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传播研究
2024-04-14李金静
李金静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的传播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网络语言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的产物,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快速的传播速度,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网络语言的类型及变异,深入分析了网络语言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提出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和引导,以维持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语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7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23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为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6.4%。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网络语言,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比如“汉语盘点”、《咬文嚼字》编辑部、《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发布的年度新词语、网络流行语等,不仅在社交媒体、论坛和社区等平台上广泛传播,还影响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新媒体的发展关系密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大众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促使网络语言迅速传播和普及。而网络语言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推动汉语发展的同时,也对语言的文明和规范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以各大机构历年发布的网络流行语为例,拟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类型、变异及传播,提出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我们要积极干预和调控语言生态进程,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测,了解其传播规律,从而维护语言生态的稳定与平衡,为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类型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的变体,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从语义角度看,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或网络交际相关的词语。与互联网时代初期的网络语言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产生途径角度,可分为六类。
(一)新造词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众接收到各种网络信息及网络文化现象,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词汇。这些新造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属于全新的、以前没有的词,分布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着大众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比如“互联网+”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元宇宙”代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二)旧词新义
旧词新义指词语原本就存在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但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通过比喻形成新的含义,比如已知的、大概率可能发生的风险常被称为“灰犀牛”;“黑天鹅”比喻概率小、危害大,超出人们认知范畴的风险;“大白象”指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回避,大而不易察觉的潜在风险。
有的词义扩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B站弹幕流行词“破防”“优雅”等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破防的本义指防御被突破,但这一词语在不同的网络场景中,逐渐衍生出“心理防线被突破”“被感动到”“有共鸣”等新的含义。优雅的本义是优美、高雅,多用于赞美社会中高阶层或者高文化水平的人群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与礼仪风度;在新媒体语境下,优雅更强调一种普通人对生活的态度,用来称赞某人因拥有强大的内心或过硬的本领,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能处变不惊,并保持从容稳健的状态。
(三)源于方言词
方言词语也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途径之一。汉语方言复杂,分布广泛,网络传播打破了地域之间的限制,很多原属于某方言区的词语,因为网络直播或综艺节目迅速流行,引起大眾的关注,被大众接受并使用。忽悠、老铁源于东北方言;山寨、炒鱿鱼等来自粤语,蓝瘦香菇、尬等词跟闽南语有关。网络流行语“怼”更是存在于东北、西北、河南等多个方言体系中。网络语言中的方言词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及内涵,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反映出人们追求个性、调侃讽刺、减压释压等心理。
(四)仿造新词语
仿造是以某一词语为基础,通过类推的形式产生的新词语。仿造的形式包括格式仿、谐音仿。格式仿通过形式的复制形成新词语。社交媒体兴起,大量短视频占据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闲暇时光,他们在吃饭时间经常观看一些特定种类的视频,这些视频像榨菜一样下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电子榨菜”,而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原本就有电子邮件、电子游戏等词语,在网络上也流行着电子木鱼、电子烧香等词,他们在结构上相同。黄晓明在综艺节目《中餐厅》里的霸道总裁式的语言,引起网友的效仿,称其霸气的话语为“明言明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以“X言X语”为固定结构的网络新词,如耿言耿语、茶言茶语等。
(五)源于外来词
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词源于韩语、日语、英语等。比如屋里、欧巴是由韩语音译形成的;森女、腐女、正太、社畜等源自日语;玛丽苏、萝莉、爱豆、粉等来源于英语。还有一些字母词直接借用外语词或者词语缩写,但意义有所变化。如diss,意为攻击;back,指没人气、没流量、没资源的爱豆。
(六)源于热点事件
某些网络词语的产生及流行,跟一定的热点事件密切相关。这些热点事件在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各种媒体在报道这些社会热点时为了博取关注,常常会引用相关词语,媒体的助推更加扩大影响,演变为网络热词。刘畊宏线上进行的《本草纲目》版毽子操、马甲线教程等健身操直播,加上他碎碎念式的花样打气,带动了大量网友跟随他们夫妻一起健身,并期待着刘畊宏为她们“在线批作业”,“刘耕宏女孩”因此走红。“栓Q”一词源自于抖音英语教学博主刘涛,他是一名农民,但仍然很努力地自学英语,在说“thank you”时因发音问题,听起来像“栓Q”,自此,“栓Q”一词在网络上走红,网民们纷纷效仿。可见,网络语言有足够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而且社交媒体传播力惊人,一旦迅速传播,就会成为顶级流量的存在。
二、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变异
网络语言的变异是语言变异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不仅涉及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而且关系到语言生态的和谐。网络语言中的新造词语、旧词新义、方言词语、网络流行语等的产生也是汉语本身不断发展变异的结果。
(一)网络词语的字母化
网络词语的字母化是指网络语言中使用字母或字母组合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或概念。例如:由汉语拼音缩写构成的YYDS、pyq,由英文单词缩写构成的PUA、emo、CP等,还有汉语拼音、英文字母组合构成的。这些字母词通常具有简洁、易于记忆,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特点,因此在网络交流尤其是饭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构成形式来看,字母词跟传统的汉语词汇有一定的区别,但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表意清晰的字母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是有的字母词具有多义性,比如PP,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表示婆婆、漂亮、屁股、照片等含义。
(二)网络词语的符号化
网络语言的符号化是指使用特定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或概念。这是网络语言变异的另一种形式。例如,“:-D”表示“开心地笑”,“|-|”这个符号组合表示“无语”。这些符号化和图像化的语言形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网络交流不同于面对面交流,为了使之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更直观地表现交际双方的情绪,大量的符号、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被广泛应用。
(三)网络词语的重叠现象
