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余辉材料在发光路面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4-04-12吴春杰廖庆良张庆萧徐韵淳张宸豪李辉

吴春杰 廖庆良 张庆萧 徐韵淳 张宸豪 李辉

DOI: 10.3969/J.ISSN.1000-5137.2024.01.012

收稿日期: 2023-05-12

作者简介: 吴春杰(1998—),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多金属催化剂复合材料在加氢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E-mail:2651216967@qq.com

* 通信作者: 张宸豪(1992—), 男, 副教授, 主要從事单原子催化剂与二维材料合成的催化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chenhao.zhang@shnu.edu.cn; 李 辉(1974—), 男, 教授, 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中的催化技术、 化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生物质能源的催化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lihui@shnu.edu.cn

引用格式: 吴春杰, 廖庆良, 张庆萧, 等. 长余辉材料在发光路面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4,53(1):89?96.

Citation format: WU C J, LIAO Q L, ZHANG Q X, et 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long persistent phosphors in luminescent road surfaces [J].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24,53(1):89?96.

摘  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探讨了它的主要应用,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提出了一些有关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 最后,总结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长余辉材料; 发光机理; 发光路面

中图分类号: O 6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37(2024)01-0089-08

Abstract: The luminescence mechanism, primary application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of long afterglow materials are being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Initially, the 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long afterglow materials is being elucidated,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ir main application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extant issues. Subsequently, recommendations are being put forth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ong afterglow materials, aiming to guide and assist researchers in relevant fields.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long afterglow materials are being summarized, and a prospective outlook on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s being provided.

Key words: long persistent phosphors; luminescent mechanism; luminescent road surfaces

0  引  言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夜间道路使用的增加,夜间行车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1]. 发光路面作为提高夜间道路可视性和交通安全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长余辉材料作为发光路面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持久的荧光特性,能够在光源照射停止后持续发光,为驾驶员提供可靠的导航线索[2-3]. 本综述旨在探讨长余辉材料在发光路面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对夜间道路安全性的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PALILLA等[4]首次观察到SrAl2O4∶Eu2+的余辉衰减现象后,长余辉便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1996年HIROYUKI等[5]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绿色长余辉铝酸锶盐(SrAl2O4∶Eu2+,Dy3+)荧光粉,余辉时长可达 20 h,随后又制备出可发出蓝光的铝酸钙盐(CaAl2O4∶Eu2+,Nd2+). 这一成果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人们对不同的长余辉发光荧光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整其发光颜色和材料的组成,达到延长其发光寿命的效果,并探索持久发光的机理.

夜间行车常常受到可视性差和驾驶安全问题的困扰. 夜间道路事故的高发性使提高夜间道路可视性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的标线和反光设施在光线暗淡的情况下效果有限,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持久发光特性的解决方案. 发光路面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通过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效果,能够提供持续而清晰的视觉引导,改善夜间道路行车安全性.

1  长余辉材料概述

长余辉材料是一种具有荧光持久性的材料,能够在光源照射停止后持续发光. 其特点包括较长的发光时间、高发光强度、环境适应性和耐久性. 长余辉材料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发光路面、应急出口标识、航空和航海导航等领域[6-7].

1.1 基本原理

1.1.1 空穴、电子共传输模型

空穴、电子共传输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激发光对基质进行激发时,激发能量(Eex)大于材料带隙(Eg),价带(VB)和导带(CB)将分别产生自由电子(Free hole)和自由空穴(Free electron). 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各自中的一部分会回到发光中心,产生发射光. 自由电子中的另一部分会通过导带被电子空穴(e-trap)所捕获,光停止激发后,在热扰动环境下会释放出捕获的电子,并通过导带进入发光中心. 自由空穴被空穴陷阱(h-trap)所捕获,停止激发后,在热扰动下,空穴陷阱将空穴释放,并通过价带进入发光中心. 这些位于发光中心的电子和空穴进行复合,同时释放能量(hv)产生余辉发光,从而实现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性能调控.

