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互联网+”大赛备赛问题浅析

2024-04-12周礼玲霍一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2期
关键词:省赛苏州大学名额

□文/李 政 周礼玲 霍一茗

(1.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苏州松陵一中 江苏·苏州)

[提要]2015年以来,“互联网+”大赛风靡全国高校并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国家、省市、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近8年学院大赛数据进行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备赛中赛制规则解读不够深入,赛道组别布局不够合理、项目打磨精细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以“量”为基,以“质”为尖,增加省赛项目基数和竞争力;深入解读大赛赛制规则,科学合理布局赛道组别;深度打磨项目质量,多维度多层次提升项目质量等建议。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已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自2015 年以来,其赛事的规制、规模、参与学校数、参赛项目数、总参与学生数量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其学校参与数由2015 年的1,878 所增长至2022 年的4,554 所,项目参与数由3.6 万项增长至340 万项,学生参与数由20 万人上升至1,450 万人,已成为一场“百国千校”的“双创”盛典。(表1)

表1 2015~2022年全国高校参赛情况统计表

在“互联网+”大赛浪潮席卷全国高校的同时,江苏省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视度,其赛事的参与度、项目数量申报数、学生参与数也不断增长。其学校参与数由2015年95 所增长至2022 年279 所,项目参与数由0.05 万项增长至12.59 万项,学生参与数由0.8 万人上升至51.96 万人。在如此高度重视下,江苏省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其获得国赛奖牌数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在江苏的重磅政策支持及高度重视之下,江苏省内各高校以大赛为契机,持续深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凸显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表2)

表2 2015~2022年江苏省“互联网+”大赛情况统计表

一、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互联网+”大赛现状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创业列入学院重点工作,并以“互联网+”大赛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院对“互联网+”大赛重视度不断提升,从组织架构搭建,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政策资金扶持、大赛组织支持力度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然而,学院在创新创业成果的显示度、获奖的高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将通过近8 年的数据分析,从内部进行深入剖析,找到备赛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于后续的改进与提高。

(一)学院省赛获奖整体概况。由图1 数据可知,近8 年来学院项目数、学生参与数不断增长。项目申报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由省赛申报要求的基本规定;另一方面得益于学院对“双创”工作的深入推进与支持,能够涌现出相当多的项目来增加项目的可选性、竞争力。在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好项目出现的概率会不断地提高。同时,项目的竞争力也愈发的激烈,刺激项目质量的提升,随着“双创”师资力量的不断深入介入,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图1)

图1 2015~2022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项目申报数统计图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赛项目参与数、学生参与数不断增加情况下,其获奖的结果也是可喜的,近8 年以来省赛获奖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22 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图2)

图2 2015~2022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省赛获奖数统计图

成绩固然可喜,但是最终的显示度不能只是体现在项目的省赛获奖数量上,具体还要看项目获奖的高度和影响度。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15~2021 年省赛二等奖基本保持在0~1 项,7年来一直未能突破,其获奖的“天花板”就是省赛二等奖,其高度和影响度有限。一是受制于学院的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积淀不深,不能快速地凸显;二是项目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在江苏本科高校中的整体竞争力不足,未能突破。(图3)

图3 2015~2021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省赛二等奖情况统计图

(二)学院具体备赛情况与问题分析。在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下,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虽有声有色,整体不断积累提升,但从竞赛结果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出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创新创业成果的显示度上一直面临瓶颈问题。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从内部竞赛结果的数据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7 年来数据的详细记录发现学院项目提升的“痛点”,省赛获奖高度的“难点”,寻求项目成果提升的“突破点”,以助力学院高层领导决策,提升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显示度、影响度。分析近7 年大赛数据,学院在2015~2021 年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省级奖项15 项。(表3)

表3 2015~2021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省赛获奖项目汇总表

以竞赛成果为导向,再深入下潜挖掘剖析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互联网+”大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继续从学院各二级学院的申报项目数组别比重、省赛获奖数、省赛的名额数、项目赛道组别、赛制规则等多方面来进行数据分析。

1、各学院赛道组别项目申报情况。结合我院7 年来相关数据,以高教主赛道为例,在2015~2021 年间,组别虽然一直有增加或微调,但主要涉及组别不外乎创意组、实践组,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本科研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等等。其中,结合往年申报数据,我们发现创意组在基数申报数量中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基本维持在95%以上。(图4)

