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广西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2024-04-12肖宁覃娟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村

肖宁 覃娟

2023年,广西围绕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紧扣“三大协同”,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对广西来说,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防贫保障、要素保障、人才保障破解关键瓶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新台阶,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3年是中国经济疫后复苏第一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展的关键年。广西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牢牢守住防止發生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两大底线。2023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468.2亿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6元,同比增长7.0%;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5%,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62.4%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年内,成功举办第17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和全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等多个全国性现场会并作经验推广,4个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3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抓好“三大协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围绕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紧扣“三大协同”,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强化防返贫动态管理和全面帮扶协同推进

1、抓好“三大排查”

一是扎实开展常态化排查。构筑农户自我管理、干部入户走访、系统筛查预警的防返贫常态化排查三道防线。同时,用好“广西防返贫”APP防贫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风险预警快速化、认定标准规范化、认定审批无纸化、决策分析精准化、数据清洗智能化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加强行业部门会商研判、沟通协调、数据共享和预警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是全面开展集中排查。开展“防返贫 守底线”专项行动,采取“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对全区1128万农户进行全覆盖排查,对634万脱贫群众开展大回访行动,杜绝发生“应纳未纳”“体外循环”“规模性返贫”等情况。截至2023年12月底,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5.8万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8个,经过帮扶累计34.8万人稳定消除风险。

三是认真开展重点排查。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开展重点排查。全面跟踪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总体发展情况,划定10类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的农户开展重点监测和帮扶。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长效化监测,多措并举兜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加强“三大帮扶”

一是精准落实政策帮扶。整合优化60多项乡村振兴、社会保障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过渡期“1+N”帮扶政策体系和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政策报备跟踪督促机制。建立“一户一议”“一人一策”“一年一档”帮扶机制,开展一对一精准分析、定期检查、跟踪监测和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加强各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和比对,协同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特别是开展农村供水定期排查和动态跟踪监测,落实建设资金,提升378.7万人供水保障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产业帮扶。推进“10+4”产业扶持模式,即金融服务、消费帮扶、代种代养、以奖代补、入股分红等10种支持方式和订单联结、股份联结、服务联结、产业融合4种联农机制,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发放免担保免抵押、由财政贴息并进行风险补偿的小额信贷、“桂惠贷”。三年来,共投入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约113亿元用于支持粮食、果蔬、桑蚕、特色林业、特色养殖、蔗糖、乡村旅游、桂西芒果、六堡茶、螺蛳粉等特色产业发展;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约79亿元、产业以奖代补资金约31亿元,受益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152万人次左右,产业帮扶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推广力度。截至2023年10月,广西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50.2亿元,同比增长24.4%,保费增速、规模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14位。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4000多名,科学推广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经营型、产业配套型、资源开发型等6种发展模式。针对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瓶颈,印发《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若干措施》,采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着力解决县域空间保障和统筹不足、项目用地保障难、城市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三是持续加强社会帮扶。实施防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推行“三个一批”,即通过平台政策强化支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吸纳一批、就业政策强化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输出一批,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2023年,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规模293.5万人,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发放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4.7亿元,惠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14.3万人。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集中行动”“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百县百品广西助农专项活动”“2023年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等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深入拓展粤桂东西部协作,确立资金管理、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社会帮扶等方面的协作任务。2023年广东拨付财政帮扶资金17.6亿元,投产企业244个,共建产业园区112个,援建帮扶车间375个;完善“一县一企N车间”和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等劳务协作模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76.6万人。约2.8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企业参与数量居全国第二。

(二)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协同推进

1、抓好粮食增产提质

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度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推行国家耕地地力保护、稻谷生产等扶粮稳粮补贴政策,合理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扩大生产规模,紧紧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二是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选育推广“桂系”良种、新种,研发普及智能农机装备、山地小型机械。2023年,认定农作物(蚕)品种326个,位居全国第三,其中水稻品种199个,位居全国第二;创建5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综合机械化率达68.3%;在62个县投入4000万元创建100万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50万亩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

三是农业配套设施现代化,深入实施《广西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广西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流程指南》,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冷链物流和“三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2023年,共投入34.6亿元建设21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达到2000元。

2、完善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

充分发挥广西作为全国的“果盘子”“糖罐子”“菜篮子”“肉案子”作用,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协同开发各种食物资源,合理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成品糖、水果等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档升级,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延链强链补链,提高农作物综合利用价值和农产品附加值。截至2023年10月,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3500家,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400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9.9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

3、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构建与区域特色相契合、市场需求相匹配、环境承载相适应的“10+3+N”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打造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生态林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做优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三大农业支撑产业,做好“土特产”,打响“桂字号”,做好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香港优质“正”印和深圳“圳品”认定,打开广西农产品的市场销路。截至2023年底,共打造了503个“桂字号”农业品牌,14个地理标志品牌入选中国品牌百强、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横县茉莉花茶、百色芒果品牌价值均在100亿元以上。

