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赋能沿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构建策略

2024-04-12刘娜郑凯升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村落黄河美学

刘娜 郑凯升

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已成为多领域的研究对象。艺术对沿黄一带乡村景观的赋能,从聚落的分布、形态、空间等美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沿黄乡村聚落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要素的美学艺术特征,挖掘艺术、空间、创意三者的相互关系,提出沿黄村落与黄河文化景观带共荣发展的景观建构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强化沿黄聚落景观文化价值、提升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即“艺术乡建”,是指“艺术家运用相关艺术手段在乡村地区进行的各类建设实践,有目标地激活与恢复村落的文化生态”,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寻找自身发展路径时的研究转变。以“艺术赋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艺术乡建”为关键词搜索2020年以来CNKI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共43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0篇、期刊论文31篇。南京艺术学院陶蓉蓉的博士论文《乡村旅游业升级中的艺术介入研究》从乡村旅游业的升级锚定的多元价值,以艺术介入的方式打造新的范式;中央美院赵阳的博士论文《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总结了艺术乡建的实践模式;学者张犇的《论艺术乡建的本质与要义》从学理上分析阐释了“艺术乡建”的本质和要义。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包括山西晋中许村的艺术改造、北戴河艺术村的规划研究、安徽黟县的璧山计划、四川宣汉白马花田营造计划等,成功开启了艺术乡建的实践模式。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该研究聚焦黄河“几”字湾地区,通过对艺术赋能乡村聚落的建设研究,从聚落分布、聚落形态、景观空间构成与演变、地域文化等乡村景观美学要素的分析,挖掘黄河“几”字湾乡村聚落景观的艺术潜质;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赋能沿黄村落景观空间构建的策略。

沿黄乡村聚落景观要素的美学构成及艺术特征

(一)沿黄乡村聚落景观要素的美学构成

通过对沿黄121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调研,对村落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的划分来解析要素的美学构成。

其一,村落自然景观要素是指由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村落周边的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地形地貌是承载沿黄聚落的重要基底,它决定了沿黄各区域乡村景观的差异性,具有骨架作用,是村落特色景观营造的基础。黄河中上游区域呈现出粗犷与苍凉的美学特征,仅黄河中游一带就有着梁、峁、塬等错杂的地貌。沿黄乡村景观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水景,以水环境的治理与改造来改善乡村局部气候,特别是将东方园林思想中的“山水艺术”融入其中,来更好展现水与景、乡与愁、境与象的美学意境。此外,黄河流域的土壤分布亦有高山寒漠土、栗钙土等,生长在土壤之上的植物通过农田、草原、森林、荒漠等地表特征来展现地域特色和大地美学。

其二,村落的人文景观要素指的是由人类活动和文化传承所形成的村落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建筑、街巷道路、民俗文化等。黄河流域是中国建筑最早的发源地,是华夏营造学的核心区域。沿黄乡村建筑分布广、数量多、风格各异,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泥土与木构建的院落式布局已成为这一带稳定的居住格局。如山西的李家山村,其建筑群主次分明、布局整齐,有着儒家《周礼》的秩序美感;配以细部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有着师法造化、因借自然之美。乡村的街巷道路不仅是关联乡村聚落空间的重要流线,也带有民间烟火场景,是体现人群赶集、庙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像碛口的五里长街。黄河流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区域,有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底蕴,如围绕庙宇形成的祭拜空间、民俗活动空间,不仅代表了人们祈求六畜兴旺、一切平安、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也是各类民俗节庆、民间技艺、美食表演的空间载体。

(二)沿黄乡村聚落景观要素的艺术特征

首先,自然景观的独特性是乡村形态构成的重要基底。大面积黄河冲积平原为地理特征的平原乡村多为集聚型,基本呈正方形院落;依据自然地貌建成的村落还有沿山型、沿河型、平原型、道路型及草原型村落,特别是晋陕一带,在黄土高原沟峁纵横之地,村落延沟谷纵深向上而建,如山西的师家沟村。

其次,人口迁徙与多元文化融合是乡村形态的形成机制。乡村聚落是人-地关系的载体,如黄河“几”字湾晋陕宁蒙一带的聚落景觀与人口迁移有着很大的关联,这种迁移不仅引发各类文化要素的空间转移,也必然导致在特定区域内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其结果便是新的文化内涵与区域的出现。正如《绥远通志稿》记载,“凡经属近诸旗地,已蔚为农牧并管、蒙汉共居之乡”。可见沿黄一带有着多元文化共存的的美学特征,在聚落规划设计之初就具有一定的地域美学倾向性。

