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利用APP等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

2024-04-10丁镜之刘潇潇张睿李小凡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7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丁镜之,刘潇潇,张睿,李小凡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1 研究现状

高校需顺应新媒体时代需求,以新媒体技术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现存问题

2.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凸显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可分为2个极端。它让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足不出户,每天面对屏幕的时间长,充电线不离身。这样的学生缺少足够的社交活动,且逐渐疏远现实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会造成自我封闭。这部分学生同样缺乏体育锻炼,缺少运动带来的阳光和自信,最后形成自我孤独,自信心下降。这样的日积月累,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给学校的校园安全埋下安全隐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另一个极端,由于新媒体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特性,让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言论自由。在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的大环境下,学生自身缺少网络安全意识,让这一部分大学生针对网络热点事件随意转发、妄加评论。这部分大学生由于未形成完整的“三观”,容易被不良媒体影响,被带入被编织好的节奏中,沦为网络喷子和键盘侠,极大的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还有极少数的学生,自身意志力和控制力薄弱,易被误导,加入网络诈骗团伙,无意识地进行了违法活动,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带来挑战。

2.2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占比为19.54%,约为4.69h。每天解锁手机屏幕65次以上,滑动或者点击手机屏幕多达2617次。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在平均值之上,每天7~9h,甚至更多。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在未实行手机上墙的课堂,存在大量学生上课刷手机的现象。而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中,也存在部分学生“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未使用手机进行信息化课堂的相关活动,而是切出屏幕在玩游戏。在实施了手机上墙的课堂和早晚自习课,会出现备用机,学生往往准备2部或3部手机应对手机上墙。这样的现象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 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疲惫感

高校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被安排下载各种APP,关注各类公众号。每天忙碌于公众号答题、投票、转发等活动。稍有闲暇时间,还有可能会被拉去听讲座,充当观众。在设置有早晚自习的高校,学生本可以借此时间完成当天的作业,复习第二天的课程。可实际上的晚自习同样要不停完成某个部门的任务,不断有社团招新、学生会招新。导致真正的主题班会时间被占用,学生没有精力完成。大学生每天要完成太多非自愿的活动,导致学生迫切需要放松,恰逢短视频的兴起,让大学生有了放松的渠道。出于这些原因,高校学生对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失去了兴趣。

3 剖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低的原因

3.1 网络环境复杂,不良自媒体为了流量传播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影响了价值观的塑造

各大软件商对于新用户注册都没有门槛,对于用户的视频发布或者文字发布的审核能力不一。这就导致许多低俗内容、虚假内容得以传播。往往恶性内容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安机关介入才会让平台对视频传播者进行封号等整顿处理。

许多自媒体用户往往对热点新闻断章取义,只截取一小部分视频内容进行发布,并进行误导性评论,完全不考虑事件的真实性,只想获得流量和点击率,一心只想涨粉,因为达到一定粉丝量就会有商家来寻求代言。这样的自媒体用户通常粉丝量还很可观,这就造成了虚假的内容大量传播,影响网络安全环境的稳定。

眼下标题党盛行,内容与标题相差悬殊。更有不良自媒体恶意剪辑传播内容,让价值观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信以为真。大学生在不懂得甄别的情况下,极容易受影响。大学生容易被不良风向误导,随意评论、转发,不仅容易对高校的舆情造成不良影响,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在娱乐至上的短视频时代,大多数学生观看短视频,不管是不是真实的视频还是摆拍出来的视频,只要好笑就行,逐渐对时长稍长的视频资源失去兴趣,更不要说有教育意义但是时长更长的纪录片。随着观看娱乐视频的次数增多,大数据偏好推荐同类型的视频也逐步增多。让宣扬主流价值观的视频不能够被推荐出来,或者已经推荐出来,却被娱乐视频所覆盖。网络大环境的复杂,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低的一个社会原因。

