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时代要求、问题省思与提升路径
2024-04-14吴桐
吴 桐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和永恒主题,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工程。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1]。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其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关乎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关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关乎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时代要求
辅导员起初被称为“政治辅导员”,政治属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本质属性。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自身政治素养过硬。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这支队伍的职业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位列首位。2017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这支队伍的工作职责和基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清晰准确的规定,指明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首要工作要求是恪守爱国守法的职业守则。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能力素养的重要构成,是高校辅导员进行价值引领的必备素质和方向规约,渗透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的各部分,贯穿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群体身处新的历史方位,居于新的矛盾变化之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其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在时代与现实的要求下不断提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这一提法作出再次强调,明确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特别突出了其中的政治素质,这关乎“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表达的是根本政治内涵和要求,即我们所培养的人归根结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所开展的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综合素质来看,德是第一位的。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爱国是大德,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首要要求,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坚持“六个下功夫”,其中一个便是“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突出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时代新人价值引领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只有时刻葆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把自己的前途命运自觉融入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将自己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才能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这对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经过新时代十多年伟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也正经历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西方敌对势力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难以自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打压和遏制不断加剧,对我国的抹黑言论和不良行径愈发猖獗。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复杂,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变幻莫测,“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青年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网络已经发展成为意识形态攻击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民粹主义”“民族分裂”“黄祸论”等不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带来严峻挑战。如何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大学生对不良思潮的辨识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问题省思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203勇于发现问题、重点聚焦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在爱国主义能力素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系统剖析是提升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前提。
(一)使命要求与现实追求存在落差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能。但其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与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发展追求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这支队伍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提升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高校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认识不足。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辅导员开展科学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前提是自身必须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些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多是直接关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课程与活动都直接指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队伍,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辅导员队伍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与能力提升。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更多地将资源和重心放在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上,放在了最显著、最易出成绩的方面,而对于内在的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关注不够。
其二,辅导员自身对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认识缺位。思想引领和日常管理是高校辅导员的两大主责主业。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致使辅导员队伍面临着复杂的工作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到就业指导,从党团班级建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时常有“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情况,使高校辅导员往往将精力过多地投放于学生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而忽视了自身思想引领力的提升。同时,这种不平衡也使得高校辅导员对提升完善自身的投入不充分。即使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也存在一些辅导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和晋升,将精力投入到过度包装工作成果但实则收效甚微的虚功之中,职业信念、责任感、使命感淡化,制约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政治素养的提升。
(二)国家政策与具体落实存在差距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培养,多次出台专项政策和有关文件予以支持。但在政策层层落实推进过程中,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选聘制度、工作职责、晋升制度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影响了队伍整体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提升。
其一,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在落实上存在偏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在总体上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来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目前看来,一些高校为了尽快补足数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选聘标准。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一些辅导员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其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在落实上存在偏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即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大方面[3]。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双重身份让其工作内容变得更为复杂综合,难以对其工作范围划一个清晰的界限,辅导员成了“万金油”。在这种不甚明晰的工作范围中,辅导员的精力更多被日常工作事务所占据,难以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自身政治素养,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提升。
其三,高校辅导员的“双线”晋升制度在落实上存在偏差。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道:“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3]“双线”晋升制度的颁布有效激发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活力,为辅导员解决了发展出路问题,提升了辅导员的待遇,为辅导员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但高校在实际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制度过程中出现了与政策初心相违背的情况。“双线”晋升策略指高校辅导员既可以参评行政职级,又可以参评专业职称。大部分学校的行政职级岗位数量有限,竞争较为激烈,辅导员难以获得较高的行政职级。因此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选择评聘专业职称,但专业职称评聘需要专业学术成果,这对于工作职责广、工作强度高的辅导员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为了获得专业职称,一些辅导员减少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投入,忽视了自身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提升。
(三)评价机制与实际成效存在偏差
对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评价,能够直接反映教育的方向与成效。不同于辅导员日常管理评价,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引领力的评价难以量化,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评价仍存在机制不完善、针对性不强、客观性不够等问题。
