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2024-04-08本刊编辑部

投资北京 2024年3期
关键词:京津京津冀协同

本刊编辑部

2014 年2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十年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京津冀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津冀合作,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首都发展深刻转型。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 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 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 平方公里。“腾笼换鸟”让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 年的40.7% 上升至2023 年的66.1%。核心区功能重组稳步推进,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

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在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联袂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 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在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 個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 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 余所学校、5 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中央企业已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 多家,源自北京的300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发力,“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加速形成。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升,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数据显示,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 年的71.2 亿元增长至2023 年的748.7 亿元,年均增长率26.5%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 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 万次,投资总额2.3 万亿元。

交通一体、生态同建、服务共享,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 至1.5 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在生态协同方面,2023 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 年下降57.3%,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见”转变;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在老百姓重点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方面,京津200 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 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 个高校联盟;9300 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5000 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

正是十年协同发展丰硕成果的累积,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带来区域整体实力的蝶变,京津冀已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 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 万亿元,是2013 年的1.9 倍。

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提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宏伟目标。朝着这一目标, 京津冀三地必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加速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猜你喜欢

京津京津冀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