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证融通机制探索研究

2024-04-10王丽静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7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证书

王丽静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6)

1 前言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职教二十条》,提出了“1+X”证书制度,要求“1”与“X”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将证书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设备集成方面人才,针对“X”证书主要考虑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第二批)、工业机器人装调(第三批)、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第三批)3个证书,将“X”证书与学历教育有机衔接、课证融通对于推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

从文献梳理及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总结“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课证融通机制,在师资方面、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4个方面探索课证融通,全方位多要素开展,真正达到学好课程就能获取证书。

2 课证融通存在问题分析

(1)教师团队方面。“1+X”证书制度是将学历教育与证书有机衔接,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而不是简单认为就是一种新的证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缺乏对政策的深入解读和研究,没有理解“1+X”证书制度内涵;另外,课证融通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及教学内容重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关注“X”证书相关实践技能。目前,专业师资队伍相关专业转型发展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能力较弱,且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达到“1+X”证书制度对于教师要求。

(2)教学内容方面。“1+X”证书制度实施中教学内容融通是课证融通重要部分,是“1”和“X”有机衔接重要部分。大部分“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有一定程度的融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本能够满足课证融通的需求,但具体融入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上面。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覆盖“X”证书技能要求,有的专业课程有覆盖但是深度不够,有的课程与考核内容要求偏差较大,需要分类型分层次进行课程内容梳理重构。教学内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以及证书考核内容三者难以统筹规划。

(3)教学评价方面。“1+X”证书课证融通关键通过对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相关各个环节,通过学好各课程获取证书增加就业砝码。教学过程闭环管理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反馈。目前,职业学校学生评价方式虽然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但是对于过程性评价体现很弱,更没有引入增值评价,评价方式单一。“X”证书获取考核也不能完全体现某门课程学习效果,需要教师改善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方法。

(4)教学过程方面。“1+X”证书制度实施目的培养满足社会用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缓解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就业本领。教学过程中,能不能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对于制度实施很关键。很多院校在课证融通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现象,这样导致学生理论课结束不会动手操作,实践课上不知道如何制定决策解决问题。数字化资源不足,数字化教学平台对于课程服务创新应用不足,不利于课堂效率提升,课程实施打折扣。

(5)数字化资源方面。数字化资源建设没有跟上课证融通实施的进程,主要表现在资源数目不足,资源内容没有完全匹配上,对课程实施有影响。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对于教学尤为重要,需要线上仿真与线下实操相结合,解决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仿真资源数目也不足,而且资源项目类型没有考虑到“X”证书技能。

3 课证融通机制研究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将“课”与“证”在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融合。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装调、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照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按照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实践水平。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载体,优化教学过程,工学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学生在接受课程学习后能够直接考取证书,不需要额外课时、精力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课程改革一定要紧密联系企业,“1+X”证书制度实施初衷也是为了解决就业矛盾,因此,在课证融通过程与企业对接,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四个方面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1+X”课证融通体系

(1)分析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要求,修订课程标准。高职院校主要考虑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这两个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融入过程要分等级分层次来开展,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课程以及课程技能要求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装调、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三个证书的初级、中级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整个专业课程分为三类:融入深度不够课程、部分覆盖课程以及内容偏离课程。针对对不同程度融合的课程,分别进行课程标准修订。统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技能要求与“X”证书要求,对部分覆盖的课程进行内容调整,深度不够课程调整教学项目,增加实操比例;对于内容偏离课程,进行调整,做到岗、课、证的融合。

(2)转变任课专业教师理念,提升双师素质。“1+X”证书制度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各项教学活动执行者,其教育理念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1+X”证书制度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专业课教学中,关注技术发展前沿,掌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说,实践操作技能很重要,关注“双师”素质提升,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很多技能都是以动手实操为主,因此,需要在不同层面,多种方式开展技能实践提升培训,包括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学校层面,包括各级别的定期技能培训,专业实践相关技能大比武,技术能手学习计划等等。企业层面,教师每学年前往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最新技术技能,加入企业生产实践中,搜集企业项目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

(3)教学过程强化工学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企业生产项目中提取教学任务,采用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职业活动情境,学生在一个具体学习任务中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课前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动画、任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发布课前预习任务,通过平台中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学情,课上有针对性教学。课中,教学任务实施尽量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工作过程导向,发布任务后,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六方面完成教学设计。课中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便于后续分析。教学实践设计中加入数字化仿真过程,在实际动手操作设备前,通过仿真对操作过程有整体认识,加深对实操的理解,从而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后,运用教学平台发布作业任务,展示作业风采,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互动,加深交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评价反馈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课程评价对于教学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课程的学习。“1+X”证书课证融通中,课程评价宗旨是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科特点,将企业任务工单评价模式纳入课程评价中,将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元素选择性融入课程评价指标中,结合课程特点建立三方多阶段多指标元素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评价内容包含任务完成度、安全操作规范、课堂活跃度、方案创新度、沟通交流、成果展示等,将每项内容按照量化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记录到教学平台中。评价包含每次任务评价还包含课程阶段性评价,一般在大项目完成时开展。通过教学平台中的评价反馈学习中问题,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看到,反思在阶段性学习中问题,双方奔赴,改进问题,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4 结语

院校是“1+X”证书制度实施主体,“1”和“X”有效衔落脚点在于教学的落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与“X”证书相融通。从课证融通4个关键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在教师培养、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探索课证融通机制,通过这种深入的渗透式的“课证融通”,让学生学好课程就能获取证书,提升学生的就业本领。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