最后,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艺术价值的核心表达。据统计,黄河流域一带传统技艺中饮食制作与保存技艺占比最大,为40.87%,但由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冲击,生产力大大提高,传统手工艺正在向着濒危方向发展,伴随着工具制作技艺,如冶煅烧造技艺、刺绣编结技艺、纺织印染技艺、出行与交通技艺等都在发生着变革。

艺术赋能沿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构建策略

(一)承续“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理念,守护乡村自然生态本底

结合现代乡村治理理念,统筹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激发乡村内生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对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包括植被、农田、水系、民居、街巷等景观要素,在美学规范上加以指导,将审美要素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中,推动沿黄乡村美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美美与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黄河沿岸村落的美学价值、共同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

(二)践行黄河与村落的文化空间互应,艺术设计助力人文与自然的无限耦合

在强调“多元共生”发展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物质景观空间与文化特色的传承,打造农耕、游牧、果蔬、山林相互交织种植空间形态美;尊重自然山水,打造农田边缘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乡愁美。将沿黄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纳入黄河文化整体的保护发展中形成文化体系,打造黄河沿岸不同类型村落由点串线、连线成片、由片成带的特色黄河聚落风情景观带,凸显各类型村落的地缘风情,使沿黄乡村景观与黄河文化在空间上相互叠合,推動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三)捕捉乡村景观元素的美学特征,延续乡村历史风貌,融合构建沿黄艺术乡村品牌

艺术乡村品牌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艺术手段整合地域文化符号,改造空间、活化空间、展示空间,激发人们对乡村文化与艺术的溯源联想,提升人们的视觉文化体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与沿黄乡村独特的人文风貌、地理文脉和民俗风情等特色,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以及黄河景观廊道建设趋势,不断拓展黄河文化精神谱系,强化复合沿黄旅游开发,建构沿黄聚落复合型旅游系统,建设多元化文化景观,打造黄河靓丽文旅路线,进一步擦亮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四)加强乡村文化遗产数字艺术传媒建设,提升艺术乡建品质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很多资源鲜为人知、濒临失传。艺术乡建就要着眼于文化挖掘的细微处,挖掘、保护乡村非遗,并结合历史遗迹、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等,通过设置文化展示区和主题公园等方式,以互联网推送,线上线下互动方式传播非遗文化。打造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研习所等乡村非遗保护组织,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参与度,使其成为沿黄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人。

(五)艺术统筹沿黄乡村聚落整体规划,塑造乡愁场景空间

将乡村美学理念融入规划理念,在田园空间序列、空间形态建构、村庄季相色彩构成、观景构景手法上与村落的整体规划达成共识,在场所空间营造中串联民俗活动、展现非物质文化、体验乡村生活常态,以村民的集体意愿为参考,将其纳入区域系统规划范畴,推进艺术乡建的顶层设计。构建水绕村庄、农牧相间、浑厚古朴的沿黄村落景观画卷。传递给人们“天人合一”“兼容并蓄”“记忆乡愁”的黄河村落文化质感。

总 结

艺术乡建是以乡村美学为基础,以人对乡村的审美创造为视域的全新研究领域。以“美”为介,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乡村主体人群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尤其适用于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中。沿黄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在应用美学原则分析聚落形态、景观空间构成与演变、地域文化等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沿黄村落景观艺术构建的具体策略;进一步强化沿黄乡村文化品牌塑造,传承地方文脉,在村容村貌及景观改造上注入黄河文化内涵,打造融景于村、山水相见、农旅相容的沿黄村落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新论)》,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141035294352087&wfr=spider&for=pc。

[2]渠岩著、渠岩、方海主编:《艺术乡建 许村重塑启示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07):145-148页。

[3]陶蓉蓉:《乡村旅游业升级中的艺术介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23。

[4]赵阳:《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学位论文,2021。

[5]张犇:《论艺术乡建的本质与要义》,载《民族艺术研究》,2022,35(06):118-123页。

[6]秦柯、孟祥彬、刘黎明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视角的乡村景观意象营造研究》,载《中国园林》,2022,38(06):18-22页。

[7]《河曲文史资料》(第一辑),1991:90页。

[8]李相合、曹霞本卷著,伏来旺总主编:《敕勒川区域经济》,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11):137-139页。

[9]张海明编撰:《土默特右旗志(1991-2008)》,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770页。

[10]黄河颂调研团:《黄河颂·黄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mp.weixin.qq.com/s/_OR_0Rzr7DmPqnVT5rp0YQ。

作者简介

刘 娜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景观研究

郑凯升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村落黄河美学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