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中家园社协同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2024-04-14王文乔

辽宁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协同

王文乔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家庭、幼儿园、社区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相关观点,为家园社协同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将三者协同起来形成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发挥教育合力以达成有效的教育效能,是学前教育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家园社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三大教育系统。这三大教育系统虽然各自独立,但也会产生相互联系与作用。当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教育系统,并与该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该教育系统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本文中的家园社协同教育是指家庭、幼儿园、社区这三个系统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与配合、深入协作,三方方向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协同效应,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二)家园社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众多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等。这些系统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致力于儿童的整体发展。因此,对于儿童而言,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区环境以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都对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何使家园社共同发力,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从而最大效能地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交叠影响域理论

交叠影响域理论是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爱普斯坦基于对生态学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和总结而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微观系统中家庭、学校和社区交互叠加对儿童的影响。爱普斯坦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影响儿童成长的主体,实际上是对儿童以及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即学校、家庭和社区单独或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他采用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来具体阐释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儿童成长的交互叠加影响。外部模型显示,以儿童为中心,存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主体,三方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既有独立部分,也有共同部分,既可相互结合,也可各自分离,从而对儿童成长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内部模型显示,儿童仍是交互叠加影响的中心和教育中的主要角色,当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的人形成共同的经验与价值观并采取一致的行动时,对其儿童的交互叠加影响便会产生,并且将持续地影响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儿童的成长。

由此可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园社的交互作用,交叠影响域理论为教育者深入探讨家园社协同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家园社协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家园社协同教育是学前教育界通用的一种认识和做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2023 年1 月,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也都指出,幼儿园要充分结合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资源来优化幼儿的教育环境,加强家园社三方的联系。

家园社“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的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局面,真正促进儿童的能力发展;有利于改善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氛围,丰富儿童的学习形式;有利于优化儿童的成长环境,打造和谐、愉快的学前教育共同体。

二、家园社协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要探讨家园社协同教育的有效路径,首先需要弄清楚三方各自的任务。

(一)家园社协同教育中三方各自的任务

1.家庭的任务

其一,作为家长,其首要任务是关心自家孩子的身心健康。健康是基础,家长要为儿童的身体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更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为此,家长应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多了解、多陪伴儿童,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其二,家长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喜欢自己的家,喜欢自己的父母,喜欢在家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学习。

其三,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儿童。一个儿童一种性格,一个儿童一种方法。家长要学会分析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学习特点等,再根据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科学施教,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其四,家长还需发挥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幼儿园和社区的管理事务。每个家庭既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又是所在社区的一分子。家长需要发挥自身能动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家庭这一系统的交互作用。家长既要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对幼儿在园的生活进行必要的配合,又要参与当地社区事务,为社区事务出谋划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2.幼儿园的任务

按照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合作要在学校的主导下开展实践活动,扩大交叠影响,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一是幼儿园需要建立合作共育机制,如成立促进家园社共育的专门机构、制定家园社合作共育方案等,从顶层设计方面保证家园社协同教育的长远发展。但因幼儿园只是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从层级上来说,其不足以规范与约束家长、社区的职责,故幼儿园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由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议,建立家园社合作共育机制,以保障三方能真正发挥作用,起到协同教育应有的效果。

二是幼儿园需要发挥教育主体地位,确定合作共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家长、社区参与课程开发等。幼儿园可召集家长和社区为园本课程开发建言献策,并对开发后的课程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意见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

三是幼儿园需要设计、组织各种家园社合作共育活动。幼儿园作为教育主体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和专业优势,创新合作共育方法,开展各种线上线下共育活动。如成立家长教学小组,根据家长的特长、专业和职业优势,请家长上讲台教学;组织幼儿到家长经营或工作的企业,或到家长所在社区经营的企业、厂矿参观。通过这些活动,既发挥了家园社教育共同体的交互作用,使三方步调一致共同发力,让幼儿得到全面的教育,又整合了资源,节约了成本,达到综合育人之目的。

