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促“品”:真实性问题下书法欣赏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2024-04-07黄颖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祭侄颜真卿书法作品

黄颖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一、当前美术学科中书法教学产生的问题

(一)书法欣赏教学实施过程中时间有限以及方式单一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书法欣赏教学在研究与实践中由于课程时间和教师本身专业的限制,实践过程中缺乏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难以展开精彩的书法欣赏活动,以至于学生对于书法欣赏活动的兴趣日益缺乏,书法学习活动不够丰盈。

(二)书法欣赏教学实施缺少适合易行的教学策略

初中书法欣赏课程专注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往往忽视书法欣赏与文化背景及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也缺乏适合易行的教学策略来支撑书法欣赏的多维度欣赏。

(三)真实性问题下的品赏适合书法欣赏教学的实践要求

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在一个真实情境下围绕问题对书法作品展开欣赏和探究。问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如可以选择美术的审美要素与其他艺术的相互渗透,达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甚至可以寻找与非艺术学科的审美共通要素有机融合,既能使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有所了解和把握,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艺术通感的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审美心理。

二、真实性问题下书法欣赏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当前初中生已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书法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书法绘画已经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内心。在这个课题中,以“书法欣赏”为主题,在“真实性问题”下围绕书法欣赏教学进行了研究,初步将其概括为“问读品其文”(认知依托)、“问析品其技”(艺术表现)、“问赏品其情”(情感表达)、“问悟品其人”(感悟评述)四个大纲并层层递进,其中以“问析品其技”(艺术表现)为研究的重点。

笔者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切入点,围绕以“问”促“品”的策略展开,初步设计并形成教学设计《中国书法里的笔情墨性》,并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卡”,以“问”促“品”,以“问”导“学”,并在问题中结合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理解中国书法作品中的笔情墨性,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本文以真实课堂教学为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磨课、评课,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欢(图1-3)。

(图1)

(一)问读品其文:以书法内容为认知依托

问题卡一:书法作品中呈现了怎样的书体?记录了什么内容?

这个教学活动以读书法作品,理解书法作品的字面意思为主,围绕“问题卡一”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章、断文字、理解其意。

(1)问诵其文

读是第一步,读文章,看文句,通过泛读、精读等慢慢理解书法作品中每一句的字面意思。再通篇理解书法作品的文章写的是什么,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书法作品涉及到草书,需要老师解读文句,带领学生一起读文章。

(2)问断其字

在读书法作品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部分繁体字,以及不同的书体的文字书写并不同,尤其是篆书、隶书、草书等,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比较困难,需要老师一起识文断字,比如在《祭侄文稿》书法作品中,涉及到很多“行草”的字体,需要师生一起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认识。

(3)问知其意

读文、断字之后,才能知其意,才能理解书法作品中文章所记录的内容,才能知道书法作品所表述的涵义,才能破解多数情况下对书法作品“囫囵吞枣”的境况,比如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先要让学生知道颜真卿写了什么,作品为什么叫《祭侄文稿》,表述了什么内容。

(二)问析品其技:体验书法技法为艺术表现

问题卡二:书法作品中的笔墨技法体现了怎样的艺术特点?

书法的境界和艺术语言不外乎线条和结体章法,同时也是作者意态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意态是由作者的审美思想、情绪、情感,以及性格行为、学养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围绕“问题卡二”中的这一问题展开对书法作品的笔墨技法的欣赏,让学生明白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在哪里。

(1)问笔法

笔法是书法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控笔的技巧是书法的基本功。比如在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注意颜真卿的用笔特征,作品中是圆笔多还是方笔多。

(2)问墨法

书法艺术,除笔法外,墨法亦为重要因素。墨法是血与肉的表现,是艺术的语言,具有丰富的东方精神的性格与气魄。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墨色变化,猜一猜书法家一共蘸了几次墨,从而找出书法家的用墨特点。

(3)问章法

“精美出于挥毫,妙趣在于布白”。书法线条美是单项美,字体美是个体美,章法美是整体之美。对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欧阳询《九成宫》,分别感受不同的章法布局的美感。

(4)问结体

结字,也称结体、间架,是字体的结构形式,即每一个字中的点画布置。结构是用笔产生的,即笔势。如在欣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时,可以将其书体与另一位书法家欧阳询进行对比,再来分析两位书法家的结字特征。

(三)问赏品其情:在真实情境下情感表达

问题卡三:书法作品中的笔墨技法蕴含了怎样的情感精神?

学生有了对书法作品内容的理解,就可以试着理解书法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才能进一步对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欣赏和共情,这是目前书法欣赏教学中比较缺乏又非常重要的一块,围绕“问题卡三”中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从根源上感受书法作品产生的缘由。

(1)问探其情

任何艺术作品最终要体现的是艺术的情感和精神,引导学生先粗浅地理解书法作品的情绪基调,是喜,还是悲,是悲愤、还是悲凉,作出最初的判断,比如请学生对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图4),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图5),判断其悲的基调是否一样。

(图4)

(2)问入其情

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书法家在这篇书法作品中的情感经历。如《祭侄文稿》中,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的涂改进行了几次(图6-8),为何会产生多次涂改,其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又能体会到多少。

(图6)

(3)问共其情

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在真实情境中带着情感再读书法作品内容,感受书法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和精神,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代入感”。如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欣赏中,用影视艺术展示书法作品蕴含的历史故事,理解事件的发生,才能“代入”作品的真情实感。

(四)问悟品其人:书法家与书法的关系为感悟评述

问题卡四:书法作品中体现了书法家和作品怎样的关系?

围绕“问题卡四”中这一问题展开欣赏探究,引导学生感受书法家的书格和人格的高度统一,理解书法作品“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1)问书格

从书法作品的笔墨技法中分析书法作品的艺术格调,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感悟书法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书格。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字的格调上,不仅超越了同时代人,还与王羲之的内敛风格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无论是在楷书的字内空间处理还是在行草书的形态气质上的统一性多样性上,都创造出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审美典范。

(2)问人格

欣赏书法作品的内容、情感、艺术技法,再从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而感受书法家书如其人,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从《祭侄文稿》的文、技、情三方面感悟书法家颜真卿的高尚品格。

三、结语

本文以真实性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以“问”促“品”的书法欣赏教学策略,通过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分析、欣赏书法作品,从而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有效地解决书法欣赏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提高书法欣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实施以“问”促“品”的书法欣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猜你喜欢

祭侄颜真卿书法作品
悲壮之美——《祭侄文稿》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祭侄文稿》后世传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我行我秀