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建筑类专业联合课程设计分析
——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

2024-04-08徐久财张洪波刘爽郑志颖王宝君

安徽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应用型

徐久财,张洪波,刘爽,郑志颖,王宝君

(黑龙江科技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乡人居建设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也越发复杂,行业发展更需要具有理论知识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为应对这一趋势,建筑类专业的联合设计模式逐渐成为专业教育培养主流。

目前国内建筑类高校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合设计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建筑类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但其研究多集中于联合毕业设计,参与院校也多是经过相关专业评估的高校或老牌专业强校,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较少。地方应用型大学大多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及独立学院与高职合并转变过来,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紧张、学科发展基础薄弱、经费预算较少等问题,如何建立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相协调的联合设计模式,急需得到重视。

1 联合课程设计的优势

联合课程设计是以广大在校非毕业班学生为参与主体、参加形式与交流方式不限的良好平台,时间跨度多在一个学期或半学期[2],多采取校企联合、同校多专业联合的方式。与联合毕业设计相比,联合课程设计更适应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践,主要表现出三大优势。

1.1 受众面广,灵活度高

与联合毕业设计相比,联合课程设计对项目选题、师资条件、评价标准要求可适当放宽,限制因素较少,可以依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确定开课年级、专业、班级、人数等。联合课程设计成果虽达不到联合毕业设计水平,但其具有受益面广、灵活性高的特点,是联合毕业设计无法相比的。

1.2 提早反馈,为毕业设计打“前战”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暴露问题后,缺少改正环节。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强调应用实践就业,学生在毕业年级会找工作、实习等,难以集中全部精力,若此阶段引入联合设计,无疑会增加学生压力,毕业设计质量也难以保证。联合课程设计则将多专业、多要素提前引入课堂教学,是对毕业设计的提前“演练”,可以更早地发现学生能力不足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加以改进,促进学生技能知识的吸收利用。

1.3 “试错”成本低,利于稳步发展

联合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人员组织、流程安排、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大多数地方院校还是停留在传统设计教学模式,缺少联合设计的实践。盲目采用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教学成果将难以把握。故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先以多专业联合课程设计为跳板,“小步快走”逐步开展联合毕业设计是较为可行的发展思路。

2 联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2011 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3-4]。建筑工程学院同时拥有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6 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为省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三大专业,具有互补性强、协作性高的特点。故在2021 年率先开始了以围绕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3 个专业的联合课程设计探索与实践。

2.1 总体原则及目标

本次联合课程设计采取同校多专业联合模式,遵循专业融合、服务地方、校企联合、项目驱动的原则,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大人居环境建设专业,以实际项目为驱动,重点关注东北区域所面对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协力打造“实战化”团队协作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多专业协同的流程与方法,熟悉企业工作框架及模式。

2.2 指导教师和学生

该校风景园林专业为四年制教育,城乡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为五年制。本次多专业联合设计选取风景园林19 级1班(第六学期)、建筑学18 级1 班(第八学期)及城乡规划18 级1 班(第八学期),共16 人,协调3 个专业“设计集中周”课程,开展为期2 周的联合课程设计。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充分的认识,提高了基本的专业技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4 人,组员由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3 个专业共同组成,共形成4个联合课程小组。

联合课程设计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在指导教师队伍的组成中,聘请1 名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企业导师,与校内3 个专业3 名“双师型”教师,共同组成4 人指导教师团队。每2 名指导教师组成1 个指导教师小组,负责指导2组学生团队。

2.3 教学程序

本次联合课程设计借鉴多年联合毕业设计经验,融合联合工作坊“快节奏”的特点,其教学程序可分为四大阶段。具体教学活动组织见表1。

表1 多专业联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情况

2.3.1 选题阶段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本着“注重实践,服务地方”的理念,重点关注地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秉持“难度适中、专业融合、真题真做”的选题原则,由全体指导老师集体讨论后,最终确定。东北地区高校应将选题集中在寒地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工业区改造、历史街区改造等)、乡村振兴、林区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人居环境建设议题上。

在2021 年联合课程设计中,该校以“伊春市金林区乐园村乡村振兴专项规划”为选题,探索寒地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村庄区域面积适中、整体格局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内部资源丰富,既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方案涉及乡村策划、整体规划、环境及建筑改造设计等,能充分锻炼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2.3.2 前期调研与开题

此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专题讲座、场地调研、分组讨论和汇报交流。专题讲座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政策及案例,对学生规划设计思路进行拓展;另一方面,邀请校外导师对设计企业运行模式、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以及多专业协作配合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设计工作模式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场地调研采用线上两地直播连线的方式进行,由教师及当地村民在场地现场讲解。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学生们了解了场地现状、村庄历史沿革、百姓诉求等关键信息。线上调研完成后,各小组着手整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梳理现状核心问题。最后,将前期分析成果进行汇报,与同学及指导教师探讨交流,寻找设计灵感及规划设计方向。

