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合理应用与疾病防治措施研究

2024-04-08赵秀兰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肉羊羔羊

赵秀兰

随着肉羊养殖工作的不断发展,现阶段肉羊的各项养殖技术被广泛应用。肉羊养殖过程中在外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疾病,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治疗,因此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大量涌现。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应用价值,深入探讨相关的养殖技术与常见疾病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近年来肉羊在我国各地大量养殖,标准化养殖技术也在随之升级。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很多地区开展肉羊养殖工作时,在养殖技术合理应用与疾病防治方面仍存在欠缺。为改变这一现状,这正是本文围绕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应用价值

1、满足消费者优质羊肉需求

羊肉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现阶段羊肉的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相关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整体肉羊养殖业迅速发展,确保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肉羊的出栏率与质量稳步上升,从而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优质羊肉需求。

2、提升肉羊养殖户经济收入

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的真正落实,能够有效提升肉羊的养殖水平,肉羊养殖更加集约化、标准化与规模化。为肉羊创造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增强肉羊的身体机能与疾病抵抗能力,充分保障肉羊的身体健康,使肉羊养殖户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3、促进肉羊养殖资源合理配置

随着现阶段肉羊市场需求的增大,购置肉羊的相关优惠政策不断颁布,越来越多的肉羊养殖户提升肉羊养殖兴趣,更加乐于参与系列的肉羊市场养殖活动。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肉羊养殖资源的高效聚拢与合理配置,完善肉羊养殖产业链。

二、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

1、羔羊养殖技术

肉羊的羔羊养殖技术可以根据羔羊的生长阶段,划分为初生羔羊养殖与哺乳期的羔羊养殖。在初生羔羊养殖中,工作人员需要保障初生羔羊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补给,在出生的一周内向羔羊喂养初乳。在出生一周后,可以向羔羊饲喂青干草,饲喂时控制用量,使羔羊适应从初乳喂养向饲料喂养的转变。在羔羊出生半月后工作人员可以在青干草的基础上,增添精饲料进行喂养,同样合理控制两种饲料的喂养量与比例分配。羔羊满月后可以逐步增加饲养强度,添加草料进行喂养,喂养标准逐步向成羊靠拢。其次,对于哺乳期的羔羊,工作人员在养殖时,需要将母乳的饲养量适当降低,在日常养殖中除了乳汁,可以额外补充适量的精饲料进行哺乳期的羔羊喂养,控制总喂养量。在精饲料的喂养次数方面,通常情况下对于2—4月龄的羔羊,需要每日喂养3次及以上的精饲料。此外,在羔羊逐步生长成熟进入断奶阶段后,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加强营养补充,增强饲料投喂,避免羔羊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

2、母羊养殖技术

肉羊的母羊养殖工作,可以分为母羊的妊娠期养殖与母羊的哺乳期养殖。在母羊的妊娠前期,工作人员需要增强营养补充,饲料方面喂养时需要注重投入高质量的草料,如多汁饲料与精饲料等,为母羊向妊娠后期过渡与顺利生产打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妊娠后期的母羊养殖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人工养殖与自由放养相结合的养殖形式,在向妊娠后期母羊提供营养补充时,工作人員可以投喂适量的精饲料,之后可以引导母羊进行自由采食。能够充分保障母羊在营养缺失时,随时获得营养补充,培养母羊的健壮体魄。其次,在母羊生产后的哺乳期养殖方面,母羊生产出羔羊的3天之内,工作人员需要减少精饲料的喂养量,在3天之后逐步恢复正常。在母羊哺乳期间,前期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在每日养殖时,向母羊投喂精饲料,并引导母羊自行采食相应的粗饲料,使营养均衡。后期阶段与前期相反,工作人员需要降低精饲料与优质牧草的投喂量。

