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可供性研究综述

2024-04-11罗国良李晓丹崔雷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感知

罗国良 李晓丹 崔雷

[摘 要]通过梳理IS/IT(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on Technology)可供性内涵,进一步研究其理论发展动态,以弄清其发展脉络。文章的主要研究贡献:首先将可供性概念具体聚焦于IS/IT领域,并归纳其发展脉络及其作用。其次指出IS/IT可供性研究的局限性,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可供性理论;IS/IT可供性;感知;文獻综述

0     引 言

通过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如何充分运用IS/IT遏制疫情,可供性理论[1-2]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组织和相关的组织变革中IS/IT人造物应用的结果分析,可供性理论凸显出新颖的洞察力。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充分地认识IS/IT可供性,会有助于发挥IS/IT的实施效果,反之,如果忽略它就会对IS/IT应用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IS/IT研究领域中,大量的学者对其可供性展开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本文根据各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对其中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总结归类,试图回答“IS/IT可供性在信息系统领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本文将从两部分开始这些研究:首先是IS/IT可供性相关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可供性的原创定义,IS/IT功能性可供性的表现;其次是研究者是如何研究IS/IT可供性。最后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可供性的基本概念

1.1   可供性的起源

Affordance(可供性)首先是由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J·吉布森(James J. Gibson)(1904—1979)提出。他通过可供性来形容环境与动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某种“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互补性”[1,3]。吉布森指出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发生在包含了行动者的环境之中,同时使能交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既包含有行动者的属性,也包含有环境的属性[1]。可供性是指在确定的环境中为其行动者提供有效行动的可能性[1-2]。

1.2   可供性的分类

吉布森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也可能正是因为它区别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而脱离了对科学实验的依赖,所以吉布森提出的直接知觉论更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虽然它在认知心理学内会有一些不完备或者争议之处,但是在其他领域,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虽然这一种世界观因其偏离传统的、静止的、科学的、物质的视角,使其看上去偏向现象学偏向诠释,但是它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在设计领域,其认知角度或者世界观为设计者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在设计应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诺曼(Donald A.)和盖弗(William Gaver)对可供性的分类。诺曼认为可供性能够帮助用户感知对象的属性,为了提高用户对产品所能提供的功能用途的感知概率,在设计产品时,设计师应致力于凸显其操作上的可供性。诺曼为了表示与吉布森的差异,将由他所诠释的可供性称为感知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而将吉布森所诠释的可供性称为真实可供性(Real Affordance)。这两种可供性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用户获取可供性信息的能力独立于用户的过去经验和文化背景,重点强调的是直觉感知对象的特征属性;而前者则认为用户获取可供性信息的能力需要凭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重点强调的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信息加工过程。

盖弗认为可供性与知觉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真实行为的可能性,后者是人们凭借知觉而感知到的行为可能的信息,他从可供性和知觉信息出发,将其对应关系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根据诺曼与哈特森(Hartson)的理解,分析交互过程不同阶段可供性的具体表现,会有助于衡量交互的有效性和用户的体验品质,为交互设计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除了将可供性划分为感知性可供性与真实可供性之外,有另一种学术观点:聚焦于关系型思维的可供性[4],认为有机体与作用对象是在交互过程中呈现出可供性能。

2     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可供性研究

在营造组织变革氛围过程中,可供性理论日益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对行动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作用的透彻理解。在IS领域,通过将物质性引入到对组织的理解,可供性的概念更加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这些学者旨在审视技术人造物与组织之间交互活动的关系,以表明工具或技术的物质性如何提供不同的交互模式。他们论证了可供性研究视角所认可的物质性如何支持、形塑而导致一系列具体的应用,与此同时也会约束这些具体的应用。主要的信息系统可供性研究见表2。

2.1   IS/IT可供性的技术物质性

可供性的概念是从描述动物—环境系统向描述社会技术系统进行逐步演化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者认为,在可供性对彼此之间的关联作用上,行动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诺曼认为,在人机交互设计的领域,可供性就是感知到东西的实际属性,主要指如何被使用的基本特性。

Zammuto等指出“可供性观点既认可物体的物质性是如何支持、形塑或引起一些具体的应用,同时也认可其对应用具有约束作用。”例如,同样一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不同的企业实施时,一定会出现出不同效果。分别在一家初创企业和一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较为规范完整的成熟企业实施,后者获得的实施绩效肯定要优于前者。其实施过程所涌现的CRM组织性源于IT/IS的物质功能性与组织背景的共同作用。Sutcliffe等学者(2011)通过对四种IT技术应用(脸谱、维基百科、布莱克斯堡电子村和魔兽世界)的回顾,诠释了在现代社会的团体、群组之间维系社交关系时,“社会可供性”如何提供沟通和技术支持的便利性。论证了这种技术可供性与群体的社交关系、群体行为的认知理论以及技术使用的动机都是紧密相关的。

