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
2024-04-14特大号工作室
特大号工作室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三十六计啊!《孙子兵法》里不是有三十六计吗?”小朋友,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句话?但事实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部出现时间相隔了两千年的书,而且两部书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前者讲的是大战略、大格局,后者讲的是顺手牵羊、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笑里藏刀等小计谋。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晚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它的作者孙武,世人尊称为“孙子”。虽然全书只有十三篇共五千余字,但古人评价它“字字珠玑”,今人评价它“简单而深奥,简略而深刻”。
《三十六计》是一部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兵书,作者已不可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三十六计”的说法。《南齐书》中有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只有撤退才是上策。“三十六计”的说法此后就被人们沿用下来。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中也写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了明末清初,使用这个说法的人就更多了。
今天我们就从孙武练兵的故事开始!
是什么人敢对吴王的宠妃使用军法?又是什么原因让吴王的嫔妃都穿上了戎装?
春秋时期,在伍子胥的劝说下,孙武答应出山为吴国统兵。
孙武带着自己写的《孙子兵法》来见吴王。
虽然兵法写得很好,但是吴王担心孙武只会纸上谈兵。为了考验孙武,吴王召集了宫中的一百八十名宫女和嫔妃,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以吴王最宠爱的两名嫔妃为队长。可是孙武击鼓发令的时候,这些宫女和嫔妃都嘻嘻哈哈的,一点都不听命令,更没有队形。
孙武命令左右对两个队长执行军法。
吴王见孙武动了真格,忙派人替两名嫔妃说情。可是孙武却毫不留情地说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后他按军法处死了两名嫔妃。
孙武重新任命了队长,然后击鼓发令。这下宫女们都认真操练,再也不敢嘻嘻哈哈了。
那么这个孙武是何许人也呢?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名将。
受家庭的影响,孙武从小就酷爱兵法,立志要像曾祖父、祖父那样率领大军征战沙场,干出一番大事业。
可当时齐国几大贵族家族争权夺利,导致齐国内乱不止。孙武无意卷入这些争夺,便举家南迁,来到吴国躬耕隐居,并潜心写兵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武结识了因躲避楚国的迫害逃到吴国并已成为吴国大臣的伍子胥。伍子胥非常看重孙武的才华,将他推荐给了吴王,后来就发生了孙武对吴王嫔妃执行军法的故事。吴王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原谅了孙武,也认识到孙武不但能写兵书还能统兵作战,于是重用了他。
孙武也没有辜负吴王的信任,他统领大兵破楚伐齐,使吴国成了强国。他的兵书《孙子兵法》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理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十六计
胜战计
三十六计中的计策就是从《孙子兵法》中引申或发展而来的。“胜战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套,一共六个计策,都是处于优势地位时使用的计策。
【第一计】 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暗中做成某事。
薛仁贵献计渡海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大军欲渡海时,唐太宗见海上波涛汹涌,心生胆怯不肯上船。薛仁贵假扮近海豪族为大军捐献渡海軍粮。唐太宗设宴款待。
席间唐太宗醉酒酣睡,待酒醒后,才发现自己与大军正在大海之上,且快到彼岸了。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击敌人后方,使之撤退。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的庞涓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军师孙膑领兵并没有前往第一战场,而是突袭军力空虚的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逼得魏军不得不撤兵救援,赵国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第三计】借刀杀人:自己不出面,唆使或利用第三方去害人。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国的三名勇士,但是他们恃才傲物、嚣张跋扈。丞相晏婴想除掉他们,献计齐景公赏赐三人两个桃,让他们自己论功行赏。结果他们三人互不相让,最后相继因为羞愧而自杀。