一是对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4]。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设置了维度多元的评价考核体系,但往往侧重于“显而易见”的教育效果,如学生考研率、就业率、获得荣誉、班级或年级建设等,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于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工作的评价考核内容。二是对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评价针对性不强。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中仅有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评价内容,大多是学生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而缺少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内容的直接考察。三是对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评价主体多元,部分主体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辅导员的评价主体内涵广泛,高校主张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辅导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进行评价,力求形成科学完备的评价机制。正是由于评价主体过于多元,辅导员自身、学生、院系考核小组、学生工作部门等都能够对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发表评判。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对象群体,是评价的重要主体维度,但是由于其立场角度、个人偏好、性格特点等因素导致学生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形成足够客观的评价结果。
三、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提升路径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及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教育目标方面,要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使命任务;在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增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创新性;在破解现实难题方面,要给予明确指引和有力回应。这些都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未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严格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队伍建设规律,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服务成长需求,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理论素养,树立科学认识
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是提高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
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于提升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重视力度,投入必要的资源与平台支持。在培训研修方面,学校应设置专门的理论培训研修课程,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方面,应着重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加强历史学习教育,使辅导员明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深刻认识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知史鉴今、知史拓新;在平台机制方面,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协同联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对接、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自身应提高认识,不断丰富理论储备,投入一定时间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以更加积极的主动性、自觉性深入学、踏实学、带着问题学、瞄着实践学,把理论学习上升为行动自觉,自觉用新时代爱国主义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拥护者。同时,及时把握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节点,引导大学生面对复杂事件时要学会坦然应对、理性分析和科学处理,培养大学生对于复杂社会思潮的独立判断力和思考甄别力,警惕爱国主义情感被狭隘民族主义等不良思潮裹挟,增强处于复杂社会的定力,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反对极端行为,更好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政策要求
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定位、职责、功能和发展路径均已出台明确的政策,并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在落实过程中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应着力完善包含高校辅导员选聘制度、工作职责、晋升制度等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拉动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提升,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内涵式发展。
在选聘制度方面,一是在数量上扩充辅导员队伍,尽快实现国家要求的配比,在招聘专职辅导员的同时,增加兼职人数,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逐步壮大。注重核定和解决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编制问题,实行专岗专编,专编专用,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二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招聘质量,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将政治素养与爱国情怀作为选聘考核时的首要指标,要求将政治立场和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选聘兼具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工作职责方面,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具体工作职责和业务,避免“重日常管理轻价值引导”。高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所规定的九大工作职责,制定合理的辅导员工作细则,进一步明晰辅导员工作范围。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探索构建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培训研修机制,开展长期与短期、上岗与专题等多形式的培训研修;探索建立提升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相关课程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课程;探索建立提升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教材体系,形成宝贵经验与优秀案例库。
在晋升制度方面,按照国家政策所要求的辅导员“双线”晋升制度,高校应提供政策扶持和专业帮助,引导辅导员在晋升的同时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作职责,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促进辅导员晋升的同时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同时进一步厘清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综合素养要求,在晋升制度中纳入辅导员政治引领力,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力内容。在晋升时要适当考察以下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能力。引导辅导员将爱国主义理论研究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方法论,总结教育规律,拓展教育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能力。辅导员要善于用好用足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善于扮演教育过程中的“导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三是爱国主义活动指导能力。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不断创设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活动,延续和深化“主渠道”的教育成果,提升综合教育质量。
(三)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反馈提高
评价机制是衡量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抓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抓住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科学评价机制,客观有效地反映辅导员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的整体水平、突出优势和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评价需要多维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应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普遍性评价和针对性评价相统一的总体原则。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是全面评价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能力素养量和质两方面的主要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采用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展现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将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内容、结果等要素采用赋值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价。在定性评价方面,依据深度访谈、状态观察以及平时表现等对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等进行分析和描述,注重分析难以通过数据量化呈现出来的内容。
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统一。过程和结果是相对而言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是对立统一的。由于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需要长期培育提升,对于提升效果的评价在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结论,因此需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统一。坚持二者相统一,需要不断对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进行动态评价,在过程中不断观察分析,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对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动态反馈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现状,科学推测辅导员爱国主义能力素养发展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培育效果,依据结果不断地反思过程、诊断过程,及时调节爱国主义教育行为与方式。
坚持普遍性评价和针对性评价相统一。普遍性和针对性反映的是一般与特殊的矛盾。评价高校辅导员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素养时,既需要辅导员达到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力要求,如政治立场坚定,爱国情怀深厚,能够开展科学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与基本的爱国主义理论宣传等,又需要辅导员具备能够依据不同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大学生群体既具备新时代青年的一般特征,同时具备知识文化水平高、思想认识先进活跃等典型性特征,且大学生群体内部又因家庭经济水平差异、家庭构成差异、学校层次差异、成长环境差异等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思想与性格特征,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够因材施教,能够依据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开展“点对点”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定适合大学生群体和特殊个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