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4-04-10赵万福
赵万福
【摘要】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内驱力。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依托数字科技、引入数据要素、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乡村产业运行效率、增强乡村产业动能。当前,在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存在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数据流动遭遇困境及共享机制不健全、乡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对此,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数字水平;推动数据流动共享,延伸数据应用边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数字化转型短板;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强化乡村数字人才支撑。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人工智能 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323; 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5.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只有持续做优做强乡村产业,才能持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能。在数字经济时代,以5G、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正不断改变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当前,数字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领域,是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注入强大动能,扩展乡村产业生态系统。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
依托数字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一,数字技术正通过推动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所谓乡村产业数字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手段,对乡村传统产业链全要素进行再造,推动乡村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1]其中,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将不断取代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持续促进乡村产业价值链的转型与高阶跃升,从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另外,在推动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对乡村传统产业进行大范围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还能不断强化农业与其他乡村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具体而言,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种植、农村工业、旅游等乡村产业中的日益深入应用,通过横向、纵向产业关联以及依托数字技术的通用性、高渗透性、高黏合性,数字技术能够催生出诸多数字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乡村地区打造一批新兴的数字化产业集群,并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其二,数字技术正不断通过推动乡村数字产业化,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领域基础技术的大数据和5G等技术,正在向乡村各个产业领域持续渗透,不断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未来,乡村地区对处理和存储海量乡村产业数据的各种新型数字科技基础设施、数据服务产品、5G服务产品、人工智能科技产品等的需求将不断扩大,乡村数字产业链将逐渐成型。这对于丰富乡村产业业态、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引入数据要素,提升乡村产业运行效率。在数字经济时代,被视为基础性与战略性生产要素的数据资源,已被我国明确为与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并列的生产要素。当前,随着数据资源要素的引入与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乡村产业将被赋予新动能,在生产、营销以及组织管理等诸多环节实现运行效率的大幅提升,这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数据要素引入后,通过对育种信息进行数据化分析,对种苗生长进行量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育种质量。在农业营销环节,数据要素的流动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农业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联通,提升营销效率,如在农业电子商务中,商家与消费者供需数据在互联网上即时流动、精准匹配,能够加速商品流通。所以农业电商平台往往具有显著的“长尾效应”,即商家和受众之间信息壁垒在数据要素流动中被突破,供需实现高效对接,不少平时极具特色却需求不高、线下销量较低的农产品与服务,在数字电商平台依然可以不断“上架”、售出,而这些“小众”的需求在数字电商平台中汇聚而成的市场份额,甚至能够与一些热销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不相上下。在组织管理环节,数字信息技术能通过建立公共数据库和高效率的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實现乡村农业与其他各产业主体间重要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从而确保彼此能够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和协同,这对于构建高度开放性与高协同效率的产业组织管理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增强乡村产业动能。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中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通过要素集聚效应、投资乘数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包括工业互联网、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数字基础设施,具有数字驱动、协同融合等高水平特征,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更新完善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巨大驱动力。首先,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协同化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充分赋能传统基础设施,这将有效增强乡村产业支配与吸引生产要素资源的能力;其次,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生产性要素,与乡村各个产业的关联度紧密,对乡村各个产业发展的带动性极强,能够大幅提升乡村产业物质资本;再次,数字基础设施还能够在乡村产业创新过程中,促进信息、知识以及新兴技术等要素的有效应用和溢出,不仅能够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的科技创新,还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兴生产力;最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突破城乡时空限制,实现各类生产要素与资源的自由流动、高效匹配,这有助于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首先,乡村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偏低。从宏观角度看,与域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信息应用广度、深度和精准度方面的差距十分突出。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平均水平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农业产业内部行业数字化水平差异较大,以及县域层面以“农村电商”为主要形式的网络零售总体占比不高等,是当前乡村产业数字化现状的真实写照。从微观角度分析,乡村地区不少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数据服务全链条“接口”较为单一;产业数字化转型覆盖产业链各环节以及上下游的程度有限,以数据服务决策的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有效支撑数据流动、数据信息共享以及数据信息深度应用的基本规则框架不够清晰,依靠数据治理的模式缺乏规范性支撑,难以真正适应乡村各产业之间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加之产业间联动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体系构建尚在探索完善之中,这就使得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之间深度融合面临较大的落地难度。[2]
其次,数据流动遭遇困境、共享机制不健全。第一,数据流动遭遇困境。当前,国家数据治理基础性规则不断完善,涉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特别是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条数据建设制度体系初具规模,使得数据要素在产业活动中的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法治思维的保障和规范下,数据已成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数据作为独立于土地、资金和技术的新要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通过流通流动、挖掘整合、共享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价值。所以,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挥应然效用的过程中极易遭遇两大问题:一是由于数据绝对数量快速增长与相应权属规则不明确而导致数据流动失范和被滥用等损害数据合法权益与危害交易安全的问题;二是因缺乏必要规制和激励机制,数据在产业内部、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政府、社会、市场主体三者之间的高效流动和共享较难实现。这些困境和问题实际上对乡村产业运行效率的影响都是基础性的,迫切需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第二,数据共享机制不足。乡村经济数据客观真实反映市场动态,通过完善的共享机制,能够有力促进将数据作为市场监管和市场交易主体决策的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数据共享机制一直是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中强调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但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第五代通信网络延伸和数据高效传递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生产若干关键场景数据仍需要不同程度依靠传统手段作为补充;产业内部数据接口不清晰、数据采集的范围以及交换标准不够明确,进一步制约了数据的交流和挖掘整合效率。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领域数据分散和碎片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加之社会各部门之间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效应等方面原因,也给数据加工整合共享带来现实困难。