【第四计】以逸待劳:在敌我双方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人疲惫不堪时再出击。
王翦灭楚
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带兵攻打楚国,开始他安营扎寨,也不理会楚王的挑衅,闭关不出,同时训练兵马。待到楚军士气耗尽、放松警惕时,他突然发动进攻,灭了楚国。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对方正遭受打击的时候,果断出击打垮对方。
勾践灭吴
勾践苦心治国,越国逐渐强大。此时,吴国国内一片混乱。吴王北伐带走精锐部队,国内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见时机成熟,勾践亲率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吴国打败,一雪前耻。
【第六计】声东击西:制造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从另外一个方向打击对方。
木罂渡河
楚汉相争时,魏王凭借黄河天险阻挡韩信大军。韩信一面让人击鼓呐喊,制造渡河假象,一面带领精兵从另一个渡河点用木材、罂(小口大肚子的瓶子)制造出木罂成功渡河,生擒魏王。
敌战计
“敌战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套,一共六个计策,是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情况下使用的计策。
【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无其事,凭空捏造。
张巡草人突击队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部下令狐潮围攻壅丘(今河南杞县),张巡率部据守。城中的箭支越来越少,张巡便命人将穿上黑衣的草人吊下城墙,骗得叛军的箭,之后又在叛军对草人毫无戒备的时候,放下真正的士兵突袭,大败叛军。
【第八计】暗度陈仓:表面上用某一行动迷惑对方,暗中却采取另一种行动达到目的。
刘邦败章邯
秦末,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入咸阳,但随后杀到的项羽把他赶到了汉中。刘邦为了迷惑项羽,主动烧毁了汉中通往关中的粮道以示臣服之心。待到羽翼丰满时,刘邦表面上让韩信大张旗鼓地修复粮道,暗中却绕道突袭陈仓,大败楚将章邯。
【第九计】隔岸观火:对对手的灾难采取袖手旁观的姿态,然后伺机获取利益。
秦王胜魏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交战不休,秦王想从中调停,谋士陈轸献计,让秦王缓兵待机,坐山观虎斗。待到韩魏两败俱伤的时候,秦国发兵进攻魏国,大获全胜。
【第十计】笑里藏刀:表面态度友好,心里却藏着阴谋,另有计划。
商鞅取吴城
战国时期,商鞅奉命攻打魏国。商鞅打探到魏国守将魏昂是他曾经的朋友,于是修书一封约魏昂叙旧。魏昂不知是计,欣然赴约,结果被商鞅布置的伏兵一举拿下。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在时局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的时候,果断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全局的利益。
曹操杀粮官
官渡之战时,曹军粮草不济。为了多维持时日,曹操便让粮草官王垕用小斛分粮,结果差点引起士兵叛变。为了稳定军心,曹操杀了王垕。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借机做事,不费力气。
淝水之战
东晋时期,前秦攻打东晋,军队驻扎在淝水(今安徽淝河)岸边,与东晋军队隔岸对峙。东晋要求前秦军让他们渡河后再开战。前秦军同意并下令军队撤退让东晋军过河,士兵听到撤退的命令以为己方战败,纷纷逃走。东晋军趁机渡河,顺手牵羊发起攻击,打败了强大的前秦。
功战计
“攻战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套,一共六個计策,是用来谋攻取胜的计策。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试探对方,了解情况后再行动。
破六韩探军情
北魏年间,义军首领破六韩行军至五原山,为探明北魏军队是否在这里设有伏兵,他让一小队士兵扮作牧民在山脚喝酒唱歌。山里的伏兵忍不住出来驱赶,刺探到军情的破六韩果断制订新的作战计划,大败魏军。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已经死亡或者没落的事物借着别的名义或形式重新出现,利用有利的条件达到目的。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但担心自己出身低贱没有号召力,于是往一条鱼的肚子里塞入布条,上书“陈胜王”,并在深夜假扮狐狸叫着“大楚兴,陈胜王”。大家看到鱼肚中的布条和听到“狐狸”的叫声后,都觉得是上天让陈胜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成熟,果断率领大家揭竿而起。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用计策让对方或者对方主力离开,以便趁机行事。
孙策取庐江
东汉末年,孙策率兵攻打实力强大、占据着庐江的刘勋。他听取周瑜的计策,主动向刘勋奉上贵重礼物并上书示好,希望刘勋帮忙攻打上寮。刘勋刚愎自用,不知是计,率兵在上寮苦战。与此同时,孙策统领大军水陆并进,到达了守卫空虚的庐江城下。守军自知抵抗无望,开城投降,孙策兵不血刃轻松取得庐江。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先露出破绽,让对方掉以轻心直至完全暴露,再把对方降服。
