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2024-04-13胡杨
胡 杨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广西南宁 530000)
0 引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深度重构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南宁市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南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1 南宁市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南宁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南宁市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1]。2022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达2742.2 亿元,工业投资增长53.2%,创下近21 年增速新高,显示出南宁市制造业的强劲增长势头。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南宁市通过引进领军企业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产业链不断完善,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方面,南宁市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技术,充分激发制造业的创新活力。2022 年新增4 家国家级和57 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对外贸易方面,南宁市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显示出强劲的对外贸易实力。同时,南宁市积极培育跨境快速物流通道,初步实现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铁路24 小时、公路12 小时“厂对厂”快速物流通道,进一步推动南宁市与东盟等地区的经贸合作。
总的来说,南宁市制造业在规模、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南宁市制造业发展面临问题
1.2.1 工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南宁市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较小,与首府的核心地位不匹配[2]。与周边省份首府城市相比,南宁市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如长沙和昆明等市;而在区内城市比较中,南宁市与柳州市的工业总量差距仍在持续扩大,而相对于北海和贵港等城市的领先优势却在逐渐缩小。
1.2.2 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南宁市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平台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这使得南宁市制造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
1.2.3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南宁市绿色制造体系尚不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制约了南宁市制造业的长期发展。
1.2.4 数字经济发展滞后
南宁市数字产业基础薄弱、数字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缺乏,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发展动力不足。这使得南宁市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1.2.5 工业用地空间和效率有待提高
南宁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明显偏低,制造业土地要素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工业用地效益有待提高。这使得南宁市制造业在用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2 南宁市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2.1.1 政策叠加优势
南宁市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多项重大政策叠加,企业所得税税率全国最低,最低可减按9%征收,为南宁市制造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广西首府和北部湾城市群的核心,南宁市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3]。近期的政策文件更是明确支持南宁市建设“中国-东盟(中越)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这为南宁市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2.1.2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契机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南宁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4]。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度融合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不仅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催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为南宁市制造业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1.3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价值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平陆运河的开工,为南宁市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5]。这一通道将极大地缩短南宁市与海外市场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南宁市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该通道的建设也将带动沿线地区的工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2.2 面临挑战
2.2.1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压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度的调整与重构,短链化、本土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6]。这一变革可能导致南宁市制造业在获取先进技术和外部资源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同时,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印度等正凭借成本优势迅速崛起,对南宁市的中低端制造业形成竞争压力。
2.2.2 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南宁市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土地供应紧张、环境污染问题及基础设施的不足都制约了南宁市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是南宁市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2.2.3 城市间的激烈竞争
当前,各城市在新兴产业上的竞争日趋激烈[7]。许多发达城市已经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优势。面对这一形势,南宁市如何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融合,形成发展合力,是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 对策与建议
3.1 规模与结构协同提升
3.1.1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内部规模扩张
南宁市应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等手段,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从而迅速扩大规模。建立健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整体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3.1.2 精准招商,优化外部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南宁市制造业结构,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精准招商[8]。通过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市场潜力和产业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企业,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强化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8]。
3.2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3.2.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与南宁市及外省市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区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鼓励科技创新载体整合工业骨干企业、投融资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各类资源,联合组建细分行业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2.2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要产业,系统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领域需求,建立健全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库),制定发布需求清单。围绕产业瓶颈、短板问题,探索“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共同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任务及开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性规模生产等标志性成果。
3.3 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3.3.1 推进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
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铝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领域推进工业企业采用智能装备、先进工艺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式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关键工序自动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替代关键岗位,实现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提升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水平。
3.3.2 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提升品牌效益
通过开展邕系品牌振兴行动,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同时,振兴“老字号”品牌企业,提升企业境外商标发展能力,鼓励企业持自主商标品牌出口产品。此外,支持企业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南宁市品牌核心竞争力。
3.4 推动绿色发展前行
3.4.1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绿色发展理念
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重点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动力电池回收、再生铝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
3.4.2 加快绿色工厂建设,促进减碳脱碳技术发展
聚焦“双碳”目标,积极发展促进减碳、零碳、脱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绿色工厂与相关产业政策的衔接,加大对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奖励。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工厂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为“绿色工厂”建设提供专项授信额度。对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绿色工厂”称号的企业实施下浮利率优惠。
3.5 深化开放合作扩展
3.5.1 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抢抓RCEP 生效机遇深化以东盟和日韩澳新为重点的经贸合作。立足“买东盟满足国内,买国内服务东盟”,大力发展专业市场。把南宁市建设成为东盟商品进口和国内产品出口东盟的集散地。
3.5.2 扩大外贸规模,提升外贸竞争力
以加工贸易、跨境电商、服务贸易为支撑扩大出口贸易规模,重点聚焦高端商品、大宗商品、食用商品、中药材商品。推动加工贸易全产业链发展以高新区、经开区等为重点园区建设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南宁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打造中越(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生产总部基地。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工业转移形成外贸发展新增长极。
3.5.3 拓展利用外资新渠道,增强外资吸引力
通过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企业和重大项目,提升南宁市的产业能级。同时,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功能优势,全面提升投资服务能力和水平。利用“南宁渠道”吸引境内外企业在南宁市设立面向东盟的贸易总部,扩大与东盟的贸易额,并增强机电产品对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出口优势。此外,以港资为重点,积极拓展东盟、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来源。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制造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模与结构协同提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效率与效益双提升、推动绿色发展前行、深化开放合作扩展等五条对策建议。这些策略和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南宁市制造业抓住历史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