3.2 课堂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传递之间存在误差,师生双向沟通的效率和质量不高。首先,在信息的获取方面,教师的信息接收速度远远不及学生。这就会出现教师在提出新事物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新鲜感。其次,学生从网络上接收到的碎片化且更具有娱乐性的知识远比课堂得专业知识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一定比不上脱口秀演员或者相声演员能让学生开怀大笑,学生的耐心降低,往往听了几分钟就想掏出手机。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通过板书、PPT中的图片和视频在每次课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时间逐步下降。学生对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往往提不起兴趣,专注力在10~20min左右。有些学生在上课5min后就会不自觉的拿出手机。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被短视频影响过深,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试想就连娱乐视频都可能被学生几秒就翻走,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有怎么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无形中加重了,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既要满足课程目标,还需要加入大学生喜欢的热点信息,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偏好。

3.3 学生自身不能合理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追求“奶头乐”且三观未完全成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6.8%和95.2%,其中高校学生占了很大的份额。在几年前高校自习室和图书馆都还需要占座,现在很少出现占座现象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自习室,更是门可罗雀。现在的部分高校学生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宅在宿舍,不是打游戏就是刷视频。只追求及时的快乐,只看眼前的结果,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打算。只想着及时回报,不喜欢长时间努力带来的收获,更不喜欢运动,不喜欢充实自己等延迟性的快乐。

高职院校学生年纪普遍都是刚刚成年,还有一些未成年的学生。在这样一个年纪,正是三观塑形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最易受到各个手机软件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影响,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同学室友的朝夕相处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三观。如果新媒体大环境不好,父母也未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把责任都交到高校,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会更大,成效也会更低。

4 解决对策

4.1 创新教学形式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师队伍的新媒体能力

不管是什么时代,内容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处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还是要适应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配合新媒体媒介,变成学生喜爱的内容。达到内容趣味,传播轻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目标。

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革新教学方式,增强新媒体手段的使用,增强教师队伍的新媒体能力,增加师生话题的共同点,借用网络语言、表情包等融入教学过程。线上教学,可借鉴短视频。探索合适的媒介、适合学生的平台,比如罗翔教授在B站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开通B站账号,在上面上传课程内容。定期开展直播,与学生互动了解其所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整合网络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合网络流行元素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如“那年那兔那些事”等动漫。各专业负责人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实践课时,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可多带学生实地参观红色基地,在新媒体时代,纯理论课程远远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联系实际,在新媒体环境下,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让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这样才能深入体会教学内容。

4.2 学校层面开发思政APP,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

高校不能监控学生闲暇时间的各类APP使用情况,也不能监控学生所浏览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开发一款思政APP,在此思政APP上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像“学习强国”一样,每天的学习都有分数。但有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强国”的形式,可以将通关游戏引入思政APP,利用思政知识作为武器,打击不良思想的小怪兽,并能通关积累分数。除此之外,还要在此APP上多转发官网媒体的文章内容。着力打造学校的新媒体氛围,可学习罗翔教授在网络平台上用幽默的语言传播专业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直播聊天活动,以轻松的模式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并根据学生所讲内容,找到共性的话题,针对此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最后利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精准匹配。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挖掘受教育者信息偏好、梳理受教育者参与互动频数分析规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

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开设新媒体素养课程或在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增加新媒体素养相关知识。在网络时代要让民主意识与自律意识相结合。结合法律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树立网络道德。

4.3 优化新媒体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可成立校园舆情小组,由新媒体网络专干配合心理健康教师,利用舆情监测相关软件,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定期开展网络舆情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舆情,认识舆情,熟悉舆情的产生发展规律,知道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的影响力。了解自己语言的影响和掌控好自己的发言权利。

加强师生网络自律意识,增强师生的新媒体网络素养。《礼记·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意思是指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即使是在网络的匿名形势下,也要不愧于心。不能随意发言,要想象成与人面对面的交谈,以这样的心态,就可以净化网络环境。

5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和挑战,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各方努力。社会加大新媒体网络的监管,学校加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度,家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本身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新媒体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