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赋能媒体深度融合
2024-04-14浦娅玲
◎浦娅玲
(曲靖市广播电视台,云南 曲靖 655000)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介生态呈现出“融合”“共生”的景象,媒体也开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媒体要想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需要主动拓宽媒体融合的产业形态与结构边界,主动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实现媒体内外生态的协同发展,主动应对媒体融合时代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的变化,增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推动传媒产业与社会的变革。
一、“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概述
“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建设是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要在于利用“科技+内容”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媒体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生态布局的建设。“科技+传媒+文化”的构建需要实现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媒体将科技创新作为文化生产方式变革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媒体支持下,推动科技、文化、传媒三要素的相互促进,实现智能技术、数字文博、内容科技与数字营销业务的良性循环,有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为媒体的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提供动能[1]。
二、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动能与支撑,同时媒体也开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科技+传媒+文化”成为媒体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部分媒体在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上依旧存在部分问题,难以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创新生产,影响了媒体转型变革的整体效能[2]。
其一,部分媒体未能坚持守正创新,难以用优质内容为自身的转型创新发展提供牵引力与引导力,在新闻生产中并未运用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指导新闻实践,也不注重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难以推出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其二,部分媒体未能重塑内容生产流程,不重视应用技术服务媒体,内容采集、生产、分发与反馈环节难以整体优化,无法依赖“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模式推动同一素材资源的多元呈现与多渠道传播。
其三,部分媒体未能创新文化产品形式,难以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VR、AR、MR、无人机等方面构建产品生态,人们难以依赖新一代投影设备、智能眼镜设备、VR 虚拟现实交互体验设备获取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影响了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形式,不利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实现。
其四,部分媒体未能落实用户中心理念,不重视在用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难以实现热点话题与产品选题的有机统筹,媒体生产的文化产品难以满足读者的新闻信息与精神文化需求,用户也缺乏更加开放、高效的互动渠道,影响了内容质量的持续提升。
其五,部分媒体未能依赖立体传播矩阵实现分层分众传播,在数字化文化产品传播中,并未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构建用户画像,也难以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营销,不利于推动“渠道融合+流量共享”的实现,传播效应难以放大,用户流量难以激活,影响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其六,部分媒体不注重拓展媒体功能,难以打破传统“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无法实现“媒体+政务”“媒体+商务”“媒体+服务”等运营模式的设计,难以依赖“新闻+服务”做长产业链,智慧营销、科技变现缺乏行之有效的渠道,媒体盈利能力不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与保障。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有效路径
(一)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大优质文化内容供给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信息资讯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人们能够依赖移动智能终端获取多样化的新闻产品,但是同质化新闻、虚假失实新闻的泛滥影响了良好舆论生态的构建,也不利于受众体验的优化。因此,媒体在推动“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受众创新,自觉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主动生产能够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新闻产品,影响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持续提升。
在内容生产上,一方面,要清晰地认识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时代下新闻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内容生产中自觉抵制以流量、点击率为导向的内容生产理念,在新闻生产中落实群众路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与互联网焦点事件,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价值,充分彰显新闻产品的文化内涵,主动生产有内容、有深度、有情感、有内涵的优质新闻产品,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实践,在内容生产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自觉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在媒体工作中自觉做好党的传声筒、党和人民桥梁与纽带的角色,做好思想宣传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解读文化、关注民生、凝聚精神、树立影响,实现文化宣传工作与思想宣传工作的有机统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与任务[3]。
(二)建设智能化编辑部,重塑新闻信息生产流程
为了推动“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建设,媒体应当自觉建设智能化编辑部,重塑新闻信息的生产流程,切实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切实推动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加速传媒的智能化发展。在重塑新闻信息生产流程的过程中,媒体要加强5G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实现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新闻分发以及互动反馈环节的全面优化,推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主动推进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型的进程[4]。
在信息采集上,要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与记录突发事件与热点事件,并依赖移动采集系统、AR 智能眼镜以及智能录音笔等设备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素材的高效收集,为同一素材的多元生成提供资源保障,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在内容生产上,要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上的应用,推动实现信息素材资源智能识别、自动分类,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数字化展示,实现科技、传媒、文化三要素相互促进;在产品分发上,媒体要注重根据不同平台特征,实现内容差异化生产,为实现多元分发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报、网、端、微互相有机统一,充分释放媒体的内容生产力;在互动反馈上,要将用户反馈意见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参考,切实推动实现再造采编流程。