图1 空穴、电子共传输模型

1.1.2 双光子吸收模型

双光子吸收模型如图2所示,是由AITASALO等[8-9]在研究碱土铝酸盐(MAl2O4∶Eu2+,Re3+)(M表示Ca和Sr,Re表示Dy和Nd)长余辉材料时提出的. 其过程为:当受到激发时,处于价带的电子被深陷阱所捕获,处于深陷阱中的电子激发态吸收(ESA),将电子释放并被浅陷阱所捕获. 在热扰动的条件下(KT),浅陷阱中电子被释放并转移到电子陷阱氧空位(VO),而停留在价带中的空穴则转移到空穴陷阱碱土金属离子空位(VM). 之后,电子和空穴进行无辐射的复合,复合产生的能量传递给Eu2+处于基态(8S7/2)的电子,电子受激发跃迁到激发态能级(4f65d). 最后,电子由激发态(4f65d)回到基态(8S7/2),并产生长余辉.

1.1.3 位移坐标模型

位移坐标模型(图3)是LIU等[10]在ZHANG等[11]解释的掺Eu2+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的. A表示基态,B表示激发态,C表示基质内的陷阱能级. 在一定波长光的照射下,处于基态的电子受到激发跃迁到激发态(过程1);这些被激发的电子,有一部分会直接返回到基态与空穴复合,产生发光(过程2). 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弛豫作用被基质内的电子陷阱所捕获(过程3). 当激发停止时,电子陷阱会在热扰动作用下,将捕获的电子释放出来. 这些电子穿过势垒Er返回到激发态,再从激发态回到基态发光(过程2). 此时为长余辉发光.

图2 双光子吸收模型

图3 位移坐标模型

1.1.4 隧穿效应模型

1981年PHAEDON等[12]对硅酸锌(Zn2SiO4∶Mn2+)发光机理进行研究,1982年CHANG等[13]对氟溴化钡(BaFBr∶Eu2+)光致发光现象进行解释,两人根据测试结果都提出了隧穿效应模型,如图4所示. 长余辉材料受到特定波长光激发时,处于基态的电子受激发而跃迁到激发态(过程1).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过隧穿效应被电子陷阱所捕获(过程2). 当停止激发后,在热扰动的作用下,电子陷阱释放捕获的电子,这些电子通过隧穿效应返回到激发态(过程3). 随后,由激发态返回到基态产生余辉现象(过程4). 过程2和4中,电子被电子陷阱捕获和释放的过程都是通过隧穿效应完成的,所以过程1,2,3和4被称作全程隧穿. 而另一种情况为,基态的电子受到激发后直接跃迁到导带(过程1),并由导带直接被电子陷阱所捕获,完成发光(过程2). 过程1,2和4称为半程隧穿.

图4 隧穿效应模型

1.1.5 空穴转移模型

如图5所示,该模型也被称为Matsuzawa模型. MATSUZAWA等[6]于1996年发现铝酸锶盐(SrAl2O4∶Eu2+,Dy3+)具有良好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后,基于ABBRUSCATO[14]相关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该模型. 在紫外灯照射时,价带电子受到激发产生跃迁,并被Eu2+所俘获,Eu2+得到电子变为Eu+. 而价带中带正电的空穴與Dy3+结合,使Dy3+失去电子变成Dy4+. 当照射停止后,这些Dy4+极不稳定,在热扰动作用下,会释放所俘获的空穴进入价带,而自身变成稳定的Dy3+. 空穴回归到激发态附近并被Eu+所俘获,Eu+失去电子成为Eu2+,而空穴和电子进行复合,从而产生了余辉现象. 空穴转移模型被广泛地用于解释长余辉材料的发光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从而更好地控制其发光性能.

图5 空穴转移模型

1.2 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及分类

物理性质:长余辉荧光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晶体结构、晶格常数、晶体缺陷等. 例如,锌硫化物(ZnS)是一种常见的长余辉荧光材料,其晶体结构中包含硫(S)和锌离子(Zn2+),晶格常数和晶体缺陷对其发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长余辉荧光材料的粒子形态、比表面积、晶体形貌等也会影响其充能和发光性能.

化学性质: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学成分、元素掺杂和离子交换等. 不同的化学成分和元素掺杂可以调控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和充能效果. 例如,掺杂不同的离子,如铜(Cu2+)和铜锌(Cu2+-Zn2+)等可以显著改善锌硫化物的长余辉效果. 此外,离子交换等化学处理方法也可以改善长余辉荧光材料的性能.