王莽立女为后
汉平帝时,王莽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他向太后建议给皇帝选后,太后应允。一时间,许多达官显贵争着把自己的女儿上报。王莽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说自己的女儿不如他人。他把自己的女儿排除,其实是为了突出他女儿。这样一来,就连太后也觉得他的女儿很特别。在大家的执意要求下,最后王莽之女当上了皇后。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先以小利吸引对方上钩,在迷惑对方之后,再将其拿下。
楚军轻取绞国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绞国凭借天险固守不出。楚王知道绞国被困数月缺少粮草,于是便命人扮作樵夫,每天背柴草出山,引诱绞国军队出城抢柴草。数日后,绞军放松警惕,楚王便将大批绞军引入伏击圈剿杀,同时派另一路大军攻城。绞王无奈投降。
【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把对方主将拿下,就能瓦解对方的军心。就是说,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王世充智用假李密
隋朝末年,王世充与李密展开决战。王世充事先找到一个长相酷似李密的人,捆起来藏在军中。当两军打得难解难分时,王世充命人把假李密押到两军阵前,让士兵大喊:“抓到李密了!抓到李密了!”王世充的将士见捉到了敌首,士气大振;而李密的将士看到主帅被擒,立刻乱了方寸,纷纷逃走。王世充指挥军队乘胜追击,把李密军打得落花流水。
混战计
“混战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四套,一共六个计策,是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总结。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就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商人设计砍槐树
古时候,有个刘姓老板开了一家饭店,生意兴隆。不久,张三在刘老板饭店旁的大槐树下开了一家小饭店,抢走了刘老板不少生意。刘老板于是设法引得猫头鹰飞到槐树上并每晚啼叫,同时找来算命先生说槐树容易招来不祥之物。张三于是砍掉槐树,结果生意一落千丈。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趁着混乱捞取利益。
刘备取南郡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担心孙权会趁机进攻南郡,于是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刘备也想夺得南郡,但当时的周瑜已先下令攻打南郡了,于是刘备按兵不动,让周瑜去跟曹兵厮杀。当周瑜大胜曹仁的时候,才发现南郡城内的旗帜挂着刘备的军旗。原来,当周瑜和曹仁打得火热的时候,诸葛亮便让赵云趁这个时候去攻打南郡,赵云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南郡。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用转移对手注意力的方式达到脱身的目的。
孙坚换赤帻脱险
东汉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对董卓专权。长沙太守孙坚也举兵参加了讨卓联盟。一天深夜,董卓的部下华雄与李肃兵分两路突入孙坚营中。孙坚与部将祖茂突破重围纵马而逃。华雄带领部下紧追不舍。由于孙坚头上戴着赤帻(红色头巾),月光下十分醒目,所以他跑到哪里,华雄就带兵追到哪里。危急中,孙坚的部将祖茂为了保护孙坚,便让孙坚将赤帻与自己的头盔互换,然后,二人分路而逃。华雄及其部下只瞄准戴赤帻的人追赶,于是孙坚得以脱险。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对小股敌人采取围歼战术。
来俊臣“请君入瓮”
唐朝时,有人告发酷吏周兴谋反。武则天让周兴的好友、同为酷吏的来俊臣审讯周兴。来俊臣宴请周兴,席间问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来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下面烤,让犯人进入大坛子,他就什么都招了。”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在周围点燃炭火,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请进到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范雎献计
战国末年,秦昭襄王准备兴兵伐齐。大臣范雎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国和魏国,打下后再逐步推进。之后,秦王政延续这一策略,征战十年,统一六国。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消灭对方。
楚王灭蔡和息
息侯对蔡侯有怨恨,就和楚王商量好让楚王发兵假装攻打息国,息侯假意向蔡国求援。蔡国得到求援的消息后,发兵救息国,结果中了楚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并被楚国所灭。息国摆了丰盛的酒席为楚王庆功。楚王于是順便把息国也灭了。
并战计
“并战计”是反客为主,用于备战条件下的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赵高换诏
