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行动开始:在华企业低碳转型实践观察报告2023

2024-04-11胡文娟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绿色

胡文娟

在国际社会和国家的“指挥棒效应”下,一场席卷全球的零碳变革正在进行。我们观察到,企业做减碳的逻辑正在发生巨变——不只是责任、品牌形象,更是要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和低碳价值创造。本研究基于2020—2023年参与“金钥匙——面向SDG的中国行动”(以下简称“金钥匙”)活动的在华企业减碳实践,尝试对这些行动进行归纳分析,呈现当前在华企业低碳转型的特点与行动路径,并且展示企业界在进入零碳时代所进行的勇敢的自我革新。

一、势在必行:减碳,“破圈”而来的发展主角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而且,由于人们认知改变也要有一个过程,在这期间旧事物往往会顽强抵抗。但是,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一)2020年:迎来爆发点

发生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 以其汹汹袭来之势,深刻改变了2020年的春天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驱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关注人类社会在更大危机——气候变化面前的应对能力与韧性发展。疫情促使民众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给世界带来积极改变。根据埃森哲2020年4月的调查,5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更注重健康,45%的消费者会做出更可持续的选择,并很可能保持这样做1。

在新冠疫情给人类带来警醒之际,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再次加速了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国的这一承诺不仅提振了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同时也“点爆”中国各行各业对于低碳转型的关注。一时间,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深度脱碳转型的讨论陡增。碳中和成功从环保界“破圈”,成为企业界言必提及的话题。

面对来自最高层的明确政策信号,一批领先型企业率先响应,或积极表态,或抓紧时间着手研究方案,亦有先行者甚至率先承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市场敏锐度较高的金融领域也布局谋划,推动实质性措施出台。2021年2月8日,全国首批6 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合计发行规模为64亿元,发行人包括华能国际、国家电投、南方电网、三峡集团、雅砻江水电和四川机场集团。2021 年3月中下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相继推出绿色基金和碳中和技术基金。同时,互联网巨头也踊跃加入碳中和竞赛,其中,腾讯于2021年1月12日,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2021年3月,蚂蚁集团承诺在2030年實现净零排放2。

(二)2021-2022年:从含混走向清晰

2021 年是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2021 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一年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市场反应千变万化。一些经验不足的企业很快在如何开展低碳行动上陷入迷茫,变革本身的复杂性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甚至“跑偏”。例如,有些企业口号大于行动;有些企业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缺少科学论证;还有些企业避重就轻,绕开与业务相关的核心减碳,在“碳补偿”方面大做特做文章;也有企业错把“碳达峰”理解为“碳冲锋”。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伴随着中央点名“运动式”减碳,在政策指引下和能力认识提升的基础上,企业的减碳行动逐步趋于科学、理性,很多企业开始寻求科学的碳核查以及减排目标,并且根据实际发展现状合理规划减碳路径与行动。2021年11月18日,中国宝武正式发布《中国宝武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年12月29日,鞍钢集团正式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提出了低碳发展愿景、“三个使命”和“五大路径” 。两大钢铁领军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国钢铁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和路径,为我国全面建设钢铁强国、全面引领世界钢铁明确了方向3。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正式出台。2022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各领域不断完善,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陆续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配套措施等;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也陆续发布各种有关企业碳中和路径的文件和指导文件,为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提供路径指导。

2021年郑州“7·20”暴雨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真实存在,实现碳中和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也是在这一年“运动式”减碳人为拉闸限电让关于能源绿色与能源安全的平衡问题成为焦点。2022 年,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冬奥会,为中国企业和其他重大活动提供了低碳样本;2022年,一些第三方核查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也让舆论一时哗然。2021—2022年,在碳中和的持续热议背后,不少人开始认识到了“碳中和”确实是一条又长又难的赛道,碳中和将给众多产业带来巨变,但其中亦有很多挑战。

(三)2023年:求变求胜

碳中和绝不会一蹴而就,实现过程必定挑战重重,但是碳中和的目标不会动摇。中国牢牢保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在华企业扎实、系统、科学推进相关工作的局面也在不断展开。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指导以及社会各界对碳中和及其背后影响不断深化认识后,在2023年我们看到企业的减碳逻辑发生改变,低碳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企业变革的决心与信心。

企业界开始意识到,碳中和不只是“碳核查”“碳管理”,在转型压力和减排成本之外,碳中和更是经济的新增长故事。例如,隆基股份利用云南当地水电制造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等光伏产品,不仅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还推动云南水电产业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隆基股份位于云南的5个工厂实现生产用电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累计消纳水电25亿度,相当于减少135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12月,隆基股份受到了高瓴资本158亿元投资。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接受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低碳价值”并买单,消费产业也刮起了低碳风,低碳产品、零碳产品不断涌现,低碳环保也逐渐成为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元素4。