光学性质: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光学性质主要包括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寿命等. 通过光学性质的研究可以了解长余辉荧光材料的能带结构、能级跃迁和光致发光行为等. 例如,通过研究吸收光谱可以确定荧光材料的能带宽度和能带间隙,从而了解其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过程. 荧光寿命的测量可以评估荧光材料的发光稳定性和持续时间.

深入了解长余辉荧光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对于揭示其发光机理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掌握长余辉荧光材料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通過调控其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来实现对其发光性能的优化. 例如,通过优化晶体结构、晶格常数和晶体缺陷,可以提高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充能效果和发光强度. 通过合理的元素掺杂和离子交换,可以调控荧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过程,从而改善其长余辉效果. 此外,对荧光材料的光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其发光机理和光致发光行为,从而指导材料设计和合成过程.

图6 (a) 余辉时间的分类和(b) 发光过程示意图

根据余辉时间的长短可将长余辉材料划分为六类,如图6(a)所示. 其中,类别1的材料余辉时间最短,类别6的材料余辉时间最长. 为了更便捷地了解材料发光的流程,总结了从吸光到发光的简单过程,如图6(b)所示. 该过程包括吸收光能、电子跃迁、电子陷阱捕获、电子释放、电子返回激发态和电子返回基态等步骤,最终产生余辉现象. 通过这些步骤可更好地理解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从而更好地控制其发光性能.

2  发光路面的需求与挑战

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具有良好的发光效果和夜间视觉辨识度,但其施工和维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将对这些挑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1) 施工挑战:荧光路面涂料中长余辉荧光粉的颗粒大小、分散性和涂料稠度等参数均对施工产生影响[15]. 颗粒大小不一、分散性差和涂料稠度不合适都会影响荧光粉的均匀分布,导致固定在路面涂料中的涂层表面发光不均匀,影响路面夜间行车的视觉效果[16-17].

解决方案:在选择长余辉荧光粉时,应根据其颗粒大小、分散性和涂料稠度等参数,确定适合的施工工艺. 同时,在涂料的配方设计中,应根据荧光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合理选择分散剂、增稠剂等辅助剂,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荧光粉的均匀分布和固定.

(2) 维护挑战:荧光路面涂料中的长余辉荧光粉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夜间光照充能才能发出光亮,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路面涂料容易被污染、磨损和老化,从而影响荧光粉的充能和发光效果[18-19]. 这就对路面涂料的维护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解决方案:在荧光路面涂料的维护过程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洗、保养和维修等. 清洗时应使用适当的清洗剂和清洗工具,避免使用过度强力的清洁剂和工具,以免损伤路面涂料表面. 保养时应注意路面的磨损和老化情况,及时进行修补和更换. 此外,为了保证荧光粉的充能和发光效果,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充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荧光路面涂料的夜间发光效果.

综上所述,荧光路面涂料中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施工和维护技术也是技术挑战之一. 由于长余辉荧光材料在涂料中的含量较高,施工时需要控制涂料厚度,否则会导致发光效果不佳. 在维护方面,也需要考虑长余辉荧光材料的稳定性,例如路面的磨损和污染都会影响发光效果,因此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 此外,由于荧光路面涂料需要在夜间提供路面照明功能,在施工时需要考虑夜间施工和交通管制等因素,以确保施工质量和交通安全.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材料,例如利用涂料施工机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涂料厚度,或使用高耐久性和抗污染的材料等. 定期维护保养可以采用机械清洗或化学清洗等方法,以保持路面的发光效果和安全性.

2.1 环境和安全问题

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也面临着环境和安全问题的挑战. 首先,长余辉荧光粉的生产和使用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如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20-21]. 其次,由于其所含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一方面,可以加强长余辉荧光材料生产和使用的环保管理,如建立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等,以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其安全风险,如采用包覆技术改变其表面性质,减少长余辉荧光粉对人体的影响.

此外,在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应用中,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如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确保其在施工过程中佩戴必要的防护设备,避免事故的发生.

总之,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其环境和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实现其可持续和安全的应用.

2.2 传统荧光材料的局限性

传统的荧光材料在夜间道路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们通常需要依赖外部光源进行激发,并且其发光时间较短,不能提供持久的发光效果[22-23]. 这限制了它们在夜间长时间应用中的可行性.