图4 2018~2022年学院高教主赛道创意组占比统计图

通过分析学院近5 年高教主赛道各组别分布占比情况,发现高教主赛道中创意组平均在97%以上,而省赛文件要求,晋级省赛项目名额中,创意组不得超过其他组之和的50%。由此得出,学院在项目基数申报的比例上不均衡,创意组明显较高,基数庞大,竞争力超强,名额有限,在创意组别上很难突围。

2、各学院晋级省赛名额数情况。2015~2021 年学院晋级省赛的名额数分别是6 项、4 项、4 项、4 项、5 项、9 项、9 项。2015~2021 年7 年间共计晋级省赛项目41 项,具体细化分析各二级学院晋级省赛名额占比情况如表4 所示。其中,工学院分别占据2 项、2 项、3 项、2 项、3 项、7 项、6 项,占比分别为33%、50%、75%、50%、60%、77%、67%,占省赛晋级名额的多数;商学院2015~2021 年分别占据2 项、0 项、0 项、2 项、2 项、1 项、2项,占比分别为33%、0%、0%、50%、40%、11%、22%;文旅学院2015~2021 年分别占据2 项、2 项、1 项、0 项、0 项、1 项、1 项,占比分别为33%、50%、25%、0%、0%、11%、22%。(表4)

表4 2015~2021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学院晋级省赛项目汇总表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工学院在学院中晋级省赛项目数占相对较大优势,在省赛晋级获奖上更有竞争力。

3、各学院省赛项目获奖数占比情况。2015 年以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共计获得江苏省省赛级“互联网+”大赛项目15 项,其中工学院获奖11 项,文旅学院获得3 项,商学院获得1 项,分别占比73%、20%、7%。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工学院项目在省赛上更具优势,文旅学院次之。

4、各学院赛道组别项目获奖情况。由图5 数据分析发现,工学院近两年获奖数开始明显增加,高于其他学院。继续分析工学院近7 年获奖具体情况。2015~2021 年学院共获得省级奖项15 项,其中工学院11 项。通过数据发现,其中8 项是初创组项目,占据64%。文旅学院获奖情况,2015~2021 年获得省赛3次,其中初创组2 次,创意组1 次,初创组占据67%。商学院获奖情况,2015~2021 年获得省赛1 次,为红旅赛道创业组1 次,占据100%。通过竞赛结果数据分析得出,各学院的获奖及突破项目大概率出现在高教主赛道初创组,毕业5 年内校友或在校初创型企业。(图5)

图5 2018~2021年工、商、文旅学院创意组占比统计图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工学院具有竞争力优势。再具体从竞赛的组别申报上对三个二级学院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虽然项目基数申报的比重在创意组上占据较高比例,但是工学院近年来有意识调整组别项目的申报,创意组比重整体逐步下降,而其他两个学院一直保持高位水平。从项目组别的申报上,我们可以看出工学院在其他组别的申报比重上的提升,增强在其他项目的比重和竞争力,其他组别基数的增加,相应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省赛晋级名额中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院2015~2021 年7 年来“互联网+”大赛的内部数据进行分析,从各学院赛道组别项目申报情况、各学院晋级省赛名额数情况、各学院省赛项目获奖数占比情况、各学院赛道组别项目获奖情况、各学院省赛获奖项目变化及组别申报比重变化情况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申报项目数量角度来看,在规则晋级限额范围内申报的基数完成度越高,获得晋级数的名额数越高,基数扩大的同时其在省赛名额晋级数的分子越大;(2)从省赛晋级名额角度来看,省赛获奖数与晋级数呈正相关性,占据晋级数的比重越高,其省赛获奖数越高;(3)从省赛获奖组别来看,其组别的现状需要根据省赛的规则进行调整,科学合理布局,增强其他组别的竞争力。