(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构建新型文化产品生态
“科技+内容”推动了文化产业生态布局的构建,媒体要想适应“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构建的现实需要,就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强5G 技术、超高清、VR/AR、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主动构建新型文化产品生态,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有效提升用户黏性,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在构建新型文化产品生态的过程中,媒体在内容生产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持内容核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技术与文化有机融合,实现文化展现形式的创新,有效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
媒体要以“科技+文化”为抓手,将文化渗透到游戏新闻、短视频新闻、H5 新闻、VR/AR 新闻、新闻直播等多种新闻产品中,强化云观展、云主播、云演艺等的应用,使用户能够依赖投影设备、智能眼镜设备、VR 虚拟现实交互体验设备,获取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有效提升用户的感知度与参与度,切实推动构建新型文化产品生态。例如,媒体要主动进军数字文化产业,以媒体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的形态变革,媒体要强化VA/AR、全息成像、交互娱乐等应用,主动进军直播、动漫、游戏、影视以及网络文学等领域,有效增强自身全域媒体、全域平台的推介能力,主动迈向“智慧文博、数字文旅”,实现生态化运营。
(四)落实用户中心理念,构建多元立体互动模式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身喜好与需求获取新闻资讯、文化产品,用户的中心地位也愈加显著。媒体要想推动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进程,就要主动落实用户中心理念,将用户理念渗透到策划选题、内容建设、形式创新、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并主动构建多元立体互动模式,不断提升用户黏性,有效增强媒体的综合竞争力[5]。
一方面,媒体要从用户属性数据、互动行为数据、产品数据出发,收集用户搜索历史、阅读记录、消费记录、互动反馈等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偏好,主动根据“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构建需要,构建用户画像,切实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文化选题,实现统筹用户数据分析与文化产品生产,主动生产用户感兴趣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媒体要加强建设互动渠道,依赖更新互动数据,推动用户画像完善优化与动态演进,使媒体能够动态、精确地把握用户的特征与需求,强调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价值,在充分分析用户画像的基础上,加强新闻产品创新的研究,以便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文化产品生态策略,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有效增强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五)构建立体传播矩阵,实现文化产品精准营销
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应当主动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形成传播矩阵立体化、内容呈现多层次的大宣传格局,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确保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各类平台推动实现文化产品精准营销,切实推动媒体的转型创新发展。在构建立体传播矩阵的过程中,媒体要主动串联宣传平台,实现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宣传平台的有效串联,推动形成多层次宣传矩阵,推动形成广覆盖、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新宣传格局,实现统一素材资源的多元生成与多渠道传播,不断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同时,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使用户需求呈现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的特征,因此媒体在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也要注重推动实现文化产品精准营销,切实根据用户画像掌握用户需求,实现分层分众传播,满足用户差异化、多元化的信息需要,有效提升点击率与人均订购数据的提升,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营销,切实依托科学技术盘活存量空间,实现多元营销目标。此外,媒体还要主动构建舆情监测管理平台,实现舆情预警、实时监测、领域检测、平台搜索、意见领袖监测等方面的有机统筹,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文化产品的宣传成效,根据舆情状况及时调整宣传与营销对策,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构建提供有力保障。
(六)主动拓展媒体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形态创新
要想使“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的构建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就要主动转变传统“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自觉拓展媒体功能,依赖“新闻+服务”做长产业链,推动创新文化产业的形态,使文化产品能够有更大的市场与更持久的生命力。在推动创新文化产业形态的工作中,一方面,媒体要自觉建设人文内容频道,将创新文化传播作为重要责任,将传统文化打造为新IP,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加符合年轻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态呈现,有效提升主流文化传播阵地影响力;另一方面,媒体要充分发挥“科技+传媒”的优势,重点进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主动加快文化产业与动漫、游戏、直播、影视以及网络文学等领域有机结合,推动发展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商业模式,提升价值转化成效,有效增强媒体的盈利能力。例如,在“IP 为王”的时代,完美世界与安徽博物馆合作开发了动漫IP “恐龙旅社”,实现了科普文化传播与文博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切实用文创思维挖掘了科技产品内在、具有人性价值的内核,并同步生成了绘本、表情包、文具等多种文创产品,通过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短视频平台等客户端进行了广泛传播,切实推动了科技变现[6]。
四、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媒体融合深化了传媒、科技、文化、商业、政务等联系,推动了媒介边界、产业边界模糊。媒体要想实现转型创新发展,就要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基础上,深化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主动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推动科技赋能传媒产业链聚变,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泛内容、泛文化、泛媒介与泛传播的创新科技产品,使大众能够依赖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讯、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等,推动文化业态重构升级,有效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要,切实推动媒体融合的深度化、生态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