另外,传统荧光材料在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也存在挑战. 其发光强度和稳定性可能受到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光线衰减和性能下降.

3  性能评估与标准

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性能评估是关键的质量控制措施之一. 以下是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常用性能评估方法和标准.

荧光强度测试:荧光强度是荧光材料的核心性能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荧光材料在夜间的可见性和亮度. 荧光强度测试通常采用紫外线灯激发,测量荧光材料在紫外线灯照射下的荧光强度[24].

耐久性测试:荧光材料在道路上需要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耐久性是衡量荧光材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5]. 耐久性测试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温度变化、潮湿度、化学品腐蚀等测试,以模拟荧光材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耐久性表现.

透光性测试:发光路面涂料需要有一定的透光性,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视觉安全[6]. 透光性测试主要包括透光率和光强分布等测试,以评估发光路面涂料的透光性能[26].

耐候性測试:荧光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候性,以保证在各种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可靠性. 耐候性测试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温度变化、潮湿度等测试,以模拟荧光材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耐候性表现.

以上是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常用性能评估方法和标准,这些标准和测试方法可以为荧光材料的制造商和用户提供科学的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手段,以确保荧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研究进展

4.1 改性与优化研究

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光效果不稳定、耐候性不佳等,因此需要进行改性和优化研究[27]. 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添加其他材料、改变材料结构等. 其中,添加一些具有光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的助剂,可以有效提高长余辉荧光材料的耐候性和发光效果. 例如,添加纳米氧化锌可以增强长余辉荧光材料的耐候性和光稳定性[28];添加碳纳米管可以改善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提高其发光效果[29]. 此外,通过改变长余辉荧光材料的结构,也可以有效提高其发光效果和耐候性. 例如,将长余辉荧光材料制成纳米颗粒形式,可以增强其表面积和光吸收能力.

总的来说,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改性和优化研究,以提高其发光效果和耐候性,为城市交通的安全和便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5  结论和展望

长余辉荧光材料具有较长的余辉时间和良好的发光效果,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的能见度和行车安全. 其次,长余辉荧光材料具有较高的耐候性和耐久性,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能,延长路面涂料的使用寿命. 另外,长余辉荧光材料在环保方面也具有优势,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长余辉荧光材料的荧光强度和持续时间,以进一步提高其夜间亮度和能见度;二是探索长余辉荧光材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完善其性能和应用范围;三是深入研究长余辉荧光材料的可持续性,寻找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和应用方案;四是加强长余辉荧光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结合研究,以开发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光路面涂料产品.

未来,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应用前景将继续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对路面涂料的性能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长余辉荧光材料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同时,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长余辉荧光材料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展,为发光路面涂料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长余辉荧光材料在发光路面涂料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HAI O, ZHANG Z, REN Q, et al. The preparation and functional studies of the porous long afterglow luminescent materials [J]. Dyes and Pigments, 2018,156:160-166.

[2] GRIFFITHS E.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a ready-reference pocket book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data [J].Nature, 1922,109(2734):369-370.

[3] WANG D, YIN Q, LI Y, et al.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of Eu2+, in SrO·Al2O3∶Eu2+, phosphor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2,97(1):1-6.

[4] PALILLA F C, RINKEVICS M. Field-lnduced luminescence of powdered phosphors [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63,110(7):750.

[5] HIROYUKI M, MITSUYOSHI N, TAKAMICHI N, et al. Glucagon-like peptide-1(7-36) amide enhances insulin-stimulated glucose uptake and decreases intracellular cAMP content in isolated rat adipocytes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996,1312(2):132-136.

[6] MATSUZAWA T, AOKI Y, TAKEUCHI N, et al. A new long phosphorescent phosphor with high brightness, SrAl2O4∶Eu2+, Dy3+ [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6,143(8):2670-2673.

[7] HU X W, YANG H, GUO T T,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u and Dy co-doped strontium aluminate long afterglow nanomaterials [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8,44(7):7535-7544.

[8] AITASALO T, HLS J, JUNGNER H, et al. Mechanisms of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in Eu2+, RE3+ doped alkaline earth aluminates [J].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01,94:59-63.

