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平凉市安口镇移风易俗问题研究

2024-04-12刘星彤孔建兴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口镇乡风

刘星彤 孔建兴

乡村振兴不止要振兴“物质”,更要振兴“精神”,而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则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和基础。天价彩礼、封建迷信、攀比成风等陋习在许多地区仍然盛行,暴露出诸多“老大难”的问题,“老”在于这些旧习俗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在于涉及广大家庭,“难”在于观念转变难,丢下面子难,落实起来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齐抓,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帮助农村群众发展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先进理念,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针对农村当前比较突出的不良社会风气,对症下药,以达到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优良家风,改善农村群众精神面貌,持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目的。[1]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但是,天价彩礼、封建迷信、攀比成风等陋习在许多地区仍然盛行,[2]暴露出诸多“老大难”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于乡风建设和移风易俗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于西北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结合当地实情提出相关解决对策。部分学者的观点更注重于政府的做法,而对农民的教育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则很少提及。本文以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村民为调查对象,深入学习前人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扎根基层,深度剖析当地问题,提出对策。

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存在的陋习表现

(一)天价彩礼

彩礼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婚嫁习俗,又称订亲财礼、聘礼等,是中国古时婚姻缔结之时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钱财、食物、首饰等物的习俗。[3]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彩礼与一些旧社会的婚嫁习俗都曾受到了批判,且被认为是“传统习俗的糟粕”,甚至曾经一度被废止,但由于整治力度不大、时间较短等原因,“彩礼”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据调查,安口镇98%的村民所处村落都有彩礼这个习俗,其中34.21%的村民彩礼在5-10万人民币,55.26%的村民的彩礼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安口镇地处西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较多村民一年的收入都不足3万,而天价彩礼也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因此,部分有儿有女的家庭会为了给家中儿子存彩礼,在女儿出嫁时向男方要求天价彩礼,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二)攀比成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口镇慢慢形成一种炫耀攀比、拜金的风气。“爱面子”也成为了另一种负担,尤其是越来越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常年回不了家,所以他们会抓住仅有的几次展示自己财力、人力的机会,人情红包逐年上涨,[4]为了所谓的面子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问卷显示村民需要随礼的宴请活动中“乔迁”“满月”“开业”“升学”活动人数占比位居前四,分别为59.52%、54.76%、52.38%、47.62%,其余需要参加“祝寿”“开业”“店庆”“建房”“生日”等活动的人数比重也较大,人情消费居高不下,村民一方面认为这是一次彰显自己实力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更是一次“收本”的良机。

(三)封建迷信

安口镇地处西北农村,社会生产力和信息化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于“风水”“鬼神”等更为信任。[5]据调查有78.57%的村民都相信鬼神的存在,家里都曾经进行过占卜、看风水、看命、请神、驱鬼等封建迷信活动,而且对于该类专业人员在当地有一个特殊的称谓——“阴阳先生”。如若某家庭一段时间内出现不可控事件的集中爆发,村民们往往不会用科学的思想去理解,而是归咎于鬼神责罚。如若家庭成员生病后在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时,则会请来所谓的“阴阳先生”来家里施法治病。

(四)厚葬薄养

在安口镇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村内的中青年由于生活的压力在外赚钱养家糊口,没有时间照料父母和子女,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一次老家;而老年人不但要负责平日里的农活还要抚养孙辈,又不舍得去医院为自己治疗,导致多数老人身体问题不断。对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赡养父母的义务必然落在独生子女的肩上,而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分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便很容易出现分歧,子女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屡见不鲜。[6]于是便产生了“厚葬薄养”的现象,父母在世时不尽当子女的责任、义务,相反老人去世后才为其风光大葬,对亲朋好友彰显自己的孝心并借父母葬礼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与人缘。

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陋习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僻

安口镇,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虽曾经具有较多煤炭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十余年来大肆开采毫无节制,导致煤炭等资源接近枯竭。曾被称为“陇上名窑”安口窑也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众多的企业或倒闭或搬迁,安口镇经济发展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已十分落后。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落后带来的信息闭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活动贫乏等后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地的文化发展,[7]如此循环往复,当地文化只会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居民的思想水平永远无法得到提高。所以,两者并举、齐抓,当地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才会得到发展。

(二)先进观念难以深入人心

据调查安口镇有78.57%的村民并不是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仅有11.9%的村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非常重要。71.43%的村民对是非、善恶、荣辱、“三观”的界定不清楚,是形成“攀比成风”“厚葬薄养”、大搞“封建迷信”的重要原因。73.81%的村民認为部分村民家国意识模糊,认为国家的事、村内的事自己不能管更管不了,自己只是政治上的被动参与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71.43%的村民觉得部分村民集体观念淡漠,对于集体的事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在集体的事务帮不上忙也对自己没什么益处。只顾己家、不顾大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61.9%的村民认为村民“进取意识消失”,由于近年来扶贫力度与水平的加大提高,农村政策福利稳步增长,导致大多数村民满足于现状,不愿意进取,“等靠要”思想逐渐蔓延。

这些都是因为安口镇教育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甚大,信息较为闭塞,部分民众受教育程度不高,观念古板,与先进观念难以接轨,反而对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信奉,这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想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弘扬先进观念必须通过教育途径。但许多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却不重视,甚至有的家庭还反对女孩子接受高层次教育,如此循环往复,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根除不良习俗就无法进行,农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只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