秦朝末年,秦始皇驾崩。李斯密不发丧。赵高去找李斯,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是用警告、诱迫等暗示手段达到统领部下和树立威信的一种谋略。
鄣国不战而降
春秋时期,齐桓公想取鄣国,于是派大将王子成父到与鄣国相邻的纪国斥责纪国不分大小藐视齐国。邻国的鄣国国君听说了王子成父的这番话后,知道他说的“ 小国 ”就是指鄣国,于是急忙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最后没有办法,鄣国国君只好投降。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表面上装糊涂,实际内心很清楚;看似不行动,实际上在暗中策划等待有利时机。
燕王装疯夺位
明代建文帝继位后想除掉燕王朱棣。正值天气很热的时候,朱棣竟披着厚棉被,围着炉子烤火,还直喊“冻死了”。建文帝得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朱棣疯了。然而,这只是朱棣的圈套。朱棣在装疯的同时,悄悄招兵买马,很快就兵发都城成功谋权篡位。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假装给别人方便,引诱他们前进,然后切断他们的后援和接应,让他们陷入死地。
刘琦问教于诸葛亮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琦不为后母所容。为了保命,刘琦多次请教诸葛亮。诸葛亮最初不愿掺和而拒绝。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二人落座后,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见无法脱身,只得以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和重耳的事暗示他应该像重耳一样去往外地。刘琦恍然大悟,立即请求父亲将其派往江夏,从而避开了后母,并免遭祸害。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张飞计退曹兵
三国时,刘备和曹操在长坂坡发生激战。刘备让张飞在后面阻击追兵,掩护自己。当时张飞手下只有二三十名骑兵,他急中生智,让士兵们把树枝绑在马尾上,然后骑马在树林里来回奔跑,扬起滚滚烟尘。张飞自己骑马手握丈八蛇矛,站在长坂坡的桥上。不一会儿,追兵赶到,但他们惧怕张飞的勇猛,又见林中尘土飞扬,恐有埋伏,不敢上前。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颠倒了主客关系,处于被动地位的人设法争取获得主动权和控制权。
袁绍占冀州
东汉末年,袁绍想夺取冀州,从根本上解决粮草短缺的窘况,于是他先写信给公孙瓒假称要和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孙瓒见信大喜,马上下令发兵冀州。与此同时,袁绍又派人去向冀州牧韩馥献计请袁绍来帮忙守冀州。韩馥依计邀袁绍进入冀州。袁绍入城后,陆续把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在冀州的重要位子上,这样一来,韩馥便被架空了。韩馥见大势已去,只好逃走了。
败战计
在己方已经处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或者退而自保的策略。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顺势以对,使其自损,再一举得之。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时,大夫褒垧因直言进谏,惹怒幽王,被囚于京城狱中。褒家将美女褒姒献给幽王,以赎父罪。幽王好色,立即赦免了褒垧。
从此,周幽王日夜享乐,荒废了朝政,为博褒姒一笑,竟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后,西戎人杀死了周幽王,灭了西周。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
李广退疑兵
西汉时期,名将李广率领一支几十人的骑兵小分队侦察敌情,行至大漠深处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大批匈奴兵。李广镇定自若,带领着小分队迎着匈奴人前进,在离匈奴人还有两里的地方解鞍下马。匈奴人见了,怀疑有伏兵,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就这样耗到了夜晚,匈奴人最终引兵退去。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识破对方的阴谋并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攻击对方。
田单除乐毅
战国时,燕国用乐毅为统帅进攻齐国,齐国处境艰难。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继位,同乐毅不和。齐将田单利用这一点,放出谣言说乐毅因同燕王有矛盾,准备在齐国自立为王,现在齐国人最怕的是燕王派别的大将来代替乐毅。燕王果然中计,改派其他将领换掉了乐毅。乐毅被迫逃往赵国。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指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周瑜打黄盖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和黄盖使用了苦肉计。黄盖假装在军事会议上对周瑜出言不逊,周瑜大怒,对黄盖处以杖刑,将黄盖打到卧床不起。后曹操得到黄盖想要和他合作的假情报,信了黄盖。黄盖假装开船来投降曹操,曹操中计,船队被黄盖的火船烧毁。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运用计谋,使敵人相互牵制,以削弱其军力,再予以攻击。