在2023年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围绕能源转型、节能增效、循环经济、实践探索、低碳服务、低碳交通六大板块所展示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产品让人们看到了绿色新经济的鲜活案例。“30·60”双碳目标之下,各类绿色产业应运而生,低碳转型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碳中和即将改变商业规则,重塑商业新格局,但是实现碳中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伴随着认知越清晰,企业低碳转型的行动也在愈发坚定。

二、主动变革:在华企业减碳行动观察

通过分析“金钥匙”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企业的减碳行动,以及与企业深入交流,本研究发现在华企业在低碳转型方面形成了以下5 个方面的特点。

(一)战略引领,内生动力不断迸发

企业要想在低碳转型中赢得先机,必须要全面审视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企业必须提升现有生产和运营的低碳水平,包括基础设施、供应链以及产品等;要设计和开发能够助力其他行业减少碳排放的产品、服务以及新型解决方案,这可能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带来蓬勃发展的新业务和新市场。

将低碳发展理念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量,并制定科学、完善的低碳转型战略,对于企业开展减碳工作意义重大。第一,明确目标,有利于企业各部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第二,提前谋划,科学部署,为碳减排工作描绘“施工图”。第三,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碳减排工作效率。第四,有助于规避风险,提前布局低碳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五,低碳战略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投资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尽管目前大部分企业尚未制定清晰的减碳战略或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并且有不少企业在设定目标以及碳核查方面存在挑战,但通过对“金钥匙”活动中的企业低碳实践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在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下,中央企业领先其他企业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尽管编制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央企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了减碳战略的价值,其驱动力除了政策引导,更多来自市场供应链、资本市场以及消费者等市场因素,企业减碳动力不断内化。第三,为推动低碳战略有效执行,优秀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低碳治理架构,通过企业内部考核奖惩体系落实相关举措。第四,优秀企业将低碳战略融入业务发展,在低碳产品设计、低碳服务创新和低碳解决方案方面积极行动,追求实现商业价值和环境价值协同增长。

(二)中国并联式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有潜力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速。为此,不同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减碳,中国的减碳必须立足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强调边发展边保护、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发展,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并联式发展模式。中国进行绿色转型不只是减碳,而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此,中国企业在做碳减排时,也在积极探索中国式做法,进行并联式协同推进。在“金钥匙”企业的低碳行动中,协同效应得到较好体现。

第一,降碳。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是大部分企业在降碳方面采取的常见举措,其中创新发展和应用CCUS 等负碳排放技术是大型能源和工业企业发力脱碳的重要领域。第二,减污。在污水治理、废气余热回收、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塑料污染治理方面,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均采取了积极行动。不少领先企业将循环理念前置于产品设计阶段,从源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扩绿。植树造林,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海洋保护等是企业经常采取的天然碳汇手段。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不断被强化认识。第四,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减碳不仅是践行公益,也是在谋求增长。碳交易、绿色投融资、低碳产品及创新解决方案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作用发挥使企业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获得持久内生动力。此外,由资源循环和共享理念衍生的新商业模式,例如,共享出行、二手经济等日益受到消费者喜爱并带来新的增长点。

既顺应全球减碳的时代趋势,又结合中国式减碳进程时间压缩、任务叠加、发展与环保要协调等特点,中国企业多元减碳举措并行,在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三)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全价值链减碳

企业实现净零,很大程度上是解决范围3排放(来自企业运营上游和下游的间接排放)的问题。据世界经济论坛相关研究,食品、快消品、时尚、电子、汽车、货运六个与消费相关的价值链占全球排放量約40%5。推进全价值链减排,品牌企业对消费者及供应商的引导不可或缺。相关研究发现,消费品行业有80%~90% 的碳排在品牌自身运营之外,主要来源于品牌端到端价值链中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 6因此,除了降低企业内部运营的碳排放,推动价值链上下游协同减碳,合力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圈正在成为比较有雄心的大型企业的努力方向。

而且,推动价值链减碳对于品牌也至关重要。据埃森哲2021年消费者研究报告,“77% 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低碳议题在消费中日益重要,83% 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商家应为低碳购买和消费提供便利。”7减碳还可以创造新需求,实现营收增长、成本节降、企业品牌力提升和风险防范。尽管目前大多数企业碳中和行动仍集中在自身运营,全供应链的“碳中和”行动仍然滞后,但是“金钥匙”中的许多减碳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优秀企业在这一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与尝试。

第一,在华跨国企业注重全价值链减碳,如雀巢中国、戴尔科技集团等,他们从原料产地采购到工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再到仓储物流和后期产品使用及回收整个完整的供应链已形成一定的减碳实践。在推动上游供应商进行能源及产业结构转型、引导下游消费者形成低碳消费意识和行为方面,跨国品牌均发挥了较大影响力。

第二,瞄准市场机遇,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制造业企业等,通过创新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可持续产品,助力其他行业和消费者积极减碳,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第三,众多企业和组织打造伙伴关系,例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启动 “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联合企业界发起 “全球可持续消费倡议”;等等。这些行动倡议有助于营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舆论,促进交流、凝聚共识,号召更多企业行动。