网络词语的重叠现象是指将某些词语或短语进行重复使用,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这种现象在网络语言中尤为常见,主要形式包括词语重叠、音节重叠、拼音重叠等。例如,萌萌哒、美美哒、可可爱爱等词语的重叠使用,表达出一种亲昵、可爱的情感;还有部分网络词语通过重复使用来模仿儿语或加强语气,如满满的诚意、快快的速度等。另外,词语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比如顶,表示支持,多个顶表示非常赞同;“绝绝子”源于“绝了”,表示好极了。
网络语言综合字母、符号、图片与汉字等形式,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其字母化、符号化及重叠现象都反映了网络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同时也为网络交流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和形象性。新媒体平台为网络语言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变异。
三、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传播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早期网络语言在传播平台、传播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传播平台
网络语言的传播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论坛、视频网站等。这些平台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和工具,促使网络语言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
社交媒体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土壤。在社交媒体上,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交流信息,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可以观察和学习其他人的表达方式,创造和使用各种形式的网络语言。微博、微信、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流行语,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热门词汇。2020年11月初,一名网友在微博上运用看似平实的文字,明贬暗褒,不经意间炫耀自己“高贵”的生活,由此引起网友模仿,形成“凡尔赛文学”,并广泛流行。
论坛和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围绕特定主题或话题进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文化,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例如,百度贴吧、Reddit等论坛和社区平台上,用户发布帖子、回复评论,并使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网络语言也在这些平台上得到了发展和变化,一些专业术语、俚语、行话等也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使用。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交流方式。人们观看短视频或直播内容,通过评论、弹幕等方式进行互动。这些平台上使用的语言往往比较口语化、简洁明了,容易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词语、短语和表达方式,老铁、666、集美等词语,就是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广泛传播的网络语言。爷青回、破防、优雅等词语则是在弹幕中产生并流行的词语。
(二)传播方式
网络语言在各种网络媒体中传播,如社交媒体、论坛、视频网站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如电视、报纸、广播、影视等,属于公共性传媒,主要传播主流文化思想,缺少与受众的互动,语言比较正式、规范。新媒体的发展,使网络上人际间信息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性传播得到普及。
网络语言满足了受众追求自我、彰显个性和不断创新的心理需求。由于新媒体环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受众的地位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收信息,在作为受众的同时也是同一循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因此,接收者亦是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如此循环往复。网民在作为受传者的同时,也常以传播者的身份出现;传统媒体环境下“传者——>受众”的单一传播模式,发展为以“传媒——>网民”和“网民——>网民”模式并存。
网络语言的传播主体广泛,既包括个人即广大网民,也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以及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它们都是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各种媒体在报道中引用网络语言,一方面吸引了年轻人,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社会潮流,与网络文化接轨。网络语言的传播范围广泛,不仅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更是渗入到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力。
四、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些反映社会发展、符合语言规律的网络语言,将被纳入到语言生态系统,進一步丰富语言的多样性。否则就造成语言的不平衡,逐渐被淘汰,并最终消亡。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和引导,以维持语言生态系统应有的平衡。
关于新词语的规范问题,于根元、齐沪扬等有专门的论述,网络语言的规范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对网络语言本身而言,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规范的对象是那些可能给交际带来误解或某些问题的语言现象,规范的总的原则是有利于交际。首先确保语言能表义明确,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强调语言的品位和文化的传承,即网络语言是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品位上是否高雅、文明。其次网络语言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这是对语言形式的要求,如在原有词语基础上创造的新词语打工人,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偏正结构,符合汉语构词规律,所以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再次是普遍使用的原则,普遍使用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力,是网络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语言中的部分词语会逐渐稳定下来。最后,语言本身就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对于网络语言规范的问题我们同样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不能一刀切。
网络语言的传播主体,既包括广大网民,也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以及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对个人而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使用规范的语言,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综合素质,自觉抵制那些低劣、不文明的表达,提升个人的语言素质和品位。对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平台而言,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强化审核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对不文明语言进行屏蔽和过滤,监测网络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倡导规范使用语言,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鼓励用户自我约束,以维护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文明程度,创造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语言工作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其次要从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治理的角度来研究网络语言;要加强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和法制建设,进一步修订、细化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从而保护语言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英姿.新媒体语境下新兴性别称谓语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04):97-103.
[2]齐沪扬,邵洪亮,新词语可接受度的多角度审视——兼谈新词语的规范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74-79.
[3]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03):137-141.
[4]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02):89-95.
[5]张玉萍.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2):113-115.
[6]周慧霞.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語言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