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经验

2024-04-12庞经滔周攀青肖志娜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宜业宜居四川省

庞经滔 周攀青 肖志娜

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吸收并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间在巴山蜀水间开展乡村建设的丰富经验,深入学习摹画“千万工程”的成功范式,牢牢锚定“宜居宜业”这一和美乡村的本质特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有效拓宽了实践道路,始终确保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在四川得到充分表达,逐步形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川探索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一段时间四川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任务和深刻实践。2023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开启了四川实践、取得了四川成效、形成了四川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实现四川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

在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上,四川省充分吸收并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间在巴山蜀水间开展乡村建设的丰富经验,深入学习摹画“千万工程”的成功范式,牢牢锚定“宜居宜业”这一和美乡村的本质特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有效拓宽了实践道路,始终确保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在四川得到充分表达,逐步形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四川探索之路。

(一)摹画“千万工程”——和美乡村的四川之路

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在连续三年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后,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转变。这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也为四川省在2023年度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2023年度四川省经济发展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2023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进程,要在乡村规划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体系等六方面做出相关工作安排,重点把握推进。

四川省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上次第开展的。从2010年四川省委率先提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到2013年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再到2023年提出建设“和美乡村”,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踏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愈发稳固。2012年-2021年,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加5.6%,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构成比重年均下降10%,而同期三产就业人员构成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年均下降24.8%,这表明随着四川的產业结构升级的稳步推行,四川省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基础也逐步夯实。

2023年5月26日,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通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学习热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千万工程”为新时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的实践理念、强大的理论指引、坚定的工作原则和重要的发展范式。

学习摹画“千万工程”的重要经验是四川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首要任务,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端重要性与现实针对性。《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对今后一段时间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安排,方案指出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的进步。在深刻学习“千万工程”重要经验开展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踏实走好和美乡村的四川之路。

(二)锚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四川方略

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深入学习应用“千万工程”重要经验,而且要深刻把握和美乡村的重要内涵,确保“宜居”“宜业”的“和美”之义在巴蜀大地得以全面准确体现。2023年10月,四川省制定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明确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四川定义。

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改善上,而且体现在着力解决现目前四川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等问题,突出以优质、均衡、集约、高效等特征为目标开展建设。《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专门提出要开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十项重大工程,着力解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所期所盼,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四川省“宜业”乡村建设体现在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新农村产业综合体和以产业扶贫、产业融合发展为背景的农业产业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022年,四川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9859.8亿元,仅次于山东、河南,在全国各省(市、区)排第三位,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是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要把四川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大后方。作为新时代的战略大后方和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四川省委提出要把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放在首要位置。在确保牢牢抓住粮食安全这根主线的同时,四川省也在“土特产”上做足了文章,针对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展开布局。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保证粮食供给,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四川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四川农业产业的质与量。

四川省“和美”乡村建设重在体现由“美丽四川”向“和美四川”的战略性转变上。从“美丽”到“和美”,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美”层面的诠释上更加强调“和谐”这一重要的发展观念。“和美”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协同发展,而且是农业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更是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生。“和美”不仅仅是乡村人户环境改善的“宜居”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宜业”,而且更是在“宜居宜业”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的更高级形态,这正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四川的应有之义。

(三)推进“城乡融合”——和美乡村的四川探索

2023年,四川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首创性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和美乡村建设的四川探索之路。

“四化同步”主要是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发展路径,解决如何实现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城乡融合”主要是破除发展道路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如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五区共兴”主要是缩小四川五大经济区、生态示范区之间发展差距,解决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四川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新性实践。自古以来,“县”便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层级,也是目前“省-县-乡”行政区划的治理终端,扮演着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县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划分的重要基本单元,承担着连接城市增长极与乡村欠发达地区的枢纽作用,突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经济特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县域的纽带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四川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存在着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逐步消除这种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协同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和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向农村地区,促进四川广大农村地區的繁荣和发展。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

四川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乡村产业活力不断迸发,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乡村风貌环境持续改善,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等取得明显成效;人文乡村魅力有效展现,通过人才振兴、示范村建设、文化振兴等多方面努力,乡村人才基础不断夯实,乡村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水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实践引领着四川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一)乡村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全省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推进粮食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省全面落实田长制,强力推进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耕地面积净增加50万亩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比上年增加16.7亿斤,增长2.4%,再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九位。主要的畜禽产品供应稳定充足,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已经创建了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500余个及产地初加工设施2.2万座;制定促进“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三链同构”方案,培育50个“链主”企业,推动50条产业链发展,全省54个产业强镇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远超县域平均水平。“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着力推进。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促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实施长江十年禁捕计划,充分挖掘渔业经济潜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提升水产品自给自足能力。将现代水产养殖确定为渔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川南早虾、鲶鱼、鮰鱼、长吻鮠、鲈鱼、鲟鱼等为代表,推动了名特优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

(二)乡村风貌环境不断改善

协同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普及率、公共服务便利度及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养老、医疗、托幼、防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全面完成2329个村,64.5万户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行政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开展,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评数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第四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农村空间分区管控,科学划分农村“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种养平衡绿色发展;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大行动”,全省90.6%的村实现全面消除黑臭水体,90%的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稳步提升种植业污染防治水平,构建养殖业污染防治利用体系,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环保队伍建设。

(三)人文乡村魅力有效展现

四川省“三农”人才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持续稳固,推动乡村升级改造,村容村貌持续向好发展。2021年出台的《四川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围绕“人才招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援助、人才激励”等五个方面,对四川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构建了全面的系统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保障体系,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效能显著增强;推动人才向乡村建设一线聚集,选派技术人才服务田间地头,并组织基层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咨询指导。同时,深化“三美”示范村建设,剑阁县下寺镇等61个乡镇入选省级样板镇(乡、街道)、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等67个村入选省级样板村(社区);自2021年启动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以来,四川累计评选出省级样板村镇348个,建成市级样板村镇2058个、县级样板村镇7409个;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四川乡镇6个、村60个。