3、种公羊养殖技术

种公羊的养殖可以根据肉羊是否处于配种阶段,选择合适的养殖方法,在种公羊的配种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实时关注公羊的膘情,将膘情控制在中上等。饲料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增强营养补充,投喂大量精饲料并且可以每日投喂2个鸡蛋。种公羊实际配种时,应合理控制公羊的配种频率与次数,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应将配种频率,限制在每日2次左右,如果种公羊配种时间过长,应及时引导公羊休息,保持良好的体力与精力进行后续的配种及饮食饮水活动。其次,对于非配种期间的种公羊养殖技术,饲料方面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多元化饲料,投入多种不同类型的丰富饲料混合喂养,如精饲料、甘草、青贮饲料。为了保障每只种公羊均能够充分汲取到养料,满足健康生长需求与营养需求,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单独饲养的形式,引导种公羊单独进食。运动方面的养殖工作,工作人员在日常养殖中可以引导非配种阶段的种公羊,进行2个小时及以上的运动,通过适量的运动使种公羊保持良好的体质,达到配种要求。

三、肉羊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1、杆菌类疾病防治技术

肉羊在生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杆菌类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肉羊坏死杆菌疾病的防治。坏死杆菌疾病具有涵盖范围较大的特点,不同生长阶段与性别的肉羊均可能感染,传染速度方面属于慢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方面肉羊在感染坏死杆菌疾病后,肉羊表面皮肤、皮下组织与消化道黏膜等多部位,均可能会出现坏死的现象,体内不同的器官及部位,同样可能产生坏死,器官的各项功能全面丧失。不仅影响肉羊的生长健康,还会对羊肉食品安全与群众的身体健康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发病时间方面坏死杆菌主要发生于冬季、雨季等较为寒冷潮湿的温度气候条件下,并且呈散发性或地方性状态传播蔓延。在防治方面羊坏死杆菌病属于细菌病,治疗难度较小,工作人员可以使用肉羊敏感性抗菌药物,对肉羊进行药物治疗,与此同时工作人员需要可以采取定期对肉羊养殖场所消毒、投放营养饲料等形式,防控坏死杆菌产生。第二,肉羊沙门杆菌疾病的防治。沙门杆菌疾病通常情况下,在肉羊抵抗力下降时产生,主要由沙门氏菌导致,主要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与流产性沙门氏菌等。主要病症表现为腹泻、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等。发病速度方面沙门杆菌的发病潜伏期较长、难以察觉。防治技术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养殖中,加大对肉羊的观察力度,如果发现肉羊存在异常情况,可以怀疑肉羊产生沙门杆菌疾病。防治时可以采取隔离措施,将发病羊与健康羊隔离,避免沙门杆菌交叉感染传播,为病情控制增加难度。饲养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羔羊和母羊的饲养,避免出现羔羊腹泻与母羊流产的疾病症状,如果出现应及时将羔羊与母羊隔离,并对发病羔羊与母羊的养殖场所,使用过的器具、活动场地等,及时进行消毒杀菌的无公害处理。第三,肉羊土拉杆菌疾病的防治。土拉杆菌属于细菌性败血症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疾病起伏大治疗难度高、发病率高等方面的特点。防治时需要对肉羊的饲养情况进行严格监管,仔细检查肉羊的饲料卫生情况,避免饲料被鼠类污染破坏,导致肉羊产生土拉杆菌疾病。药物防治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定期使用灭蜱药物,对肉羊群进行药浴防治。能够有效避免蜱对肉羊造成侵袭等破坏,导致疾病产生。并且在肉羊感染土拉杆菌疾病后,工作人员可以使用霉类药物进行防治,主要包括链霉素、土霉素与金霉素等类型。