[9] CHANG I F, THIOULOUSE P. Treatment of thermostimulated luminescence, phosphorescence, and photostimulated luminescence with a tunneling theory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2,53(8):5873-5875.

[10] LIU Y L, LEI B F, KUANG J Y, et al. Advances in long lasting phosphorencent materials [J].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25(8):1323-1329.

[11] ZHANG T Z, SU Q, WANG S B.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MAl2O4∶EU2+, RE3+ [J]. 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1999,20(2):170-175.

[12] PHAEDON A, MORGAN T N. A tunneling model for the decay of luminescence in inorganic phosphors: the case of Zn2SiO4∶Mn [J].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81,74(8):4347-4355.

[13] CHANG I F, THIOULOUSE P. Treatment of thermostimulated luminescence, phosphorescence, and photostimulated luminescence with a tunneling theory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2,53(8):5873-5875.

[14] ABBRUSCATO V.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SrAl2O4∶Eu2+ [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71, 118(6):930-933.

[15] HOMA H, SUNIL S, LUN M, et al. X-ray excited luminescence and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of Sr2MgSi2O7∶Eu2+, Dy3+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synthesis conditions [J].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18,198:132-137.

[16] LIN Y, TANG Z, ZHANG Z, et al. Preparation of a new long after glow blue-emitting Sr2MgSi2O7-based photoluminescent phosphor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2001,20(16):1505-1506.

[17] JU Z, WEI R, ZHENG J, et al. Synthesis and phosphorescence mechanism of a reddish orange emissive long afterglow phosphor Sm3+-doped Ca2SnO4 [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1,98(12):642-643.

[18] XUE F H, HU Y H, LIN X H, et al. Long afterglow properties of the blue emission from Pr3+-activated Sr5Ta4O15 phosphor [J]. Displays, 2018,52:40-45.

[19] KODAMA N, SASAKI N, Y AMAGA M, et al. Mechanism of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of Eu2+ in melilite [J]. Radiation Effects, 2002,157(6):915-919.

[20] LIU F, YAN W, CHUANG Y J, et al. Photostimulated near-infrared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as a new optical read-out from Cr3+-doped LiGa5O8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3,3(3):1554-1556.

[21] ABDUKAYUM A, CHEN J T, ZHAO Q, et al. Functional near infrared-emitting Cr3+/Pr3+ co-doped zinc gallogermanate persistent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 with superlong afterglow for in vivo targeted bioimaging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3,135(38):14125-14133.

[22] KUTTY TRN, JAGANNATHAN R, RAO R P. Luminescence of Eu2+ in strontium aluminates prepared by the hydrothermal method [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990,25(11):1355-1362.

[23] JIA W, YUAN H, LU L, et al. Cryst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rAl2O4∶Eu2+, Dy3+ and CaAl2O4∶Eu2+, Nd3+ by the LHPG method [J].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1999,200(1):179-184.

[24] KATSUMATA T, SASAJIMA K, MATSUZAWA T, et al. Grow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persistent SrAl2O4- and CaAl2O4- based phosphor crystals by a floating zone technique [J].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1998,183(3):361-365.

[25] ABBRUSCATO V J, BANKS E, MCGARVEY B R. Interpretation of the optical spectrum of Yb3+ in CdF2 with the aid of ESR spectroscopy [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68,49(2):903-911.

[26] CARLSON S, HLS J, LAAMANEN T, et al. X-ray absorption study of rare earth ions in Sr2MgSi2O7∶Eu2+, R3+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materials [J]. Optical Materials, 2009,31(12):1877-1879.

[27] KAIYA K, TAKAHASHI N, NAKAMURA T, et al. EPR studies of europium(Ⅱ)-doped strontium aluminate phosphors [J].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00,87(5):1073-1075.

[28] ZHANG P, XU M, ZHENG Z, et al. Rapid formation of red long afterglow phosphor Sr3Al2O6∶Eu2+, Dy3+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B, 2007,136(2):159-164.

[29] GUO B, YIN P, XU J, et al. Improved anti-sedimentation for acrylic resin containing long afterglow phosphors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J]. Pigment & Resin Technology, 2012,41(2):91-94.

(責任编辑:郁慧,包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