通过竞赛结果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院在“互联网+”大赛上凸显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省赛申报的名额上来看,根据省文件相关指示精神,满足申报基数条件后,基本名额数是高教主赛道有6 个晋级省赛名额,红旅赛道有3 个晋级省赛名额,且明确指出创意组和公益组不得超过50%,现实情况是创意组超过95%,初创组占比不足1%,成长组、数据几乎为0,导致自2015 年以来学院在省赛晋级名额上有所浪费,没有100%利用好晋级省赛名额。同时,对于文件中明确指出校赛报名数量超过指标40%以上的增加1 个晋级省赛名额,超过指标70%以上的增加2 个晋级省赛名额,超过指标100%以上的增加4 个晋级省赛名额。则需我们充分发动学生,从更广泛、更前置的程度上去组织统筹、动员部署。二是各二级学院在省赛晋级名额数上不均衡,工学院在申报数量及组别竞争力上明显优于其他二级学院。三是从省赛组别比例上来看,我院初创组竞争力的优势较强,其获奖的频次及相关概率、获奖的层次也相对较高。在创意组上获奖概率低,本科生成长组不管是项目申报还是获奖数都未能实现突破。说明学院毕业五年内的校友资源发展为成长型企业的数量较少或对此类项目的挖掘不够充分。同时,也反映出学院在项目分配的布局和申报比例上不合理,出现名额浪费、利用不充分的现象。

二、“互联网+”大赛备赛思考

(一)以“量”为基,以“质”为尖,增加省赛项目基数和竞争力。江苏省“互联网+”大赛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教主赛道博士学位授予高校、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对基数申报的要求,只有在满足基数申报的情况下,才能有相应晋级省赛的名额,否则将按比例进行递减。因此,对于项目基数的申报一定是初步门槛,同时关注申报的奖励名额,来实现以赛促创。数量达到的情况下,力争实现项目基数的增加,增加晋级省赛的名额,加大获奖分子的概率。更要着力于“少、精、尖、专、特”的高质量项目,实现更高质量的“分子”,来不断地增强项目的竞争力。从项目数量端及项目质量端,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有质有量的突破。

(二)深入解读大赛赛制规则,科学合理布局赛道组别。“互联网+”大赛的赛制规则是大赛的纲领性文件,更是大赛的指南针、风向标。例如,江苏省“互联网+”大赛文件中明确指出晋级省赛的项目中,高教主赛道的创意组项目数量之和不得大于推荐总数的50%,红旅赛道的公益组项目数量之和不得大于推荐总数的50%。这也就意味着不管申报基数中创意组的比例多大,晋级赛中比例名额不超过其他组别的50%,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项目初期遴选时,合理分配赛道、组别名额,科学合理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省赛晋级名额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赛道组别的分配不匹配而浪费晋级的既有名额。

(三)深度打磨项目质量,多维度多层次提升项目质量。关注“互联网+”大赛,也要关注大赛的省赛评委专家构成。文件中明确指出将聘请行业企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公益组织和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担任委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路演答辩等工作,指导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这也说明专家评委的构成是来自投资界、产业界、教育界、科研所等多方力量。那么,我们的项目的深度打磨就不能局限于高校,更要接受来自投资界对项目市场的前景预估、科研机构对项目技术的认证、产业界对项目质量的可行性判断等。从项目质量及包装打造上来看,近几年我院项目更多的是关注项目本身的质量,而对国赛级、省赛级评委专家的投入较少,对项目质量的再提升、打磨、优化场次不足,难以将项目更进一步。因此,只有从多维度对项目的市场、团队、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打磨,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未来的可实施性,大大增加落地的可能性。那么,在省赛的复赛和决赛中,才能得到来自评委的高度认可,脱颖而出。

三、总结

“互联网+”大赛作为全国高校最具含金量和影响力的第一赛事,在各高校的重视度前所未有。因此,本文结合学院近7 年数据,从竞赛成果角度切入,深度分析项目提升的“痛点”、省赛获奖高度的“难点”,寻求项目成果提升的“突破点”,具有实际和现实意义。希望从数据分析的结果上来发现学院现阶段在“互联网+”大赛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助力学院项目能够在如此顶级赛事和舞台上展示苏应学子的创新创业风貌及学院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果。

猜你喜欢

省赛苏州大学名额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有问必答?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省赛中再次斩获一等奖
“省赛”视域下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
“省赛”指标参照下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专业性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370份学前教育本科生的样本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省赛分赛区活动剪影
优秀名额
俄罗斯公布政府奖学金和总统奖学金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