2、瘤胃鼓气疾病防治技术

肉羊常见的瘤胃鼓气疾病防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肉羊瘤胃鼓气疾病中的瘤胃积食防治。主要由饲养与放牧方法不合理导致。在日常养殖中工作人员如果在短时间内,向肉羊投喂过量的饲料,或向肉羊饲喂含水量过高的草类等饲料,肉羊胃部的消化负担会加重,产生瘤胃积食疾病,在日常养殖的放牧过程中,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加强对肉羊的引导,使羊群自由采食到含水量的青草,或未能进行节制采食过量的青草,均会引起瘤胃积食疾病。主要病症表现为在肉羊产生瘤胃积食疾病时,肉羊胃内充斥过量的饲料,会超出正常体积与胃的正常容量范围,导致胃壁严重扩张,缩张功能会下降,饲料消耗蠕动会缓慢,停滞在瘤胃内无法正常消化。其次,在主要防治措施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肉羊的实际生长阶段,制定严格的饲喂程序,定时定量饲喂,避免瘤胃积食。在投放含水量过多的草料时应严格限制用量。日常放养时,放牧时间方面需要避免选择在清晨放牧,避免肉羊食用清晨含水量过高的青草饲料,并在肉羊群自由采食时加强引导,避免过量食用草料出现瘤胃积食。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药物与疫苗进行防治,可以采用适量的石蜡油与人工盐调配出的混合液灌服病羊,也可以使用乳酸钠等化学药剂,对肉羊进行静脉注射。如果肉羊的瘤胃积食疾病情况较为严重,工作人员可以向病羊注射尼可刹米药液,抑制肉羊的病情恶化速度。第二,肉羊瘤胃鼓气疾病中的急性瘤胃鼓气防治,肉羊的急性瘤胃鼓气疾病主要由饲料卫生不达标造成。工作人员在肉羊的日常养殖中,如果向肉羊饲喂过多的酒糟类等容易发酵变质的饲料,或饲料超出保质期限,储存不合理出现腐烂霉变,肉羊在食用后会出现容易急性瘤胃鼓气疾病。同时在放牧养殖中,肉羊采食过量的多汁牧草后,草料在胃内大量集聚会迅速发酵,排出气体使胃的体积膨胀,产生瘤胃鼓气疾病。在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首先严格把控饲料的质量,采购饲料时应对外观仔细检查,筛选出水分含量过高、破损、存在霉斑的饲料,选购后选择合适场所存放,避免雨淋或受潮出现变质。饲喂需要看、闻、摸辨别,防止不慎投喂变质发霉饲料,放牧时需要控制肉羊的采食量。其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瘤胃放气的方法,防治肉羊的急性瘤胃鼓气疾病,在放气过程中需要将导管从口腔插入羊的胃内,排除鼓胀气体缓解胃部压力。并且放气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碳酸氢钠等化学药剂,将肉羊的瘤胃进行冲洗,辅助排除食物与气体。