(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引领下,四川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在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过程中,过去的九年里,四川农村公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农村公路总里程、新改建里程、全国示范县数量、新增通硬化路的乡镇和建制村数量、乡村客运车辆数和线路数等七个方面,取得了“全国第一”的成绩。在推动乡村水务建设方面,22个试点县已经启动了214个集中供水工程,完成了96个。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有66处,新增供水能力达到了123.8万吨/天,规模化供水率平均为80.5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全省已建成5G基站9.8万个。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七有两保障”九大类25小类104项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已实现了城乡制度并轨和标准统一。同时,成都市郫都区探索了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的盘活利用路径,在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还建立了“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放款46427笔,总额达553.08亿元。成都农交所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3.36万宗,交易金额为1721.81亿元,交易规模在全国同类场所中居首位。

四川省通过多年的创新实践,深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要精神,推动四川在乡村振兴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进粮食生产,实施田长制,耕地保护专项整治,以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措施,乡村产业活力迸发,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乡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乡村风貌环境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在人文乡村魅力展现方面,通过人才振兴计划、乡村文化振兴工程等举措,四川乡村人才基础夯实,发展根基稳固,展现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此外,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四川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引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全面落实“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在农村公路、水务建设等方面的全国第一。四川在多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标志着乡村振兴事业步入快车道。这不仅为四川省新征程上夯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开局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提供了坚实基础。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经验

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的四川经验。这些重大成果得益于强化党的领导,提高基层治理效率,精准深入地服务群众。同时,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的高效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增强了市场的运行效率,推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农民增收致富。此外,现代农村乡风的构建培育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社会感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自主参与社会治理。这些多方位、多角度的举措共同促进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四川的建设与发展。

(一)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建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是顺利开展各项重点工作的根本保证。四川省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党建为核心,学习思想、强化党性,发挥带头人作用,有底气有信念有能力开创和美乡村。

通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建立起科学、顺畅、高效、严密的组织体系;探索基层治理创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等方式方法,稳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建立新型治理模式,顺应乡村开放融合趋势,发挥基层组织带头与协调作用,增强村级集体领导;推动党组织建立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服务化主体,开展党组织评先定级和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提升;党组织引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密切干群关系;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健全基层网络治理体系,建立网格管理机制,解决人民所急之事,夯实乡村治理基座,使得乡村不断焕发新气象。

成都市郫都区安宁村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用活用强微网格队伍及微网格党组织体系,以党建为引领,夯实网格化治理根基,常态化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三固化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人民群众所急迫的事情。

(二)城乡融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城乡融合发展是重塑城乡关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途径。四川省通过统一部署,打破城乡流动壁垒,完善公共服务配置,带动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四川省牢牢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坚持纵横联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支持衔接。同时,四川省按照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规划,以现代化多样化新需求为导向,抓住要素配置改革,高效合理分配资源。通过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整合闲置集体资产、集聚城乡多元资本、加速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等措施,引导村集体积极探索人才回乡渠道,做好回乡人才服务保障;通过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打破城乡教育分割格局;通过加强乡村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成都市蒲江县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壁垒,按照全域一盘棋、规划一张图思想,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构建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融合、人城和谐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通过重组空间资源、依托地理区位优势、优化城镇空间形态等措施,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覆盖,打造了素有“中国绿茶第一乡”美誉的麟凤村。该村依靠3条茶海花径和3000亩茶海花田吸引了20多家市场主体,总共集聚了近3億元投资,走上了富饶的乡村发展道路。

(三)产业融合增强市场运行效率

四川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产业融合,提升市场运行效率。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联结,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实现产业互动融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四川省鼓励村村融合、产业融合,做深做长产业链条,依靠系统施策、企业帮扶等手段,发展多层次多产业经济,持续推动乡村建设。在空间布局上,坚持成片布局连片建设,注重先行村引领作用和后续连片村的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此外,四川省还着力构建以资源融合为基础的产业空间形态,推进农业与旅游业、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样化功能。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培育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与农业信息的深度融合。简阳市在2023年完成宜机化改造、智慧农业物联建设、智能监测管理等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生产作业。并且还大力推进“中国桃花源”现代桃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围绕晚白桃文化,投资600万元打造“桃李连山”林盘、永明水乡林盘,培育3A级林盘景区,通过产业互动融合增强市场运行效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乡风培育提高农民参与效率

培育现代文明乡风可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内在气质,还可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自豪感。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同等重要,因此必须要坚持现代精神文明同传承的天府农耕文化相结合,同农民群众的共同价值相结合,同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遵守的乡规民俗相结合,蕴养内在文明乡风气质。

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民群众发自内心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带动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乡风建设;通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乡史馆、文化广场、乡村文化站等多功能空间,打造乡村文化网络高地;划清传统礼俗与那些丑陋的村规民约界限,开展治理突出问题,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实现崇德向善,和美乡村。巴中市依托“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充实文化内涵,为城镇厚植文化底蕴,为景区充实文化内涵、为民宿添加文化韵味,为建设和美乡村注入文化动力。南江县西厢村村两委以传承精忠文化为导向,完善乡规民约,广泛开展家风、家教、家训学习,开展“道德银行”评比表彰,通过评选“西厢好人”典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简介

庞经滔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

周攀青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肖志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宜业宜居四川省
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环湖强县的几点思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浮山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宜居大化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宜居星球
加强大庆数字化城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