2.3.3 中期汇报

中期汇报在第一周最后一天(第7天)开展,此阶段各组学生应明确场地核心问题,确定规划设计整体思路,并形成了初步的概念成果。每小组汇报时间控制在20min 之内,教师点评时间不少于15min。最终评分由指导教师、行业专家及村民代表共同确定。汇报点评结束后,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指导。

2.3.4 终期答辩

终期答辩在第二周最后一天(第14天)开展,此阶段各组学生应完成全部规划设计内容及汇报文件。汇报模式及评分方式与中期汇报相同。期末答辩后,指导教师将对作品进行评比颁奖,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强化联合教学的成果。课程结束后,指导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课程教学经验,并对下一次联合设计选题和过程优化提出建议。

2.4 规划设计环节专业配合模式

促进各专业的交流合作是本次联合课程设计的重要目的,本次规划设计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基础分析、村域规划、集中居民点规划、景观改造设计、建筑改造设计及成图表现6 大部分。为使团队工作协调有序进展,依据3 个专业的特点,对主要工作进行分工,基础分析和成图表现部分由3 个专业融合进行,其余工作内容均有一主一辅两个专业协作进行,详情见表2。各组也可依据组内实际情况及指导教师建议自行调整。

表2 多专业联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情况

3 联合课程设计的特点与创新

3.1 建筑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

建筑类专业教育体系通常分为应用型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培训模块两大部分,两大模块虽有交织进行,但总体来说,前半程教学以应用型理论教学为主,后半程教学以实践培养为主。由毕业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唯一检查环节,由于未能掌握理论与实践融合方法,学生往往在毕业设计阶段手忙脚乱。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联合课程设计,既是对学生之前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集中检验,又为之后开展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做“演练”。

通过联合课程设计,学生们提前熟悉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法,了解了企业的工作模式及流程,为其生产实习、毕设设计和就业提供了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发现学生能力的不足与工作欠缺,并对其毕业后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指导,避免了传统毕业设计缺少有效反馈的弊端。联合课程设计与联合毕业设计相互融合,共同助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类专业教学体系

3.2 快节奏下的高效协作模式

建筑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交图拖延问题,其原因在于设计抓不住重点及个人工作惰性。联合课程设计时间相对较集中,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策划、规划到设计的完整流程。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抓住场地核心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要“去伪存真”,快速对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在确定总体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开展多专业的协同工作。团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从而高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抓住场地核心问题和拖延交图的问题。

3.3 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能够更科学、更公平地反映教学的效果。本次联合课程设计首次引入实际使用者维度,构建“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实际使用者”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结合量化评分表,对学生的中期和终期成果进行评价。

专业教师,从专业培养目的的角度出发,通过成果,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团队配合程度及创新程度,权重占比40%。

企业导师,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判断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可行性等,权重占比30%。

实际使用者,即村民代表及乡镇领导,从使用者角度评价方案的可行性、舒适性等,权重占比30%。

4 联合课程设计的不足与改进

本次联合课程设计共评出的课程作业,1 组优秀(90~100 分),3 组良好(80~89 分),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参与学生均表示自己在沟通技巧、专业技能、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教学效果同样反映在毕业学生作业设计成果上,2022 年3 个专业毕业学生总体作业设计水平较往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本次联合课程设计依然暴露了诸多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

4.1 成果展现

本次联合课程设计存在时间相对较短、教学成果有欠缺等问题,若适当延长教学周期,设计成果的质量可能会更好。目前,联合课程设计的成果展现形式还是以传统的电子模型、展板、汇报文本构成,形式较为单一。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将3D 打印、VR 虚拟现实等技术运用到方案设计及成果展示中,以增强汇报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此外,实体模型及在地营造的方式也应注意强化,通过动手创作,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尺度的理解,让他们面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时,能引发另一个维度的思考,并充分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

4.2 师资队伍的培养

联合课程设计需要大量“双师型”的教师参与,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缓解教师压力,学院要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企业建立良性互动,促进校企协同互利发展;另一方面,注意指导教师要率先打破自身“学术领域”界限,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为解决行业发展实际问题,去了解相关领域甚至在学科门类上差距较大领域的相关知识[5],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多专业融合。

4.3 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本次课程设计只是校内三个建筑类设计方向的专业联合,可向纵向深度延伸,即联合学院更多专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形成从规划设计到造价、施工阶段的建设周期全过程模拟,促进学院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具有地方应用型特色的教学模式。另外,联合课程设计可以与其他院校校际联合,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之路。

5 结语

目前,建筑类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类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率先响应地方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与摸索,形成适合当前形式下的教学模式。本次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类专业联合课程设计,将地区发展实际问题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益,为建筑行业培养更优秀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