(四)数字化赋能,加速低碳转型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绿色化与数字化的双转型过程,加快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数字化具有放大、叠加和倍增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推进,为企业开展高效低碳管理和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比如,数字化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根据中国信通院《数字碳中和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赋能不同行业减排10%~40%8。另一方面,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产业的碳排放和电子废弃物将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绿色化为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数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金钥匙行动中,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第一,数字化助力气候行动。通过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共享出行以及电力大数据的开发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帮助中国企业提质增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水平。另外,5G、云计算、AI等技术在预警和监测方面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企业以及全社会的气候风险管理水平。第二,数字化助力碳数据管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碳数据搜集、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数字化还帮助企业进行碳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有助于企业随时采取对策;帮助企业开展碳排放数据的公开透明化工作。数字化有助于企业开展较为复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第三,数字化助力企业开拓绿色业务。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科技公司以及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创新开发碳数据管理系统,能效管理软件等其他产品与服务,赋能各行各业以及全社会低碳发展。

(五)适应气候行动初见起色

除了尽可能减少人为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速度,人类还必须采取适应行动,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影响。然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气候适应却一直被忽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启动了全球计划《沙姆沙伊赫适应气候变化议程》,提出了到2030年要实现的30个目标,以改善40亿人的生活。该计划希望通过制定粮食与农业、水与自然、海岸线与海洋等主题的目标,让公共和私营部门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加速适应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危机,企业的认知水平、适应水平决定了其韧性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国企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具有风险识别率偏低,风险管理停留在定性层面(并没有评估气候风险对财务的影响,也没有将气候风险纳入企业日常经营风控体系),未和财务数据建立关联等特点9。在“金钥匙”的企业行动中,聚焦适应气候变化的数量并不多,但仍可窥探在华企业在此方面的几个特点。

第一,从预警防治自然灾害角度出发,金融企业、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等均推出了风险管理平台、灾后应急通信系统等。气象服务对产业、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基础服务的支撑能力也被进一步地认识和发挥。第二,农业领域里现有的适应措施的规模仍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三,企业以及企业所在行业缺乏自身对于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暴露度的评估,在制定适应规划和方案并采取行动降低不利影响方面,明显不足。

三、拾级而上:于挑战中变革,于逆境中求胜

(一) 困难与挑战

驱动力不足。低碳变革是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但是低碳转型也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和成本。在难以看到短期利益的现实情况下,很多企业很难持续去做“碳中和”背后所蕴含的一系列正确但又艰难的事情。有时候企业不是没有“向绿而行”的意识,而是高昂的成本制约了企业转型的动力与积极性,或者说企业无法确定减碳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

行动路径不清晰。低碳发展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切实地将其融入企业业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协同增长。目前,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将自身利益与减碳趋势进行有机融合,尚未形成全面、科学的低碳转型行动方案。有些企业甚至在最基础的“摸家底”以及目标设定方面都不够及时、清晰和准确。

支撑体系不健全。首先,对于很多人和企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仍是新鲜事物,存在认知误差以及转型能力不足的问题,亟须加强学习,增强人才储备。其次,减碳技术/ 工艺、新能源技术创新以及数字化应用方面根基薄弱、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绿色转型的行动力。再次,标准缺失以及低碳/ 零碳产品标识认证体系的不完善,易于导致虚假减碳以及恶性竞争等。最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舆论环境和生态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社会各界对于减碳尚未形成共识,因此,难以集结力量,形成有效合作。为此,企业虽然希望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但缺少外部支撑,导致企业根本“转不动”。

(二)未来的建议

建议企业增强低碳转型的主动性。

练好自身内功。盡管存在诸多挑战,但是碳中和带来的是一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变革,因此企业需要提高认识,加强主动性,积极适应变化。首先,企业需要认真思考并寻找“碳中和”与自身发展相融合的减碳之路,通过制定并执行低碳行动计划,形成绿色低碳的核心竞争优势。其次,企业需要将“成本”思维转变为“投资”思维,秉持长期主义,通过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学习以及数字化转型等,先人一步布局未来市场。最后,企业需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绿色发展新动力。

增强外部协作。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低碳转型也不是一家企业能够独自完成的,需要搭建起良好的低碳发展生态圈。为此,企业在做好自己之余,还应该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等合作,推动相关政策以及标准的制定。企业还需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市场主导优势推进低碳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最后,企业要强化宣传,利用“碳积分”等鼓励员工和消费者在各自工作岗位和生活中低碳生产、生活。

建议企业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方优化企业低碳转型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通过税费优惠、政府补贴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转型的积极性。探索转型金融,将金融产品设计与项目碳减排量或绿色评估挂钩,保障高能耗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合理的融资需求,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低碳转型。建立和逐步完善碳市场机制,积极完善绿色交易、绿证市场等。完善相关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提升企业低碳转型执行力。加强监管和激励机制建设,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绿色
绿色低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数字化制胜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