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中国

2024-04-11葛剑雄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邑大旗葛剑雄

葛剑雄

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了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囗”。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囗”。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才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會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了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

“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

(摘编自《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

◆解读

从“国”的形成中我们懂得了有人口,有土地,还必须有人拿戈守卫,这才有了“保家卫国”。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祖先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文明便由此产生。

从夏到商,从万国到“中国”,竖起一面大旗,召集万千群众,表达了聚集、中心之意,逐渐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腾。

猜你喜欢

大邑大旗葛剑雄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7卷10册)出版
优教大邑:办“美丽而有温度”的教育
王任:兴黄芪产业 扛脱贫大旗
履职尽责扛大旗 扶贫攻坚展风采
太邑彝族的本土崇拜
城口舞动“公路卫士”大旗
创新大旗迎风飘
大邑区块新型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
葛剑雄 学界“大炮”葛剑雄
葛剑雄:恰如其分地拿捏书生意气与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