四是幼儿园需要明确教师职责。教师在家园社协同教育中主要有两大职责:一是结合幼儿在园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分享;二是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或者幼儿园、社区提出建议。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对儿童在园的生活表现、学习表现、游戏表现等与家长及时沟通,特别是对个别儿童在园中表现出的典型问题,要与家长深入沟通,使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儿童的相关信息,为协同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可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幼儿园、家长、社区提出专业性的意见或者建议,以帮助幼儿园、家长、社区形成科学理念,达成共识,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3.社区的任务

社区是协同教育三大教育主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又不可缺少的一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因此,社区的任务非常重要,社区这一系统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首先,社区需要对本辖区内所属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进行问题排查,对社区内存在的离异家庭、孤残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在学习、教育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对社区内留守儿童和孤残儿童进行教育帮扶,除建档立卡户儿童已有的政府补贴外,对其余特殊儿童应尽量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教育援助;对出现典型问题的儿童,要联系幼儿园这个专业机构,共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次,社区需要对每户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或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时发现的重要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建立一户一档案,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并为家长尽可能地提供支持。最后,社区还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组织实施文明家庭创建行动、家庭教育支持行动等活动,让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家园社协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1.建立和完善家园社协同保障机制

《意见》明确了家园社各自的职责,并提出在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下完善工作机制。因此,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其责任,加强系统谋划,推动部门联动,建立和完善家园社协同保障机制,让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运转起来,职责发挥出来,以促进协同教育真正落实。具体来说,应由地方政府出面制定各地区家园社协同教育机制方案,设立协同教育专项资金,创新家园社开展协同教育的方式方法,明确三方主体的合作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切实履行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协同幼儿园担负起教育好自家孩子的主体责任。幼儿园要将协同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上来,制定符合实情的协同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发挥主导作用,协助政府把工作落到实处。社区要尽可能地提供资源、数据、环境等,支持家园合作的深入开展。每个角色定好位,责任落实到人,从组织、制度、资金、评价等方面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方能推进家园社协同教育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实用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2.搭建家园社协同教育多样化平台

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多样化的平台建设,包括线上、线下各种平台。

(1)建立社区学前教育平台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搭建社区学前教育平台,如创建“某某社区幼安宝”“某某社区家幼安”等线上平台,主要利用线上资源把该片区的管理者、幼儿园园长、家长代表聚集在平台,方便每学年初大家协商制定《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方案》,幼儿园根据方案再结合自身的活动安排,制定出更为具体的《家园社协同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活动。这样的平台建设方便快捷,有利于教师平时研讨使用,效率较高。

(2)开展社区亲子活动

社区亲子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线下方式,这种形式可以把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请幼儿园教师参与其中做指导,或者在社区所在的幼儿园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社区可以开展“迷彩部落”“我是中国娃,我过中国年”“踏春寻迹”等活动,将家长、社区、幼儿园三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三方协同育人提供活动机会,从而形成协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3)形成社区式家园共育

社区式家园共育是在开展前面两种活动的基础上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自觉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与幼儿园一起管理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教育社区中的儿童。这种共育模式是前面两种途径的提升,是形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效互动平台。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小学、茶山、公园、厂矿企业等,到社区敬老院演出慰问,到社区超市学习购物、到社区医院了解社会生活等,从而发挥家园社三个系统的交互作用,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建设专业化协同指导队伍

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协同指导队伍。家园社应选取有责任心并对幼儿园管理、教学有一定兴趣的家长代表,有经验、有时间和精力的幼儿园骨干教师,社区具体负责人和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负责人,以及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授组成协同指导队伍,总人数为8~10 人。三方代表要充分沟通,通过发挥协同保障机制的作用,利用家园社协同教育多样化平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协同育人工作,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总之,家园社协同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各自发挥系统优势,通过共同努力、交互作用形成教育共同体,并构建一定的机制、搭建多样化平台、建设指导队伍来保障其实施和落实,以达到三者方向一致、共同发力,产生综合效应,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协同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失落的家园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