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R 联合FLAIR 对视神经炎临床诊断的作用分析
2024-04-12王冉冉
王冉冉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视神经炎(ON)即会导致视神经受到累及的一系列炎性病变,同时也是临床统计的最易引发中青年失明的一种疾病。一般情况下受ON 影响,患者会出现单眼突发性视力下降症状,同时可能存在眼痛、眼球转动痛等情况[1];由于ON 属于自限性疾病,所以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几周内视力会有恢复迹象,但随后改善进展十分缓慢,也存在一些患者视力障碍长期存在的案例[2]。临床上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与视觉诱发电位异常基本可以对ON 进行确切诊断。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较高的ON 诊断敏感性,且可以帮助检查者明确患者视神经受累部位、范围,对预后评估有积极作用,不过眼眶内视神经周围脂肪组织会对信号产生影响,或是引发化学位移伪影,因此为确保MRI 诊断的可靠性,脂肪抑制序列至关重要[3]。STIR 序列对T2WI内高信号的显示率有积极作用,因此改善ON 诊断效能;但该序列属于重T2 加权成像,所以颅内、视神经周围脑脊液高信号突出,加之视神经断面小的缘故,视神经病变观察可能因伪影而受到干扰;FLAIR序列对脑脊液高信号有抑制作用,辅以长回波时间、提升T2 权重,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STIR-FLAIR 序列诊断ON 的价值,为提高临床诊断效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间我院收治的82 例确诊为ON 且均为单眼受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与美国ON 诊断标准相符,存在视力突发性下降(可伴有眼痛),视神经损害相关视野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排除标准:遗传、中毒、缺血、代谢、压迫、感染等引发的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疾病引发的视力突发性下降等。
其中男性患者46 例、女性患者36 例,年龄为25~79(52.83±6.18)岁。所有患者均知情且授权本研究,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磁共振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扫描,选择GE 1.5T 及GE 3.0T 磁共振扫描仪,具体参数设置如下:①横断面扫描。TIWI 的TR 设置为400~600 ms,TE 设置为10~20 ms;T2WI 的TR 设置为2000~4000 ms,TE 设置为80~120 ms;矩阵设置为216×256,视野设置为512 mm×512 mm,层厚设置为2 mm,层间距设置为0.5 mm。②冠状面增强扫描。T1WI 的TR 设置为606 ms,TE 设置为7~8 ms,矩阵设置为224×245,视野设置为200 mm×200 mm,层厚设置为3 mm,层间距设置为0.5 mm;注射0.1 mmol·kg-1的钆喷酸葡胺,流速设置为2.0 mL·s-1。③冠状面STIR 扫描。TR 设置为7500 ms,TE 设置为85 ms,视野设置为512 mm×512 mm,矩阵设置为240×192,扫描层数设置为30 层,扫描时间设置为165 s。④冠状面STIR-FLAIR 扫描。TR 设置为10000 ms,TE 设置为75 ms,视野设置为512 mm×512 mm,矩阵设置为244×224,扫描层数设置为24 层,扫描时间设置为220 s。
1.2.2 图像分析方法
图像上传工作站,以病变最大层面为观察区,通过放大观察区图像降低溶积效应影响,以圆形感兴趣区为病变区域中心,避免脑脊液高信号干扰观察区。
1.3 观察指标
1.3.1 不同序列视神经炎检出率
冠状面视神经异常高信号影为有效病变,MRI 扫描序列的层厚、层间距之和为神经病变显示区域[4]。
1.3.2 不同序列病变部位检出情况对比
眶内段、管内段、眶内和管内段、眶内-管内-颅内。
1.3.3 不同序列标准信号强度(Sn)、病变信号强度/同侧眼眶内脂肪信号强度(SON/SIfat)、病变信号强度/对侧视神经信号强度(SON/SCON)指标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 进行数据统计。其中病变部位检出情况为计数科学资料,采用数值百分比检验表达法和数值卡方函数检验表达法,Sn、SON/SIfat、SON/SCO 指标为计量科学资料,采用¯±SD 检验表达法和采用t 值计数检验表达法,数据的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该概率值的P<0.05 即可直接确定该值的差异值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序列视神经炎检出率
针对82 例确诊为ON 患者,STIR 序列检查显示77 例为视神经炎,检出率93.90%;STIR-FLAIR 序列检查显示82 例为视神经炎,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STIR 序列(P<0.05)。如表1。
表1 不同序列视神经炎检出率(总例数=82)
2.2 不同序列病变部位检出情况
STIR 序列显示82 例患者中存在77 个病变部位,STIR-FLAIR 序列显示82 例患者中存在82 个病变部位,不同序列在眶内段、管内段、眶内和管内段、眶内-管内-颅内检出的病变例数统计学分析差值无意义。如表2。
表2 不同序列病变部位检出情况对比(总例数=82)
2.3 不同序列Sn、SON/SIfat、SON/SCON 指标
STIR-FLAIR 序列的Sn、SON/SIfat、SON/SCON相较STIR 序列而言数据更大(P<0.05)。如表3。
表3 不同序列Sn、SON/SIfat、SON/SCON 指标对比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STIR-FLAIR 序列诊断ON 的可靠性更高。STIR 为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可反映脂肪、水的T1 差异性,且场强依赖性不高,同时对磁场均匀性也没有较高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延长TE 时间提升图像对比效果,因此在ON诊断中有较好的敏感性。但STIR 作为时间选择序列,对比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比剂虽然会抑制病变处的T1 时间、脂肪相,但也会抑制强化部分,导致最终成像的病变与实际存在偏差[5]。此外视神经周围鞘内脑脊液的高信号会对脑脊液-视神经交界面以及T2 权重产生干扰,加之STIR 序列并不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最终临床诊断仍不可避免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FLAIR 为反转恢复序列,配有180°-90°-180°脉冲,可抑制脑脊液的T2 高信号,减少因脑脊液引发的容积效应、流动伪影对图像的影响,保证清晰了解患者脑表面、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等处的视神经状况[6]。此外,FLAIR 的TE 值长于常规T2WI,所以最终成像可见病灶、邻近组织之间有更明显的对比,有利于提高对细小病灶的检出率。联合应用STIR 序列、FLAIR 序列,可以达到对水、脂肪进行同时抑制的效果,从而提高视神经病变显示的敏感性[7]。
综上所述,相较STIR 序列而言,STIR-FLAIR 序列对脂肪信号、水序号的抑制优势明显,有利于临床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参数的了解病变结果,继而提高ON 的临床诊断可靠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