毕再遇退金兵
宋代将领毕再遇率部与金兵相遇。毕再遇采取游击流动战术,弄得金军人困马乏。夜晚,毕再遇一边将黑豆撒在阵地上,一边再次袭击金军。金军反击时,毕再遇假装全军败退。金军的战马一天下来,又饿又渴,突然闻到地上有食物的味道,纷纷抢着吃,任士兵用鞭抽打也不肯前进一步,军队一片混乱。毕再遇这时集结全部队伍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军人仰马翻,宋军大获全胜。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果断离开,即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暂时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刘备避险
东汉末年,刘备投奔荆州军阀刘表。刘表的妻弟蔡瑁想杀害刘备。一天,刘表邀请荆州众官聚会于襄阳,因为自己身体有恙,特请刘备来襄阳替其待客。蔡瑁于是设计让刘备与赵云分开,准备实施杀害刘备的计划。紧急关头,刘表的属下伊籍告诉刘备这是鸿门宴,让他赶紧逃走。刘备见情况不妙,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已来不及招呼赵云,便独自一人夺路而去。
始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
宋襄公“仁义之师”
春秋时期,宋襄公率军攻打楚国。当时楚军正在渡河,宋国大夫目夷说:“敌多我少,不如趁他们正在渡河时进攻。”宋襄公摆手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不可以这样做。”楚军渡河后准备排兵布阵时,目夷又劝宋襄公进攻,宋襄公又说要等到楚军排好阵势再打。
结果等楚军排好阵势后,宋军被打得大败。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在敌人没有准备时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行动。
裴行俭粮车伏兵
唐朝时期,边境的粮草总被突厥兵劫走。裴行俭知道后,故意让老弱残兵运送空粮草车,同时派精兵沿路埋伏。当突厥兵来抢粮食的时候,唐军内外夹击,将突厥兵打得大败。
作战篇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不能完全了解战争危害的人,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未战先知胜负
西汉时期,刘邦部下英布突然谋反,刘邦非常焦虑。
有个人称薛先生的人找到刘邦,向刘邦列出英布此后的三条路:一是分庭抗礼,二是扼守关口,三是偏安一隅。薛先生说,就英布的眼光和才能,英布只会选择第三条路,所以英布必败。后来,英布的下场果然如薛先生预料的一样。
“故兵贵胜,不贵久。”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就是耗时太长。
赵匡胤速夺清流关
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想要攻打清流关,但苦于关卡有敌方重兵把守,易守难攻。部将赵匡胤献计道:“我军刚攻下涡口,敌人一定想不到我们会马上进攻清流关,不如攻其不备。”于是,赵匡胤率兵连夜奔袭,不到天亮就到达清流关。守军措手不及,弃城而逃。
谋攻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不用武力就能让对方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臣烛之武奉命去游说秦伯,劝他放弃攻打计划。烛之武对秦伯说:“您灭掉郑国只能给晋国增加土地,而自己的力量也会被削弱。”秦伯听了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撤军了。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才能常胜不败。
王霸坐论战局
东汉时期,王霸和马武讨伐周建。马武被敌军攻击,请求支援,王霸却说:“敌强我弱,并且两军一时难以统一指挥,仓促出兵必败!我们干脆不出兵,敌军就会冒进。等敌军疲惫时我们再出战,定能取胜!”后来战局果然如王霸所料,敌军大败。
军形篇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善于作战的人,能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而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能强求。
李嗣源退敌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进攻后晋的幽州。李嗣源率后晋军增援,半路与数倍于己的契丹骑兵遭遇。李嗣源一马当先,斩杀契丹军首领,全军奋起冲锋,契丹军被迫后退。后晋军又拖拽树枝前行。看到尘烟滚滚,契丹军以为后晋军援兵到达,赶紧逃跑了。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利之师是先创造必胜条件,然后再去交战;失败之师是先盲目交战,然后期望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定军山大捷
三国时期,刘备率军于定军山前扎营。曹军将领夏侯渊率军筑围与刘备军队相对峙。刘备乘夜先攻东围,曹军守将张郃首战不利,夏侯渊分兵救援。刘备用法正的计策,命黄忠数次鼓噪而不攻,使夏侯渊放松戒备,而后突然进攻南围,冲散了夏侯渊的军队。最后黄忠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