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感”是一种刚性需求
2024-04-07◎张涵
◎张 涵
浙江省乐清中学高二(5)班
近日,社交媒体上又刮起了名为“氛围感”的风,从一个人的穿着搭配、拍照滤镜到书桌上书籍的摆放、灯光的颜色等,都要求营造出“氛围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肯定“氛围感”给人带来的持久动力,有痛斥“氛围感”是消费主义下的“伪精致”。我想,随着“氛围感”的影响扩大,我们应该正视“氛围感”的内涵,认识到“氛围感”是一种刚性需求。
何为“氛围感”?《人民日报》有言:“氛围感既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是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所谓营造“氛围感”,是人特有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古至今,皆有追求“氛围感”的身影:是那场明朝的雪,是张岱“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思念之秋,易安居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忙碌生活中难得的闲暇,调好的台灯角度、灯光和一杯热饮;是阴雨绵绵时,红泥煮酒,围炉诗话。
“氛围感”教我们去感知、体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而越来越多的人对“氛围感”有着偏见。有人戏谑“氛围感”为无用功,他们只知没有方向地埋头苦干,以凸显所谓的“实用”;有人以没时间、没金钱为由抵制“氛围感”,错把“氛围感”当作需要时间浇灌出的“金花”。各种各样的说辞甚嚣尘上,结局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容易对事物失去热情,获得了成就却难以欢喜,只剩空虚,像是大病初愈后的虚脱,只觉得痛苦。
越来越多的声音裹挟着我们,不断叫嚣着:“‘氛围感’就是形式主义!”其实不然。“氛围感”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更放松舒适的环境,让我们感到工作、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试想,在柔和的灯光下、舒适的环境中,啜一口热茶,读几句诗文,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场景。这一举动,只会让人更加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挣扎在急于求成的牢笼中。恰如路遥所言:“我们摆脱不了平凡,但可以摆脱平庸。”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很平凡的事,但如果在日常而平凡的厨房中摆上一枝玫瑰花,生活顿时就有些不一样了:日子仍然普通,却不再庸俗。虽然学习、工作仍旧不是件易事,但“氛围感”可以让人在那一刻不那么痛苦、踌躇。
再则,对“氛围感”的追求生动地诠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需求。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缺乏生理需求层次上的满足,但内心,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仍然匮乏,而追求“氛围感”是人在追求“自我实现”时竭尽所能的体现,为挖掘个人潜力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
正如各大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氛围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贵州“村BA”(由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火爆,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再掀旅游热潮。村庄浓郁的篮球赛氛围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带动了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此“氛围感”而买单。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氛围感”不需过度追求。愿你我借力“氛围感”,做一个即使“贫穷而听着风声”也美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