再次,乡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高度成熟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配套。数字基础设施一头连接着数字经济,另一头连接着乡村产业的各个方面,是推动信息技术扩散、促进数据融通的关键,其对于拓宽互联网受众群体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能够加快释放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进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正向溢出价值”,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上快速增长的通道。应当看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典型的“长线项目”,项目实施和管理难度比传统物理基础设施项目大,相关高效科学的项目投资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处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转变的过渡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投入结构以及总体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例如,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初级农产品冷链运输率,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目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是制约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从乡村产业振兴的底层支撑要素和机制看,夯实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仍是首要任务。
最后,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供给不足。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人才资源需求具有特殊性。从人才供给方面看,高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的乡村数字经济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亟须完善,现有人才的数字化转型也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短缺的困境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一是维持乡村数字经济运转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网络信息设备维护、网络市场营销与策划、乡村产业信息综合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加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才争夺的影响,使得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仍比较明显。二是乡村数字经济人才结构合理化程度有待提升,亟须加速培养具备大数据思维、将数字和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于农业产业的专门人才,真正突破数字技术和农业产业相脱节的“瓶颈”。三是广大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缺乏仍是制约乡村数字经济实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缺乏持续的人力资源供给。四是乡村数字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地方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以及监督保障方面的措施力度不够,与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第一,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数字水平。考虑到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应有针对性地补齐发展短板,全方位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一方面,结合地域特征分类推进数字化升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乡村产业规模、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分类施策,精准投入资源。例如,针对东北、华北等地势广阔且耕作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区域,主要可将数字化转型重点放在农业规模化、智能化生产方面,加大3S技术、北斗导航等数字技术的投入;针对地势坡度较大、交通便利度较低的乡村区域,主要可重点进行小型农机具研发,利用工具解决田地分散的问题。另一方面,依托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重构一二三产的全链条融合发展框架,推进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在以互联网信息媒介整合市场内需数据的前提下,打通城乡对接端口,不断探索可行性高的乡村产业新模式。此外,坚持走因地制宜路线,围绕乡村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延伸出对应的数字技术改造链条,鼓励乡村产业生产主体借助电商、直播等渠道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传等,加快形成社交电商、定制农业等新业态。
第二,推动数据流动共享,延伸数据应用边界。数据具有共享性、无边界性等特征,可通过加快其在乡村产业各个领域中的流动与渗透,来发挥更多元的资源支撑作用。一方面,不断发挥数据要素对生产、营销、组织管理服务等产业环节运行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断强化乡村产业中可利用大数据加以优化的环节,如搭建线上农产品行业信息收集与整合链条、转化电商后台数据信息等,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使乡村产业在缩减不必要成本的同时,快速探索出适宜当地环境的互利共生协同生态体系。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包括农业、商贸等在内的乡村全产业链数据库建设,并依托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推动其在各类乡村产业中的流通,并从深化数据领域“放管服”改革方向出发,开发面向乡村产业相关主体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将可利用的乡村产业数据要素集中于平台,所有主体既可作为资源供给方,也可作为资源提取方,由此提升数据要素的流动效率及实际效能。此外,集成政府、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力量,探索多元化数据合作模式,如政府负责数据资源的统筹、龙头企业负责牵头促进数据对接、研发机构负责提出并验证新的可能、农民负责转化落实数据成果等,在科学、有序的运转中实现乡村产业数据要素的价值升级。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数字化转型短板。以推进新基建为重要抓手,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牢固基础。首先,在我国农村偏远地区中应逐步扩大各类信息基础工程项目的覆盖面,加快乡村地区5G网络升级进程,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严格控制成本。同时,对于经济速度发展较快且基础设备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可提前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数字转型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工作,重点提升农村劳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其次,应充分发挥无人机和遥感卫星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乡村地区搭建健全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全面且动态地采集、分析和整理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基础数据,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并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的高效运行,在市场信息预警、自然灾害防控和资源整合管理等方面发挥出基础信息数据的重要作用。最后,加强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升级转型进程,在乡村社会中建立更加专业且智能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严格把控乡村地区的物流配送成本,营造良好的技术运用环境。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强化乡村数字人才支撑。首先,加大本地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家可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乡村地区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續推进各类高校增设乡村数字化相关专业,不断为乡村地区数字新基建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其次,制定差异化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乡村地区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既包含了龙头企业,又包含了农户及小规模的经营企业,他们对数字化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各不相同。为此,应结合各类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不同的人才培训方案,开展针对性的人员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其数字化素养。例如,对龙头企业和大规模企业来说,可对经营管理者开展数字化经营管理、数字农业发展和互联网融合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而对广大农户和小规模经营主体则可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和智能化设备运用等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课程,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再次,进一步丰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如开发培训APP和推行可视化培训系统等,让培训过程更加生动、形象,保证培训效果。最后,在社会保障、贷款利率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让更多高校毕业生主动返乡进行数字化创业,加速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本文系2020年重庆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职业农民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ZDR001)
注释
[1]田野、叶依婷、黄进、刘勤:《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10期。
[2]陈国军、王国恩:《“盒马村”的“流空间”透视:数字农业经济驱动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构》,《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1期。
责 编∕韩 拓 美 编∕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