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变”与“不变”

2024-04-14樊雅琴

辽宁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素养

樊雅琴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使推动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随着技术的迅速进步,教育方式逐渐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影响以及有效提升教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合作者,教师需要与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还需要与技术人员合作,开发适合学生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作为研究者,教师需要在数字化教育的转型中不断反思和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内涵、挑战与提升路径。通过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中小学教师素养的要求以及现有研究中关于教师素养提升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素养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将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研究

当前,关于教师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研究较多,从文化道德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到人际素养、育人素养以及自我发展素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深层认识和高度期许,也预示着教师素养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

我国电化教育领域资深教授南国农指出,当代教师必备的两个核心素养是文化道德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其中,文化道德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与道德。南国农教授将技术素养作为教师两大素养之一,强调了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欧盟发布的《教师素养与资格的欧洲共同原则》将教师素养划分为与他人打交道,与知识、技术和信息打交道以及与社会打交道三类要素。我国有学者对比分析了欧盟多项有关核心素养框架构成要素的政策文件,指出欧盟教师核心素养框架虽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了四方面内容,即教师在知识层面、学生层面、工作层面以及自我层面的素养。其中,知识层面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学生层面是指教师能够围绕学生学习开展有效的学习支持,从而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层面是指教师能与同事、家长建立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合作的共同体中养成一定的学科研究和反思能力;自我层面是指教师应具备反思自我和改进自我的能力,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成长。欧盟教师核心素养框架的制定是为了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以应对教育面临的挑战。

有研究者在借鉴国外教师素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总结出了七大教师素养,其中共包括十九个子要素,可归类为四个领域。具体见表1。

经实证调查发现,学生认同教师应具备这七大素养,其中对教师的自我素养和功能素养需求较大,且对功能素养中的全人教育素养较为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对素养的需求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学段越低的学生越关注教师的育人素养,特别是自我素养和社会素养;学段越高的学生越关注教师的教书素养,特别是认知素养。我们可以认为,低学段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品质;高学段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教书功能,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在教书和育人两个维度上,学生希望教师首先具备较高的育人能力,其次才是教书能力。

教师素养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话题,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笔者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教师素养的研制背景、要素推导逻辑以及要素的具体内容,归纳出相通部分。如对于教师素养的研制背景,大都是为了改善教师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教师素养的推导逻辑,大都认同从个体与客观世界、他人以及自我对话的角度进行推导。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科内容、学生、家校以及自我四个方面交互对话的素养,这也是教师素养的基本要素。

二、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与教师素养的关系

技术在教育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直接影响着技术给教师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对此,南国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优化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和缩短教学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然而,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信息技术进课堂,并不会取代其他媒体和教师,更不会让学校消失。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优化,而不是取代。例如:技术能够优化教师认知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技术能够优化教师的功能素养,提升教师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技术能够优化教师的社会素养,改善教师与同事的协作教研以及与家长的沟通能力;技术能够优化教师的自我素养,帮助教师更好地自我反思和成长进步。这四个优化的前提,一方面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技术,以支持自身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素养,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这两个前提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变”

教育数字化转型使得原本教师与教学间平衡的关系受到冲击。为应对挑战,教师必须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与教育新的平衡关系。具体来说,教师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调整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生新型教育资源与教学环境,利用技术赋能评估等,以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技术挑战。

(一)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21 世纪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面临着先进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面对技术更新换代之快速,教师如若不主动学习新型技术,无论是业务考核,还是教学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故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教师为了优化教学工作,就需要去学习信息技术,参与教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信息素养,通过教学信息化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持续学习的不仅有技术,还有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学科知识也会随之同步发展。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联系实际,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化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与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给教师教学同样带来了新机遇。

总之,无论是学习技术还是知识,教师都需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二)角色的调整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对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也相应地愈加迫切。在这一发展背景的推动下,学生个体的个性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个体需求也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传统教师“绝对权威”“一言堂”式的地位已不再适应时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提高。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转变,教师须接受这一转变,适应角色调整。师生关系抑或是教师角色都伴随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变化。在技术赋能学习的当今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数据化、追踪式的学习评估,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身份挑战。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数字化导致知识的生成方式不同于以往。一是知识生成的途径已经从单纯的教师传授扩展到了多元化的渠道,包括在线资源、互动学习工具、模拟实验等。二是更加多样性、参与性、多媒体化、非线性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加剧了知识生产的量级,这种知识生成模式的变革意味着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主要依赖于教师传授和教材解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递与接收,对知识生成的支持较弱,显然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生成模式。如若学校和教师不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面对当今更新快速、信息爆炸的知识生成方式时,便会表现出无所适从。

因此,教师需要迎接挑战,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同学生一道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一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二是转向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PBL)、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创生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数字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对于教师而言,数字化资源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教学素材。同时,数字化资源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其可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学生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对于学生而言,数字化资源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其能够通过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同时,数字化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及时和精准的学习反馈与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当然,数字资源本身存在繁杂凌乱的特点,教师需要搜索、筛选以找到适合的资源素材。数字资源的选择,考察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其技术素养。事实上,资源往往缺乏适配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二次加工素材,以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数字资源。

(五)教学评价、教育治理与职业道德的挑战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教学评价方式,需要转变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这需要教师掌握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能够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同时,也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和指导。

数字化教育带来了教育治理方式和风险的新变化。教师需要关注数字化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遵守相关法规和道德规范,同时也需要增强自身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意识,保障学生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需要其在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实践,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因素,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养的“不变”

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算作一名好老师呢?201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是新时代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笔者以此为目标导向,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养的“不变”阐释如下。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养的“不变”体现在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理论模型中教师“育人”“教书”的本质不变。具体来说,教师与知识、学生、工作环境以及自我的对话关系不变。教师始终要熟练掌握学科知识,要具备师德师风和人文情怀,要能够支持学生学习,要能关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能与同事家长协调沟通,要能自我反思以促进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素养的底蕴不变,“变”的是教育数字化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总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素养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适应数字化教育新需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育部门和学校需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师范教育与培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平台、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以及加强教师团队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素养也有一些“不变”的方面,如师德师风、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等。虽然提升中小学教师素养至关重要,但是教师立身为本的教学技能、师德师风以及人文素养仍然需要关注和提升,防止教师过度关注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素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