4、探索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农文旅体养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形成桂林阳朔、贺州黄姚古镇、北海涠洲岛、崇左大新等四大旅游民宿集聚区,旅游民宿业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區的支柱产业。2023年上半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1.15亿人次,同比增长32.3%;乡村旅游收入约993.6亿元,同比增长42.2%。打造“体育赛事+乡村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登山、骑行、水上运动、航空运动、露营、汽车越野等乡村特色户外运动产业,通过“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活动、万村篮球赛、城乡万人汽排球赛带动乡村社会发展、农村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开发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乡村康养等疗养休闲度假产品,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桂林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南宁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打造“壮美广西·长寿福地”品牌,康养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5、探索“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电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四季电商造节”行动,支持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鼓励农业优势产地、产品加工企业、现代电商渠道协同发展,探索冷链贮运、连锁经营、直采直供等新型营销方式。截至2023年10月,全区建成电商物流服务站点约5000个,培育农产品网销单品超6000个,打造了66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柳州螺蛳粉、北海珍珠、百色芒果、融安金桔、北流百香果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形成了50多万家网络零售店和200多个千万级电商产业集群。

(三)强化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协同推进

1、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民获得感

一是继续夯实住房和饮水安全。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现“安居梦”。开展农村供水定期排查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建设广西农村供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截至2023年10月,落实2.2亿元维护养护资金,惠及761.5万人;落实工程建设资金25.3亿元,惠及277.5万人。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深入推进“五通一平”建设。实施“三年万亿元”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农村道路、清洁能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村等基础设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同时,大力开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供电、5G网络、快递服务全覆盖。

三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四位一体”(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试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科学开展垃圾处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转)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整治农作物秸秆和畜禽鱼粪便综合利用问题,2023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五是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2023年完成11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投资2.6亿元,完成371个村落现场调研工作。

2、强化乡村治理增强农民安全感

一是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挥村两委带头引领作用,落实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全面领导权,以乡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村屯吹哨、党员报到”等协同机制。

二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村规民约建设,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是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

四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送法下乡等为抓手,加强法律普及、法治教育、司法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并行、实体虚拟同步、前台后台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格局。

五是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综治信息系统,形成全区“一网统筹、事事入格”的大网格系统。截至2023年10月,全区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41%。

六是开展农村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治理平台,加强村社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准化精细化。

3、保障公共服务增强农民幸福感

一是加强教育保障。坚决落实“双线四包”和联控联保责任,脱贫户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应助尽助。2023年,下达学生资助资金78.6亿元,资助学生约426万人次。着力补齐脱贫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短板和教育薄弱环节,2023年,安排93.9亿元支持新建中小学、幼儿园92所,农村教育总体质量显著提升。

二是提升中等教育办学水平。下达6亿多元专项资金为全区1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云课堂”平台建设及应用。

三是推进医疗卫生資源统筹发展,争取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提升县级综合医院、重点城镇中心卫生院防控救治能力,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推进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

四是做好大病慢病的救治工作,继续对包括30种大病病种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集中救治。落实常见疾病惠民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实施脱贫人口参保资助渐退政策。

五是提升农村养老软硬件水平。2022年以来,安排5.2亿元建设县、乡镇、村(屯)养老设施,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86个;完成376家敬老院改造;完成2.3万困难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行“物质+服务”“慈善+救助”“党建+救助”三项行动,强化特困老年人救助关爱。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以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养老主力阵地,实行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制度,建立“村委会+村医+社工”关爱巡访机制,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

强化“四个坚持”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各项保障

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绩不仅要靠有效的思路和举措,更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主动作为的担当和相得益彰的组织保障、思想保障。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实乡村振兴责任

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巩固加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牵头抓总,下设办公室和13个专责小组,形成“1+13”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好“自治区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掘、培育、聚集乡村建设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才之士,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能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改善村干部作风和工作水平。2023年上半年,组织1.5万多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85万名建制村党员和17万名村干部开展全员轮训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产业政策扶持,培养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设强有力的本土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和农产业致富带头人队伍,做强村集体经济和县域龙头产业。2023年上半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36万人次,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2.68万人次。育好用好乡土人才。鼓励和引导各类大学生、乡贤、能人、农民工等社会人士,根据自身特长、优势、资源投身乡村振兴,推动“三农”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三)坚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带村建

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致富的先导作用,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推选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创新聘用了一批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信息员、网格员,极大充实了农村工作力量。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通过党支部“星级化”建设、党员“积分制”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联系农户等方式,以党建带村建,以党风促民风,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支部坚强堡垒作用,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格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估、巡视、督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四)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聚发展共识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升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乡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内容,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特别是开展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行动,促进各族搬迁群众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深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发展共富和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夯实思想基础。

