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视域下“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4-04-09胡俊辉刘丹凤

重庆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城乡规划工科

胡俊辉,刘丹凤

(河南科技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及多元文化的渗透,尚不能做出准确、理性的判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育才育德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课程思政,以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促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高等教育的“大思政”培养氛围。“城乡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学的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与精神价值元素,但是对于如何建设“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目前研究成果还较少。在“大思政”视域下,探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概念

课程思政最初于2014 年在上海各高校进行实践,通过在课程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追求和民族自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随后各高校积极响应,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谢兆辉[1](2020)指出,课程思政是将思政理论建立在专业知识之上实现德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张丹丹[2](2018)指出课程思政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流价值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使教育主体成为合格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邱孟龙[3](2020)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资源融入非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三观塑造的一种课程观;罗仲尤[4](2019)认为课程思政以育人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整体而言,已有研究均是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对课程思政进行内涵界定。本文认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其本质是将价值观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无形中实现“立德树人”。

2 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误导,重视“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符合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2.1 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学生时代的周总理立下的宏伟志向,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广大学子的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西方敌对势力隐蔽渗透,各种肤浅、庸俗文化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学生心智可塑性强,意识活跃,但思想意志不够坚定,爱党爱国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并不坚固,并不能对当前的复杂意识形态做出准确判断。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恰逢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亟需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家国情怀、勇担责任和德才兼备的青年大学生服务于这一伟大征程。课程思政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思想认同感。故课程思政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核心价值取向等培养目标体现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2.2 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时代所需

新工科是我国为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新经济发展形势与格局挑战,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强化工科责任担当,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规律经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新工科三部曲,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学科交叉融合、精益工科精神、家国情怀、优秀沟通能力、实干兴邦等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工科卓越人才为核心要义[5],一经提出便得到各个高校的积极响应。它以高的政治站位,为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支持,然而目前的新工科建设中存在资源沟通不畅、学科融入体系不完善、工科思政教育不足乃至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6]。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挖掘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内容和精神正合新工科的核心要义,可实现工科课程的教育广度与深度,乃至专业温度,引导工科学生价值塑造、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较好化解新工科建设中痛点问题,培养美丽中国建设的工程师队伍。由此可知,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的必然需求。

2.3 发挥专业课程育德与育才引导作用

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尤其是专业课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授课时间长、课程类型多样,学生接触多,更能引起共鸣,这些课程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思政元素和专业精神,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时代重任。以往的教学过程,仅仅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并未重视专业课程在德育方面的潜力;而高校的思政类大课教学方法单一,硬搬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培养效果较差,学生德育培养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授课教师充分结合课程特色、专业背景、授课内容深挖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思政类课程有效衔接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专业课的育德和育才功能。

3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不明确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城乡规划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平时理论授课学时长。笔者在研究课程思政相关课题时发现,大部分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培养大纲时,针对规划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目标阐述得非常具体,而对于章节内容的思政目标阐述则较为笼统,多从三观塑造、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层面进行论述,并未结合工科类课程特点提出具体思政目标,不利于培育规划专业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3.2 思政元素库尚未构建

“城乡规划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包含着丰富的育德元素,然而现有的规划原理课程并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政元素库,且课程蕴含的元素并未被充分挖掘。授课内容的思政元素多是采用通识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内容满堂灌输,并未体现规划原理的课程特色。且教师讲授规划理论知识过程时更多的是随性发挥,思政元素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家政治意识要求等无从知晓,不利于学生的德育培养,相反存在带偏学生认识的风险。因此,构建经过教师集体讨论、得到更权威认可的元素库是十分必要的。

3.3 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参与度不高

结合教育基本规律及育才与育德本质要求,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包含高校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学生是课程思政受益者,关键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育谁”问题;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解决“谁育”问题;高校职能部门作为学校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部门,提供建设平台和政策支持,主导解决“如何育”问题。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也都举办了各类课程思政培训、竞赛和样板课程建设等活动,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职能部门仅仅侧重于举办这些活动,并未重视活动后期效果评估,而规划专业教师由于设计评图任务重、科研压力、家庭等影响,对这些活动更多体现为应付,学生由于每学期的设计类调研、作图等作业繁重更是无暇顾及其他,从而导致这两类主体被动式、强迫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并不理想。

3.4 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并未形成

评价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有效途径,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准确识别课程思政培育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可以提升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思政教学效果。当前“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乃至城乡规划学专业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的说辞,结合网络开展的线上评价参与度不高,导致最终的评价效果并不符合教学实际,实践中真正能落实的评价机制并未完全建立。

4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专业从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建立合理的课程思政培养体系。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制定有效的建设策略,结合“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建设当前存在问题,从培养大纲优化、思政元素挖掘、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路径,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4.1 修订课程大纲,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课程大纲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以注重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科学思维意识和城乡规划责任意识与担当为重点,在教学内容、思政案例选择、考核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辅选择等方面对现有课程大纲进行持续优化。除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本门课程的思政整体培养目标外,还应在各章节授课内容中明确具体的“真善美”培养目标及考核目标,从而有助于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4.2 挖掘思政元素,提供课程思政建设素材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各专业要结合专业优势与特色,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与精神内涵等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育人作用[7]。“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城乡问题能力和专业责任感为出发点,结合城市发展相关时事热点,从文化传承、人-地-自然和谐、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技术引领、实践创新等方面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挖掘课程所授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据此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为专业教师“传道受业解惑”提供教学素材,更为“寓德于课”提供有利工具。

4.3 优化激励机制,提升各建设主体参与度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发挥参与主体潜能。学校职能部门除了提供各类课程思政改革活动外,还应为活动后续建设成效设立奖惩激励措施。教师主体在讲课大赛、规划大赛、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思政融入程度考核,尤其在职称评定、绩效分配、评优评先、先进集体评选、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奖励。根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等教师分工,分别设立有差异的思政激励制度,提升教师参与度。学生主体从课程设计、规划实践、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素质加分、课程考核奖励等环节落实激励政策。

4.4 建立评价机制,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有利途径。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教师层面侧重于教学过程,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案、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融入程度评价;学生层面侧重于课堂反馈,从平时理论作业、设计方案、课堂互动、期末考评等方面是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进行评价;学校职能部门可以针对课程实际建立“线上+线下”随机跟踪调查机制,以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下步优化教学提供依据。相对来讲,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提出评价内容,可使“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更具针对性。

5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涉及各个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建设路径也并不是固定的,应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专业和课程特色,有目的地确定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强化建设主体的参与潜能,逐步推进,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样板课。本文对于“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分析,仅仅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中的几个“贝壳”,未来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大思政城乡规划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