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嘉峪关
2024-04-08姚毓青
姚毓青
嘉峪关,是中国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因关址位于祁连山的小支脉嘉峪山麓而得名。
雄关择址于此,颇具不凡眼光。
这里,南耸祁连山,北峙马鬃山。两山间15千米长的峡谷地带,是河西走廊西段的狭窄处,历来都是军事争夺的要地,素有“西襟锁钥”之称。这里也是高山、戈壁与平原交会的地方,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队队客商影,悠悠驼铃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古时的热闹。
“嘉峪”的原词本意,就是“美好的山谷”。“美好的山谷”,多么悦耳而又令人向往的地名。我想,這必定是中华民族先辈们寄予希望的美好祝愿,是对和平与安宁的祈盼。
然而,一处交通干线上的咽喉要津,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漫漫岁月里,东来西去,兵车、辎车载过多少艰难辛酸;西来东去,骏马、骆驼驮负多少惊险悲欢。古道遥遥,尽管来去的商旅足迹要远远多于驰骋的战车辙痕,但历史更多记住的是金戈铁马。因为它是长城线上的关隘,是由重重城墙、密密楼台构筑成的城堡。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嘉峪关城楼,是明代建造的。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率军平定河西,同年开始修建嘉峪关。美好的嘉峪塬上,耸起了新的长城、新的名关。
嘉峪关,说是一道关,实际上是一座庞大的军事防御城堡。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和城壕组成的整座关城,占地面积达3.35万平方米。关城内外均有罗城和土围连接万里长城,形成了城外有城、重关重楼的并守之势。真是铁壁铜墙雄峙塞外,固若金汤不可侵犯!
确实,眼前的嘉峪关城是雄伟的,冷冷雉堞,寂寂敌台,重重关门,高高角楼。我们从外城东门楼“天下雄关”匾额下的长方形城门洞走进,穿城缓行,直到跨出关城最西端嵌有“嘉峪关”三字的半圆形城门,无论身在城内外的哪个角落,都有一种壁垒森严、威武肃杀的感觉。
我在关楼的垛墙堞口处,探首纵目远眺,南边的祁连山,北边的马鬃山,灰黑色的群山层层叠叠,连天接云,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堆积在历史烟尘里的凝重岁月,眼前好像也浮现出历代将士出击与凯旋的情景,那猎猎旌旗,刀光剑影;那长长兵列,马嘶号鸣!
秦朝蒙恬御匈奴,常领边兵三十万。西汉卫青霍去病,千里远征胜利还。东汉窦固和耿忠,率军追敌至天山。唐初名帅李世民,远交近攻威名传。成吉思汗铁骑猛,纵鞭一挥山河撼。清代重臣左宗棠,征讨反叛不畏难。
当然,这里不仅仅是驰过辚辚兵车,冲过滚滚骠骑。这里,更多走过的是商旅的骆驼驮马,是交往的官吏使者。
博望侯张骞,首开丝绸之路。西汉细君与解忧公主,接连和亲嫁乌孙。东汉班超班勇父子,奉旨出使重通西域。东晋法显独闯沙漠荒滩,成为西域取经第一人。北魏旅行家宋云,探访西域各国,杨衒之以他为主线写就的《洛阳伽蓝记》名传后世。隋代吏部侍郎裴矩,专司丝马互市,一时盛况空前。唐初玄奘西天取经,历时17年,驮回经籍657部。唐代崇徽和威安公主,先后和亲回鹘可汗。明朝关城的西城门口,曾是验明进出的“口岸”。
这里,更有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始自广远细长的西北内河流域。周穆王西巡昆仑山下,相会西王母于天池畔。汉武帝渥洼池得天马,疾驶如白光一闪不见影……
苍凉、辽阔而又多彩的西域啊!使人遐想无限的西域,诱人探寻探险的西域。
在内城光化门(东门)和柔远门(西门)彩檐飞翘的三层门楼前,在瓮城北侧与东城墙衔接的拐角“飞燕击壁”处,在当年文牍官吏的办公场所文昌阁旁,在悬臂长城长长的漫道和静静的烽堠上,我心中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涌动着一种贪念与野心,总想发现点什么,感受到什么,总想纵目搜觅远去的骑影,总想屏息捕索飘忽的驼铃。
历史的车轮不断地驶去,渐行渐远,越来越远。不见古旗,不见箭戈,也不闻马嘶,不闻驼铃。然后,大漠炊烟,劲草热沙,可以凭吊、瞻仰的地方仍在:内城里的游击将军府,是关城最高指挥官的驻地,至今仍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风貌;东门与外城间的戏台,是戍卒与商客娱乐休闲的地方,台两侧的砖砌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完好无损;西瓮城会极门后的檐台上,有传说初建时剩下的“最后一砖”,足见如此浩大工程的设计周密与用料精确。还有,那关城上的箭楼、阁楼、闸门楼,那内城里的粮仓、驿馆、军火库。
耸峙在大漠戈壁中的关楼、在午阳的照耀下,闪亮着赭红色的光辉,那是一种苍健、雄丽的光辉,令我长忆在心中的光辉。
嘉峪关,是闻名中外的胜景名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留下你的足迹,心胸会更宽广。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