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三个关键”

结合广西实际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防贫保障、要素保障、人才保障破解关键瓶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新台阶,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持续加强防贫保障能力建设

目前,广西仍有17万监测对象未消除风险,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任务依然繁重,帮扶政策和评估指标的协同机制有待改善。部分乡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受疫情复苏和经济下行影响的产业发展基础不稳,稳岗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农户生产经营、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困难,特别是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压力较大,安置区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积极性不高、综合管理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相对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要着重加强防贫保障能力建设。

一是管好用好防返贫监测平台。以“广西防返贫”APP为抓手,全面推行覆盖全部农户的“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高效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常态化排查、集中排查和重点排查,大力加强各级各部门相互协调、共享信息、共同分析,抓好风险预警、数据共享、数据比对、分类帮扶各个环节,精准识别、应纳尽纳,精准施策、应帮尽帮,及时发现隐患、稳定消除风险。

二是持续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全面压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责任,持续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牢牢坚持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帮扶机制、发展规划、考核机制“六大”衔接。通过政策持续、政策完善、政策加强、政策新增、政策转化五个层面,整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不断增强帮扶政策的集成效应,不断拓展帮扶政策的影响范围,不断提升帮扶政策的实际效益,不断提高群众信任度和满意度。

三是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广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完善乡村建设任务、责任、项目“三张清单”,完善资源、政策“两个列表”,实施自然村(屯)道路畅通、自然村(屯)道路提升、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三项工程”和乡村建设补短板、示范村创建“两项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建立完善乡村建设项目库,有序实施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探索PPP模式,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尽量减少财政负担。

四是继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强就业帮扶,深化帮扶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展兜底性安置就业;加强产业帮扶,提高产业带动覆盖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加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完善村集体收益分配制度,讓脱贫人口享受财产权益更加充分,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五是高质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抓好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农村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促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品质。

六是提升乡村综合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医院和养老设施,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养老服务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脱贫人口帮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配合与衔接,落实农村低保人群、大病慢病人群、残疾人群、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加快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近年来,广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振兴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特别是支撑产业项目的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面临较大瓶颈、动力不足。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压力较大,喀斯特地貌多、山地丘陵多、基本农田多,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少,农业生产难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项目落地难。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较差,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农业收益低。因此,加快提升产业要素保障水平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抓好资金项目管理。压实县区衔接资金主体责任,抓好项目库建设管理,按时序进度要求督促指导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度,常态化监测资金分解、拨付、调整、结转结余、执行进度、支出计划和项目库,强化资金项目常态化督导和专项督导,在确保安全使用的同时提高效益产出。

二是破解产业项目用地指标问题。多措并举破解乡村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紧张,按照“分类施策,强化保障”要求,预支保障,着力破解项目用地“指标紧”问题。一方面,内挖潜力,加快清理一批未供和闲置土地,用足用好“增存挂钩”指标政策,争取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针对边境地区、脱贫地区、民族聚居区等重点区域向上争取专项指标,同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发展。启动新一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培育一批联农带农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响“桂字号”品牌,使广西农产品“既好看又好吃”。

四是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加强与广东的联系与合作,突出产业衔接和劳务协作两个重点,紧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个关键。促进“一县一园”产业衔接模式和“一县一企N车间”劳务协作模式的良性互动,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达到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圳品”全覆盖。同时,提升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广东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广西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盈利和社会就业两相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同推进,广东和广西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强化人才保障能力

当前“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新三农问题使乡村振兴的农民参与和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显。大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学习、领悟、执行政策法规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信息化办公、财务、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满足不了村民自治现代化的要求。如何加强乡村人才和组织保障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是培育好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创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依托,是强农富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发掘培养力度,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建立农村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农业技术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育体系。研究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兴办科研实体和经济实体,优先承包农村农业资源,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制度。

二是打造好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优化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做好党支部星级化工作,真正把农村党支部建成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一线战斗堡垒。

三是发展好乡村经营人才队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做好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组织农民,激发自己动手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基层实践中发现、培育、支持提升一村、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致富带头人。实施农民技能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针对优秀村干、本土乡贤、经济能人,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科学技术能手和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建设好乡村服务人才队伍。加大骨干教师和赤脚医生、专业社工的培养力度,建设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各级后备人才库,完善乡村教育、医疗、社工人才培养机制、职称晋升机制和生活保障机制。探索“县管校聘”“乡聘村用”“第三方服务”等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创新农村活动供给类型,大大丰富农村生活。

作者简介

肖 宁 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覃 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与反贫困、民族理论与政策、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