3、口腔黏膜疾病防治技术

肉羊的口腔黏膜疾病又称口炎,发作时会对肉羊的口腔、消化道、食道等多部位造成严重危害。具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人员在防治肉羊的口腔粘膜类疾病之前,需要对疾病的成因进行充分了解掌握,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防治。通常情况下导致肉羊口腔黏膜疾病产生的原因众多,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口腔划伤、有害食物误食、感染其他相关疾病引发等。在日常养殖中部分工作人员饲喂肉羊时,缺乏肉羊的自由采食控制,对牧场、养殖场所、养殖场所周边等区域,没有在放牧之前排查障碍物等感染因素,导致肉羊群在饲养或放牧自由采食时,容易被尖锐的树枝、秸秆、石子等划伤扎破口腔粘膜,导致口炎疾病产生。在误食方面,部分工作人员养殖时没有将强酸或强碱类型的物品、变质食物、氨水等腐蚀性烧灼性较强的化学药剂,放置在合理的位置,肉羊容易误食引起口腔粘膜烧伤、口腔内部组织会损毁,导致系列口腔黏膜疾病产生。部分传播扩散速度较强的传染病,肉羊在感染后可能出现口腔溃疡等并发症,同样容易产生口腔黏膜疾病。此外,在日常饲养中,如果肉羊的饲料中缺乏充足的营养物质,如长期缺乏钙、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同样会导致肉羊长时间食用后口腔粘膜受到损伤并出现疾病。第二,对于饲养放牧不到位,与误食导致的有氧口腔黏膜疾病,工作人员在防治时需要首先精细挑选饲料,饲喂食物时仔细检查饲料的形状与外观,对于较为粗糙或棱角尖锐的饲料,应慎重投喂或不予投喂,防止割伤肉羊口腔。同时在饲料类型方面,工作人员需要注重避免选择有损肉羊口腔粘膜健康的草料进行投喂,营养方面应投放饱含丰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避免肉羊口腔溃疡。在日常养殖中,应避免羊群与强酸或强碱类等化学物质产生直接接触,必须合理存放。放牧过程中排除树枝、石子等障碍物,避免划破肉羊口腔粘膜。其次,对于其他传染病导致的肉羊口腔黏膜疾病,防治时如果肉羊症状较轻,工作人员可以使用高锰酸钾等化学药剂,对肉羊的口腔进行冲洗消毒,抑制病情进一步加重。如果肉羊的口腔黏膜疾病情况较为严重或者口腔溃烂,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明矾冲洗、涂抹蜂蜜、注射青链霉素等措施进行防治。

4、腐蹄疾病防治技术

肉羊的腐蹄疾病主要产生于肉羊的蹄部,会对肉羊的行走能力、腿部健康等造成不良损害。具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肉羊腐蹄疾病的成因病状等方面,易发时间方面肉羊的腐蹄疾病,主要在夏秋等时间段产生,并且在气候条件较为潮湿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病情会迅速传播扩散,感染的病羊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工作人员需要在夏秋季节与闷热潮湿天气时深入羊群,仔细观察肉羊的活动、进食、饮水、放牧等情况,如果观察到肉羊的行为表现存在异常,可能证明肉羊感染腐蹄疾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在疾病表现方面,通常情况下肉羊在产生腐蹄疾病时,会出现对蹄部发炎、肌肉肿胀、组织溃烂坏死、蹄匣脱落等不良情况。并且容易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体重减轻,容易产生继发性感染。第二,常见的肉羊腐蹄疾病防治技术。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肉羊的日常活动进行限制,避免蹄部过度磨损产生疾病。在养殖场所中需要保障占地面积合适、内部空间布局与密度合理,避免活动场所过密,羊群出现相互踩踏的情况,导致蹄部損伤出现腐蹄疾病。对于性格较为强势好斗的肉羊,工作人员可以适当隔离单独养殖,避免好斗肉羊踢伤养殖圈所内的其他肉羊,其他肉羊的蹄部会受伤诱发腐蹄病。在夏秋季节与闷热潮湿天气,应合理控制肉羊的活动时间,尽量选择较晚的时间引导肉羊活动。避免外界环境中的过量露水浸泡肉羊蹄部,造成蹄匣偏软损伤产生腐蹄疾病。其次,工作人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使用温热的清水清洗病羊的蹄部,剔除蹄部坏死、腐烂的角质层与组织细胞。之后可以使用饱和的硫酸铜等溶液,将肉羊蹄部感染疾病的区域彻底清洗消毒,涂抹治疗药粉,使用纱布包裹。此外,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注射口蹄疫疫苗等形式,对肉羊的腐蹄疾病进行防治。在治疗肉羊蹄部的同时,能够保障肉羊的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

综上所述,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直接影响肉羊整体养殖质量。必须聚焦于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羊肉的需求、肉羊养殖户经济收入、肉羊养殖资源配置等方面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技术应用价值,采取相关的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保障肉羊系列标准化养殖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251900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棣丰街道办事处)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肉羊羔羊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育肥技术的要点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羔羊的试图(外三首)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关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肉羊舍饲快速育肥技术
孤独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