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分析

2024-04-08赵天英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河南南阳473500

安徽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基本技能城乡规划规划设计

赵天英 (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河南 南阳 473500)

1 引言

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主要以建筑设计为主。“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是培养学生规划专业思维的第一步,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工作大多采取由建筑学教师按照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启蒙城乡规划低年级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学生面临着从建筑设计学习到城市规划设计学习的转换。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培养的是专业基本功和对建筑设计的悟性,这种“建筑学式”的思维模式与技能训练不能完全适用于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修建性详细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通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学习,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具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素养,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能够进行各种类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并为后续其他类型规划设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学习,使学生顺利从对建筑空间的认知过渡到城市空间的认知。

2 课程概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在大三上学期,是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划类型。

该课程72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训学时40 学时,还有专门的集中周。理论学时主要是关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实训和集中周主要是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操作。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进行居住区规划方案设计,初步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升规划设计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规划设计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2.1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问题

2.1.1 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清晰

“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是人居环境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设计。以往教学是以传授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和基本原理为主,目标设定过于笼统和简单,主要以最终的课程设计作业作为评定标准,虽然也加入了过程性评价,如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和实训成绩(草图等),但不管是过程性评价还是最终课程设计作用的评价,其训练点和重点都梳理得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学习。在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清晰的前提下,一对一的辅导又放大了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以任课教师个体关注点为训练目标,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片段化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甚至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1.2 教学过程控制不够详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主要是由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两部分构成。对于理论部分的考核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通过设计训练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由于对理论过程的控制不够到位,导致后续的设计缺乏理论支撑和逻辑性。在课程设计作业过程中虽然进行了教学安排,但对课程作业在每个阶段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具备的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没有详细的要求,学生只关注课程设计作业开始和交图的时间节点。整个教学过程控制不够详细,导致理论掌握不够牢固,理论与设计不能很好地融合,不能系统地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

2.1.3 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完善

在教学评价方面,虽然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整个评价过程没有与目标相对应的明确的评价依据。目前的成绩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分别占20%、30%和50%。这些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单独评定,评价方式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评价成绩主要是以教师个体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和主观判断为依据,不利于学生实现复杂知识体系的统筹并建立解决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

2.2 城乡规划思维渗透课程教学

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围绕规划思维与技能要求加以限定。明确课程作业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训练的各个阶中,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具备的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对教学过程结合这几方面进行控制,使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整体的教学过程有完整的认识,系统掌握相关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的评价体系,以此达到控制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2.1 教学目标系统、清晰

为了实现“知识+能力+创新+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某城乡规划专业围绕着专业的核心空间规划设计,从一年级的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二年级建筑空间,三年级城市局部空间,四年级城市整体空间到五年级地域性、特色性城市空间。三年级“居住区规划设计”承接一、二年级建筑单体设计到城市空间设计,也为四年级城市整体空间和五年级地域性、特色性城市空间做铺垫,如图1所示。

图1 空间规划设计图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进行初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划思维。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

基本技能模块。掌握规划设计快速表达、计算机基本绘图、规划设计制图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术语和居住区规划规范使用。

基本方法模块。掌握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居住区空间形态综合认知、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程序和调查分析。

基本素养模块。能够进行区规划设计理论实践应用,树立规划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创新意识模块。能够对城市问题进行分析,构思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综合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能够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

2.2.2 教学过程具体、有针对性

为了实现“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该门课程的达成度,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素养、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等方面入手。

基本技能方面。方案草图阶段,学生手绘快速表达,最终正式成果标准按照考研快题设计表达要求;正式成果运用CAD、PS、SU 等绘图软件综合表达。不论是草图阶段还是电脑正式成果阶段,要求制图规范,其方案的内容在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说明书中文字的表达要正确运用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术语。为了巩固学生对基本术语和标准规范的掌握,可以采用小测验的方式进行训练和检验。

基本方法方面。结合案例和图片直观讲解居住区建筑群体空间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学生通过对居住区模型制作和鸟瞰图的绘制,深刻认知居住区空间形态,并发现方案存在的问题;依据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和方案规划设计,边做边讲,学生容易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方案构思的过程中,能够从区域(城市)的视角对居住区进行考量,分析与上位规划(控规)的关系,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关注方案的逻辑性和协调性。

基本素养方面。在居住区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有开发商、居民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从这些不同主体的视角来看待方案,协调平衡各利益主体,树立规划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能够以敏锐的视角关注城市的热点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的问题等,从关注、分析城市问题到能够借助这些视角进行分析,构思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引导学生认识到居住区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空间,而是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只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规划设计出充满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居住空间。

2.2.3 教学评价全面、可操作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施,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处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培养规划思维,为后续的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对应。具体评价体系如表1。

表1 评价体系表

总成绩=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30%)+课程设计正式成果(50%),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基本方法所占比例较多,其次是基本技能、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对规划专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这些素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去积累。对于初次接触规划设计实践来说,更多的是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 结语

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专业,从建筑设计思维转向规划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平台转型期的一门重要课程。围绕规划思维的培养是本科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

教学目标系统、明确,使学生和老师都清楚各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能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过程具体、有针对性,便于老师和学生更好的教与学;教学评价全面、可操作,使得教学研究更加深入,有利于教师横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纵向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评价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整个环节一一对应,完成本门课程教学的达成度。

猜你喜欢

基本技能城乡规划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浅谈电视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