处理,有的情景中她可以闪亮登场,处于C位,有的场景则如路人甲擦肩而过,就像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游戏。

21世纪中国人的乡愁,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治愈的心病,艺术或许是一剂良药。这20年来,众多摄影师背上相机与行囊出发远行,踏上“在路上”的精神之旅。也有无数的摄影师回归故里,试图到家乡重拾生命的原动力,纪实摄影也成为影像艺术表达的一种当代方式。

2014年,朱岚清的作品《负向的旅程》以手工书方式呈现,疏疏密密的针线缝合起故乡的诸多碎片。她穿上奶奶压箱底的一件曾祖母留下来的衣服,刹那间的穿越时空被定格为永恒。隔代女性之间的共鸣、情感的连接,得到了细微和真挚的呈现。从个体出发,摄影师以纪实语言抒情展现故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活面貌。正如朱岚清所说,“拍摄故乡,仿佛是走上一条通往幽暗的记忆与我们原初内心的负向的旅程……它将作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已渐行渐远的故乡的截面,提供一个可供我们停顿下来触碰的故乡,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去反思何为家乡的含义。”[4]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起起落落,高潮与低谷交迭,女性摄影雖然一直没有缺席,但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在互联网时代,男性凝视在某种程度上经由不可控的传播反而更加扩大,甚至男性欲望的内化更加自然而然。女性意识在不断崛起,因此,需要给女性摄影师更多的机会展示,找到其身份认同。女性艺术家追求平等的努力,代表了所有艺术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追求平等的奋斗。探索女性摄影艺术的价值,即是对多维度艺术价值的探索。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注释:

[1]顾振清《女性艺术》,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nvxingyishu-c-1319.html,2009年2月22日。

[2]《女人四十的深度影像调查》,格致论道讲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TQxMjY0MQ==&mid=2247488175&idx=1&sn=6d56552c8122ddbc9 08fe9a9851695b9&chksm=973012e1a0479bf7bc4db48936e1876c823045979e1019885f5d72ea5a0666fad5fa1fb2d4ab&scene=27,2018年7月25日。

[3]《艺术家说 | 廖逸君:你的凝视属于我》,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873640,2021年5月27日。

[4]《朱岚清: 负向的旅程》,https://www.sohu.com/a/276029338_640085,2018年11月17日。

责任编辑/樊航利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居建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