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模型研究
2024-04-11张戈徐思
张戈 徐思
[摘 要]高职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模型建设旨在构建一个适用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模型,以帮助新教师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以扎根理论为基础,从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管理与协作、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创新和研究六个维度,深入剖析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水平。通过三级编码确定了高职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模型,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提升路径,为高职院校新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關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教学能力;能力指标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于教师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教师的职业成长。国家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该计划旨在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其中包括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推进教师的理念转变、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加强职业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1]。厘清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保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和创新。然而在高职院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例如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慢、目标无法实现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TPACK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教育知识集成框架被引入到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整合技术教育和知识内容,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引入TPACK理论,全面分析信息化2.0视域下对高职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理论
TPACK由Matthew J Koehler and Punya Mishra于2006年提出,为了帮助教师,将技术、教学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挑战[2]。技术知识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技术的使用和维护;教学知识包括教学策略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知识则是指学科领域的知识。TPACK理论的价值在于提醒教师需要将这三种知识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教学的挑战。因此,TPACK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2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Management)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达拉克(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主要关注组织中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扎根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同时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取样,这被称为“迭代过程”,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反复地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直到研究者能够提出一个有力的理论来解释数据。“迭代过程”需要研究者保持敏感,不断更新和调整编码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和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并将其用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这种敏感性被称为“理论敏感性”。在三级编码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寻找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形成一个内部一致性和外部联系的概念体系,并关注一些关键概念和类别,提出一些理论和假设。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进行高职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级编码。
3 研究结果
在编码树上进行编码,以构建一个有机的理论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过程,即开放编码、轴向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以形成一个内部一致性和外部联系的概念体系。同时,需要保持理论敏感性,不断更新和调整编码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和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并将其用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最终,通过这个编码框架,可以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和关联。
3.1 通过开放编码将标签范畴化
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相关文献和访谈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软件对收集的文本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在开放编码过程中,对数据进行逐一的解析和分类,将数据划分为多个概念和类别,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概念框架。将文本资料整理后赋予本土化概念,对分解过的句子贴上对应的标签,并对相关概念标签进行归纳形成最终概念。通过一级编码(开放编码),最终得到32条概念。
3.2 通过轴向编码形成主类属
轴向编码是基于主题轴进行编码,首先确定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和研究问题,其次对数据进行编码,即将数据分配给不同的轴向和子轴向。在开放编码所得到的32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轴向编码,根据32个概念之间的有机关系归纳出13个范畴。具体见表1。
3.3 通过选择性编码形成核心类属
选择性编码是对文本资料中已发现的类属关系经过系统地分析以后,选择核心类属,梳理各类属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框架。通过对32条概念、13个范畴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总结高职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管理与协作、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创新和研究直接影响高职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是指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管理与协作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能力;学习评价与反馈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并给予反馈的能力;教学资源开发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创新和研究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的能力。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高职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
4 研究讨论
4.1 细化信息化教学要素,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信息化教学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技术包括多种形式,例如使用数字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在提供更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于新教师而言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并且提高教学效率、质量和职业竞争力。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一个高职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重构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管理与协作、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创新和研究六个维度,深入剖析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水平,为新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方向。
4.2 深化信息化教学内涵,助力职教改革
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源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需求,以便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进行课程设计,满足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为职业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水平[3]。
5 研究展望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确定了高职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模型,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策略,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指标体系可以评价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水平,并深入描绘其能力现状。也可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策略的整合,加强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合作,促进信息化教学的综合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8-04)[2023-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108/t20210817_551814.html
[2]KOEHLER M J,MISHRA P.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9(1):60-70.
[3]程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林区教学,2022(10):48-51.
[收稿日期]2023-07-0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C-c/2021/03/70);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研究2021年度课题“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師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张戈(1993— ),男,山东滨州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徐思(1996— ),女,江西上饶人,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