(三)受临近省市影响较大

位于安口镇南部的B市,作为比安口镇发达程度更高的临近省市,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安口镇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B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人们手头的可支配收入较多,希望通过金钱提高自己的名望,部分人认为花钱多少与气派挂钩,来参加婚丧事宜的人的多少代表自己的人缘、社会地位。当地无论红白事都要请秦腔乐团来“撑场子”助兴,单是乐团花费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种习俗流传到安口镇,对安口镇“办事”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家甚至不惜举债办事,有一句俗语说“体面一礼拜、辛苦三四年”。对于普通庄户人家,“办事”一次甚至都有返贫的危险,这对于根除不良习俗无疑造成了打击。

(四)乡规民约、家风建设落后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着重解决群众目前最紧迫问题”的重要指示,平凉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依靠,集中部署开展了“千·万新风”行动,平凉市一区六县积极行动,但是调查显示仍然有38.1%的村庄并未制定“村规民约”。安口镇朱家坡村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倡导文明乡风促进朱家坡村文明有序发展,特此修订了朱家坡村《乡规民约》。据实地调研,朱家坡村《乡规民约》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大力弘扬中国孝道文化,朱家坡村红白理事会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全村要举办树立新风活动,孝敬老人,要求对老人必须厚养薄葬,老人去世后不准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准请秦腔乐团,举办酒席标准、人数必须提前向红白理事会报告,悼念老人最多不能超过3天,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提倡村民去世后安葬在公墓,积极取缔土葬,力求节俭,推进殡葬易俗。并且倡导树立婚育新风,推进婚俗改革,凡是按要求举办婚礼的新人,朱家坡村两委提供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但是据调查,朱家坡村拥有“家风”的家庭、家族屈指可数,许多农村家庭像是一盘散沙,更有甚者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成所谓的“家风”并引以为傲,拥有优秀“家风”的家庭寥寥无几,村两委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整改方案。乡规民约建设也没有产生有效的作用,“家风”建设更是没有任何措施,十分滞后。

推进甘肃省安口镇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充分践行国家政策

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才会随之进步,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互相作用、互相推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才会进行的越来越好。应加大城乡经济统筹,资源适当向西北、农村等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8]安口镇也可依托于安口窑的建设、朱家坡村的高原夏菜等产业大力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样既可发展当地经济,又可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改善当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

(二)提升农民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要改善陋习,教育是根本。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更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提升农民素质迫在眉睫。应广开教育渠道,提升村民的家国意识,让其明确自己作为公民、村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此外还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掌握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等,成为新时代职业农民。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安口镇仅有一所小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上学需要乘车到20余公里外的华亭市,大多安口镇学生需要在学校寄宿,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全凭学生自己的努力与自制。在当地学校也有“寄宿生学习往往不如走读生的好”的说法,而且部分孩子严重缺乏家庭关爱,“叛逆现象”“问题少年”层出不穷。为此,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9]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之中来,教育主管部门更需积极作为,论证、听取民众声音,切实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三)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固”根本,“立”载体,“强”抓手上下功夫。“固”根本必须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作用。在“立”载体宣传引导方面,必须立足地方文化,将改进不良习俗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提高村民的“认同感”,让群众认同移风易俗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结合“村情”,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优秀传统节日为根本,以“书画”“歌曲”“节目”“曲子戏”等文化形式为抓手,推动文明理念、先进观念,传播新风尚。“强”抓手要推动先进文化进村落,先进观念入人心,有效推动安口镇改进不良习俗。可以通过修建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可举办模范颁奖活动宣扬优秀传统。

(四)党建引领、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党组织应出面建章立制,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让村民、群众有尝试的底气、抵制不良习俗的信心和树立文明新风的决心,党员带头签订婚嫁新风、孝悌家风、文明乡风承诺书。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相关要求,先从自身做起,要求家庭成员、身边的亲戚朋友抛开世俗,带头对“天价彩礼、厚葬薄养、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等不良世俗说“不”,切实为群众树立榜样和标杆,积极发挥党员的“头雁”作用。同时,加强对村级党组织及党员的监督管理,让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在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行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结 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而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是文化振兴的保障。本研究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平凉市安口镇存在的陋习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仍有天价彩礼、封建迷信,攀比成风、厚葬薄养的情况,分析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先进观念难以深入人心,受临近省市影响较大,乡规民约、家风建设落后,进而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充分践行国家政策,提升农民素质、重视子女教育,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党建引领、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对策,为建设美丽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载《乡村振兴》,2022(04):8-15页。

[2]杨旭东:《新时期农村移风易俗的历史观照与现实思考》,载《中州学刊》,2019(11):78-84页。

[3]雷芳:《民族地区治理高价彩礼助推移风易俗的探索实践——基于G省Z自治县的调研分析》,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5):51-54页。

[4]张秋柏、陈浩然:《面子思想下的农村人情交换与乡风文明建设》,载《现代商业》,2018(25):160-161页。

[5]丁玲、张宏伟:《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移風易俗:目标、困境和对策》,载《老区建设》,2022(09):24-31页。

[6]闫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例》,载《甘肃农业》,2022(12):78-81页。

[7][8]赵增彦:《当前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载《前沿》,2010(13):116-120页。

[9]刘本锋:《试析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载《求实》,2006(12):103-105页。

作者简介

刘星彤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孔建兴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21届本科生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口镇乡风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乡风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人参果 脱贫果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