2.2   IS/IT可供性的关系性

从可供性最初定义可以看出,可供性最初用来描述环境与动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某种“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可供性既是环境,也是一种行为。”Stroffregen指出可供性是行动者—环境系统的属性所决定行动者应该要做什么。在IS领域的研究表明:可以运用IS/IT可供性来理解组织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甚至特别强调可供性的關系性特征。Leonardi采用了关系性的进路来研究可供性,认为可供性“存在于人与人造物的物质性之间,并且人造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应用,从而对组织工作产生多种效果”。他将可供性用于解释实践过程中有目标的人是如何主动地重新配置物质资源与人员的活动安排的。人们主动构建可感知的可供性与约束时,总是尝试去将其所拥有的技术物质性与目标进行相应的调和,尽量使其相互吻合。Robey等认为“可供性就是行动者与他们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属性”。吉布森说,“可供性既不是一种单纯主观属性也不是一种单纯客观属性。你也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两种属性。”在“人—环境”的关系中,IS/IT技术正是这样发生的一种“特殊活动过程”的整体。可供性体现的关系因行动者个体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这种对IS/IT可供性的分析,突破了传统哲学的主客分离的二分法思维而采用了“关系性思维”。“关系性思维”是布尔迪厄[5]社会学观念的核心,布尔迪厄认为,与实体性思维“只承认直接为直觉性日常经验所把握的现实”不同,关系性思维倡导的是“相互关联地思考”。采用这种基于关系性思维模式的研究方法来看待IS/IT可供性问题,体现出更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凸显出内在交互作用的关联度和整体性。

2.3   IS/IT可供性既有功能性也有关系性的特点

Hutchby(2001)在决定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提出“第三条路”的方案:可供性概念是富有分析能力的工具。他特别强调可供性的双重特性。首先,可供性具有功能性。即使人们没有感知到技术的可供性,但技术的物质性对人们的行为既具有驱动力又具有约束力。其次,可供性有具有关系性。对于物体所在的具体环境而言,不同感知者对其可供性都是具体明确的。设计专家Gaver指出,在理解和设计社会交互行为方面,可供性是具有强大能力的工具。从基于可供性的分析性透镜的视角,可以解释一种情景——“看起来不同的社会行为”常常发生在“看起来类似的物质条件下”。例如,在同一栋商业大厦中,企业选择不同楼层位置作为经营地址,人们对其业务范围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零售业的大卖场位置一般都会设置在一楼位置,而高新技术研发型公司都会选择更高楼层的位置。

此外,IS/IT可供性的关系性维度的重要特征还表现在:在社会和组织背景中,人们使用或解释一项应用技术时,受行为可能性的影响,常常会对提供类似功能的技术进行比较,然后做出行为决策。

2.4   可穿戴技术系统的可供性

针对可供性原创性框架含义,可穿戴技术可供性在穿戴方式和功能应用方面体现两大改进。首先,将原来可供性作用过程分离成两个单独的部分:穿戴技术和交互作用技术。其次,将这种穿戴技术应用于个体卫生健康或健身时,考虑到个体活动的独特性,对实施对象的概念进行了合适的修补。因为这些设备的应用方式是被动的,既不干预穿戴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也不需要物理性活动来改善其自身性能。如果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可供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和配置,就会导致复杂的用户体验,对用户而言,可穿戴设备可用性的挑战,都是来自于其可供性集成性的失败和不一致。为获得用户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良好的使用体验,对物理设计的可供性和数据处理管控软件的功能性必须合理配置。

3     未来的研究展望

在IS/IT实施和使用效果的研究中,可供性充分地解释了组织获得依赖于技术使用结果的可能性,此外,可供性明确地包含了技术使用的无意识和有待发现。可供性尽管原创于社会生态学,但近年来在IS/IT领域的研究丰富了可供性的内涵,并且也拓宽它的应用领域。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可穿戴电子设备成为获取业务数据的重要介质,因此,可穿戴技术的可供性对设计者和管理者的影响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也许是可供性原创于生态心理学领域的缘故,在研究方法上,可供性研究更多停留在定性研究方面,可以肯定,未来可供性的定量研究探索是一个方向。尽管对可供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效果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但关于可供性捕捉和创造价值的潜能的研究尚未得到重视,如果将IS/IT可供性看成是价值创造的驱动力,则企业和组织如何充分地利用其驱动力来创造价值的研究,亦是可供性未来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GIBSON J J.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M]//Perceiving,acting and knowing.Shaw R and Bransford J(Eds).Mahwah,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7:67-82.

[2]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Boston,MA:Houghton Mifflin,1979.

[3]CONOLE G DYKE M. What are the affordanc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J]. 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2004,12(2):113-124.

[4]HUTCHBY I. Technologies,texts and affordances[J]. Sociology,2001(2):441-456.

[5]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23-07-07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信息技术可供性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机制研究”(2020GXJK126)。

[作者简介]罗国良(1971— ),湖南宁远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李晓丹(1984— ),女,河南汝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崔雷(1982— ),山东定陶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数字化。

猜你喜欢

感知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教学系统设计探究
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研究
公共日语教学中认知理论的运用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找准切入点,教活阅读课文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